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华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潘华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医学教育家
出生 1925年12月18日
北京
国籍 中国
职业 医学教育科研工作者

潘华珍,女,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1]、医学教育家[2]。献身于教学和科研事业50余年。培养了大量的生物化学家和临床研究人员。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中,开辟了生物膜基础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道路,重点研究红细胞膜结构功能与溶血的关系,以及细胞老化和凋亡膜结构的改变等,多次获部级科技进步奖[3]

个人履历

1925年12月18日 生于北京

1943~1947年 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化学系

1947~1948年 北京卫生实验院营养系工作

1948~1949年 北京协和医学院进修生物化学

1949~1951年 济南白求恩医科大学教学,助教

1951~1956年 广东中山医学院教学,讲师

1956~现在 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教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1980~1981年 瑞典乌布萨拉大学研究中心,访问学者

1991年 离休

生平简介

潘华珍,原籍江苏江宁,1925生于北京。1931年入北京师大第二附小时,正值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校内张挂着中国地图,标出被日本占领的我国东北三省,激发同学的爱国思想。每天下课后校长带领全体师生高喊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在许许多多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赶走帝国主义,不做亡国奴"的种子。高小毕业时正逢七七事变,北京沦陷,为避日伪控制学校,几次转学。先考入英国圣公会主办的笃志女中。1939年英美对日德宣战,笃志女中被封。无奈只好转入美公理会主办的贝满女中,1941年又因日美宣战被迫停课。复课后贝满女中改为北京女十二中,开始增添日文课。她记忆最深的是第一次上日文课,中国老师含泪在黑板上写日文字母,教室里一片寂静,个个悲愤满腔,心情万分沉痛。从那时起,她立志要为民族富强而努力,永不做亡国奴。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许多名校南迁,留下的学校也都受日本统治,只有辅仁大学可在沦陷区不挂日本国旗,不修日语,遂于1943年考入辅仁大学化学系。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结束了亡国奴的日子,但在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百业萧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百姓又重陷入苦难之中,心情异常苦闷。1948年入协和医学院进修。正直解放前夕,学生运动一浪高过一浪,揭发国民党腐败黑暗,倒行逆施,秘密宣传共产党的思想,使她思想上起了很大变化,积极参加共产党组织的读书会,投入准备共产党进城的活动,参加了保护院校重要基地,以及散发入城八项安民告示等地下革命工作,用实际行动迎接北京解放。

主要论著

1.Zhang Zhinan, Pan Hua Zhen, Huang Wen Xi et al. Observation on red cell membrane of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PNH),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81, 94:207~212

2.潘华珍,张之南.蛇毒因子溶血试验的诊断意义.中华血液学杂志,1984,5(1):41~42

3.潘华珍,张之南.生物膜与疾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Pan Hua Zhen,Feng Li Ming, Zhang Zhi Nan. Lipid peroxidation of erythrocytes in PNH. Beijing symposium on Bioenergetics and Biomembranes, 1987, 53:53~58

5.Pan Hua zhen. The membrane events of aging process in human erythrocytes. Biotechnology of cell regulation,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medicine 1991, 4:389~394

6.Pan Hua Zhen, Ji Zhi Fang. Erythrocytes vesiculation in PNH.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1991, 17:84~88

7.许彩民,潘华珍.红细胞膜肌醇磷脂结合蛋白的研究.生物化学杂志,1992,8(2):186~189

8.许彩民,潘华珍.PNH患者红细胞乙酰胆碱酯酶缺失的研究.中华血液学杂志,1995,16(8):396~398

9.高颖,潘华珍.氧化诱导K562细胞凋亡机制的探讨.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3):295~299

10.Pan Hua Zhen, Feng Li Ming, Xu Cai Min. Aging of human mature erythrocytes is like a process of apoptosis in enuelated cel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journal, 1998, 13(1): 20~23

主要贡献

她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1956年到医学科学院之后才开始做研究。先在梁植权教授领导的蛋白质组,研究蛋白质与抗原性的关系;后去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曹天钦领导下的蛋白质组进修。两位导师都教导:研究人员,要有艰苦的创业精神,要能用最简陋的仪器设备,要有胆识和勇气提出新设想、新思路开展工作。这些话一直指引着她的研究工作向前迈进。文革后,百废待兴,科学也再次迎来了春天。这时在分子生物学中除核酸、蛋白质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即生物膜的研究。生物膜是生物学和医学各学科分支的一个汇合点和生长点,具有广阔的理论和应用前景,在医学界尚很少有人涉足,她首先倡导这方面的研究。1977年开始建立生物膜组。当时一穷二白,一无研究基础,二无设备,难度很大。从针麻组抽调两个同志,从教研组调拨了一些仪器设备,正式成立了生物膜组。为了学习生物膜基本理论及方法,两次请国外专家讲学,帮助建立研究膜的新方法。编著了国内第一本《生物膜与疾病》一书,对生物膜与临床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她多年的研究一直以红细胞为对象,研究红细胞结构功能与溶血的关系。与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组张之南教授协作,研究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红细胞膜的异常及溶血机理。PNH是一种后天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病,由于对补体敏感易引起溶血。在她所领导的集体共同努力下,做出了一些可贵的结果:

