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潍坊第二中学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潍坊第二中学,校址在山东省潍坊市广文街。前身为美国北长老会牧师狄乐播所建乐道院,内设清光绪九年(1883)建立的文华馆和二十一年建立的文美书院。文华馆二十八年改名文华书院,宣统三年(1911)改文华学校,1915 年改文华中学。1913 年,文美书院改名文美女子中学。1931 年文华中学、文美女子中学和培基小学合并为潍县私立广文中学。宗教课为必修课,校训为“牺牲, 服务,互助”。1937 年七七事变后,广文中学被迫停办。

1946年复校。1952 年改公办,用现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注重学校常规建设,进行教学改革。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和批改、学业成绩评定、课外活动以及体育卫生等方面都有明确的常规要求。80年代数学教学进行“引导、探究、讨论、评讲、练习”的教学方法试验。物理课总结出“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加强实验,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组织学生自学、质疑,培养学生能力等经验。

目录

学校规模

学校现系完全中学,分设初、高中部,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330人,其中有研究生学历的20多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特级教师1人,市特级教师2人,拥有省市级教学能手称号的教师60多人。学校现设教学班76个,在校生总数5400余人。

办学条件

近几年,学校多方筹资,加强基本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全国先进、省内一流的体育馆,两座教工宿舍楼,两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以及300米塑胶跑道和篮球场。在教学楼新建双向闭路电视教学系统、监控、多媒体教室,在校园安装局域网等,使学校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校园绿化、美化及校园文华建设[1]也焕然一新,学校整体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

教学成果

学校确立并坚持"以开拓进取为主旋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自我加压,负重奋进,并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思路及鲜明的办学特色:抓住机遇,发展优势,巩固初中的优势地位,适度扩大高初中办学规模,进而把初中办成我市的窗口初中,把高中办成一流的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张场个性的舞台,让每位学生和谐成长,全面发展。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步入了快车道,社会声誉与日俱增。初中教学一直稳居全市前列,高中教育教学成绩连创新高。仅2002年以来,在学科竞赛、艺体比赛中,共获得国家级奖励的就达300多人次。特别是2002年高考成绩尤其突出,全市文科前10名,潍坊二中就有3名,其中明明同学喜获全市文科状元。潍坊二中毕业学生因学业扎实、志向高远、素质全面、特长明显受到高校和社会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

办学理念

潍坊二中 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改革教法和学法,充分利用先进的语音、电教、实验及高考试题库网站等条件进行现代化教学,构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教学模式。教师积极参加教研、科研,走创新发展之路。在"九五"和"十五"期间,学校承担的省市课题和全国规划课题达15个,参加市级以上规划课题研究的教师达60%以上。在校教师近几年在全国、省、市报刊上发表科研论文210多篇。学校以青年教师培训为主阵地,以名师工程建设为契机,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培养教师,初步形成了以名师为龙头,以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为中坚,以教师素质全面提高为根基的"金字塔"型的梯形结构,实现了教师队伍结构的科学构建,具有个性风格的教师在各自的岗位上实现着生命的价值。

学校因材施教[2],实行优生优培,挖掘每位学生的最大潜能。一是充分发挥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优势,加强奥赛辅导。2001年因参加奥赛而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免试录取的全市共9人,该校就占4人,列全市重点中学之首;近两年又有十几名同学获得山东赛区一等奖并获得免试保送资格。在2004年全国数学奥赛中,高三的张纯同学取得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