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火成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火成论地质学基本理论之一。

火成论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以英国地质学家赫顿(J.Hutton,1726一1797)为代表。

赫顿著作

赫顿1795年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地球的理论,证据和说明》。赫顿认为结晶岩是地下深处熔融物质上升到地表结晶后形成的。层状岩石是海底沉积物受上部压力和地心热力作用,固结成岩后抬升,形成陆地。赫顿还发现了泥盆系老红砂岩与其下志留系的不整合接触,从而推论地球历史上曾有多次这种造山-夷平-沉积的旋回。因此,他提出自然界过程均一不变,自然现象所表现的事件发生过程在历史时期也曾发生,即著名的均变理论。1802年,赫顿的朋友J.普莱费尔著《赫顿学说的解释》,有力推动了赫顿学说和现实主义思想的传播。[1]

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争

水成论者认为水对地表的改变起决定因素。纪元前,古罗马人已发现尼罗河两岸周期性地被洪水淹没、尼罗河在三角洲不断增大、另外,陆地上存在海相介壳动物化石等事实。火成说把“地下热火”看成地质现象的主要动力,地球核心是熔融的液态。由于意大利西海岸火山岩带的强烈活动,古罗马人相信有一位主管火和锻冶的神,称“沃尔坎”(Vulcan)。火山(Volcano),火山学(Volcanology)等词即来自意大利语的Vulcan。

在教会统治的中世纪,“圣经”是唯一的真理。“圣经”里说有诺亚的大洪水,水成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成为不可动摇的信条。

水成论和火成论的正式交锋始于18世纪中叶的法国。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1765年,迪马雷送给巴黎科学院奥费涅的地质图,提出玄武岩是附近的火山里流出来的,柱状节理是玄武岩曾处于熔融状态的证明。

魏尔纳是水成说的集大成者。1775年起他任德国费顿堡矿山学校的教授,以出色的教学吸引了大量青年学生。他认为自原始海洋开始到诺亚洪水结束,水的力量营造了一切地质系统,自原始海洋到现在,水面在不断地下降,原始岩石露出水面后开始发生风化、堆积而形成新地层。他的口头禅是“百闻不如一见”。他的学生,如达步松(1804)和布赫(1809),在考察了玄武岩和花岗岩之后,都发表了不同于魏尔纳水成说的观点。

与魏尔纳观点大相径庭的一个代表人物是赫顿。这位苏格兰天才的主要调查区是加里东造山带的典型露头区苏格兰高地,那里有花岗岩和矿脉。他认为地层的固化和海洋上升为陆地是地热的作用,火山活动是释放地下能量的出口,有点象瓦特的蒸汽机(当时瓦特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验)。他的地质理论长期被说成火成论,其实他本人并不认为所有的岩石都是火成的。他对不整合面的发现和解释为18世纪的地质学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战在19世纪初达到高潮。由于赫顿学说的发展,一系列新的地质事实证实了赫顿阐述的观点,火成论者终于取得了胜利。[2]

参考资料

  1. 水成论和火成论2009-08-25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2. 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争2016-05-19 来源: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