(1)临床诊断:从眼镜蛇毒提出的蛇毒因子,可增强PNH 红细胞在补体存在下的溶血,他们率先将此方法用于临床,有助于PNH的诊断。蛇毒因子溶血实验,方法敏感、特异性强、简便,易于推广使用,成为PNH实验诊断标准方法之一。

(2)由于PNH是一种克隆病,病人的骨髓干细胞中正常与异常克隆共存,所以红细胞也有两种。过去几十年国外所做的研究都是正常与异常混杂的细胞,结果不理想,在国内他们首先应用免疫磁珠分离柱,将两种细胞分离,得到纯化的PNH异常红细胞。

(3)PNH病人较少,不能及时得到样品,与科学院遗传所协作,将PNH病人B淋巴细胞进行EB病毒转染,建立了国内第一个PNH永生型B淋巴细胞株,这些方法的建立为PNH机制的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PNH红细胞膜蛋白:经分析发现PNH红细胞膜与正常无大异常,PNH红细胞易受自由基氧化破坏。但最特殊的是乙酰胆碱酯酶含量明显降低,乙酰胆碱酯酶属于一组新型的蛋白称"糖化肌醇磷脂(GPI)锚固蛋白",通过GPI锚固在膜上,她们证实红细胞膜缺少乙酰胆碱酯酶是由于不能生成GPI,所以虽然有酶蛋白但不能锚固在膜上。GPI锚缺失原因是由于合成糖的PIG-A基因发生突变。她们检测了8例PNH患者的PIG-A基因,发现5例为第2外显子单碱基置换或缺失,其中单碱基置换中的4例均有GPI锚固蛋白严重缺失。

(5)基于PNH红细胞表面缺少乙酰胆碱酯酶,用荧光标记乙酰胆碱酯酶单抗,结合流式细胞技术定量分析,并可计出PNH细胞数,由于能直接计出异常细胞数,所以比过去任何方法更特异、敏感,她们率先据此原理发展成为诊断PNH的一种新方法。现知GPI锚固蛋白已有百种,与信息传递、膜运转多种功能有关,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医学上多以PNH为模型研究其功能。由于她们较早以PNH为研究的切入点,成为国内的先驱,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以上这些研究曾多次获高教部及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由基是细胞老化及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发现膜有缺陷的PNH红细胞膜易受氧化损伤,从而将研究延伸到氧自由基与细胞老化及凋亡的关系。仍以红细胞为对象,研究氧自由基存在下膜结构的变化。发现细胞膜骨架蛋白交联,相互集聚,变形性差、易产生囊泡、氧化还原酶活性降低及膜磷脂酰丝氨酸外翻。用自由基诱发凋亡,发现淋巴细胞凋亡的特征与老化红细胞也很相似,从而提出红细胞的老化过程与凋亡有相似之处。她们设想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在脱核以前,可能凋亡因子已合成,在一定条件下启动凋亡。但当时有人认为细胞无核也有凋亡是无稽之谈,直到1994年Jacobson报告证实了无核细胞也有凋亡,这种提法才被认可。自由基与多种疾病有关,20世纪80年代她们建立了一系列抗氧化作用的指标,开始筛选中药的抗氧化成分,筛选了十几种中药有效纯品,甚至长途跋涉到重庆黄角岈中药研究所去请教唐耀书教授。从重庆市区到黄角岈需乘3~4小时汽车,再步行1小时,到研究所门口还需上100多步阶梯,才能见到要找的专家唐教授。唐教授见她如此执著,虚心求教,将他多年分离提取的许多纯品甚至是最后的珍贵存样,慷慨解囊,赠送研究。经她们的多年探求,最后发现从红参中提取出的一种小分子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深入研究了它的作用机制,并开发成防皮肤衰老的霜剂。红细胞老化及抗氧化剂的研究分别获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0年来她对教育事业和科学研究始终如一,孜孜不倦,勤奋努力,抓住科学前沿方向,锲而不舍,开拓进取。郑板桥的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正是她工作的真实写照。

参考来源

  1. 潘华珍简介 ,谋略学网
  2. 潘华珍 ,知网
  3. 潘华珍 ,名人简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