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作品名稱: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詞

作者:吳潛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是南宋後期官員,詩人吳潛的詩。[1]

吳潛是南宋詞壇的重要詞人。詞風激昂淒勁,題材廣泛,主要是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也常吐露個人理想受壓抑的悲憤。"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滿江紅·送李御帶珙》)是他壯志未酬的自我寫照。吳潛也能詩,多為紀游、即事之作,有的也抒發"丈夫勳業在安邊"(《送曾阿宜往戍》的抗敵抱負。詩較平衍,佳作不多。[2]

目錄

詩詞正文

譯文

好端端地在朝廷里做官,因為什麼事要翩然辭官引去?遙望湖海上滿灘沙鷗白鷺,遠處船兒微露半帆籠罩着煙雨。報國無門空自悵怨,濟時有良策又能對誰傾吐?路過垂虹亭下不妨暫系小舟,那裡著名的鱸魚堪煮。

我甘願拚死一醉,真誠地挽留你住。我將含淚高歌一曲,送你踏上歸鄉之路。踏遍江南江北,你將要歸向何處?天下大事那麼多全沒有解決,大好年華就在這無結果中漸漸消逝。舉頭一笑問湛湛青天,青天也只沉默無語。

鑑賞

此詞是送別之作。「御帶」,又為「帶御器械」,是武臣的榮譽性加官。

「紅玉階前,問何事、翩然引去?」詞的開頭即問友人李珙何以辭官,可見這不是一般的聚散迎送,牽動肚腸的也不是一般的離情別緒。「問何事」,語氣也顯得比較重。可是下文卻沒有回答。而是寫李珙辭官後的逍遙生活。「湖海上、一汀歐鷺,半帆煙雨」,寫其「翩然」之狀:出朝後漫遊湖海,與鷗鷺為友,出沒於煙波雨浪,顯得多麼自在、輕快。「海客無心隨白鷗」,似乎友人對這種境遇還很滿足。作者這裡有意引而不發,使人感到飄逸的表象下隱藏着別種意緒。「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這裡是回答了,經過上面一番周旋,顯得有很重的感情份量。辭官後遨遊江海固然自在浪漫,但辭官實是無奈之舉。雖有報國之志,濟時之策,怎奈落得「空自怨」

「從誰吐」,用問句表達出來,其中含有無奈、落寞、怨恨、孤獨等等交織在一起的複雜情感。「過垂虹、亭下系扁舟,鱸堪煮。」垂虹亭位於吳江長橋頭,這裡是南宋連貫東西水路必經之地,李珙離臨安往西自然經過這裡。這裡還有一處著名的古蹟:晉代吳江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鱸魚膾,於是慨然嘆道:「人生貴在適志,安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哉!」便辭官返鄉。後人在這裡建有鱸鄉亭。「垂虹亭」地名融合典故用在這裡很合適:友人經過此地正是鱸肥堪膾時節,可盡地主之誼;友人亦是辭官歸去,正與張翰同懷,可謂異代知音,不妨小住。並且有用張翰「人生適志」安慰友人之意。「鱸堪煮」,「堪」字耐人尋味,除了傳達出主人殷勤款留之意外,還替友人表達了心裡的多少不得已!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可以說,這裡才是送別之題,上片全是題前之意。由於題前之意寫得很充分,別意就顯得分外珍重、深厚了。「留君住」須「拚一醉」,這種態度表現出了多麼執着、灼熱的感情,「歌一曲」中有着多少依戀、憐惜。「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友人此去,悵然若失,仿佛在追循友人足跡似的。順承上句,這種意思是明顯的。

可能還有別的意思。李珙大概是四川人,四川人來下江做官,路途遙遠,一旦罷官就有流離之感。吳潛友人吳泳也是四川人,在寫給吳潛的信中就說:「西州(指四川)士大夫以官為家,罷則無所于歸。」如果是這樣,那麼「遍江南江北,欲歸何處?」就有雙層含義:一為問詢,一為慨嘆,即罷官之後很可能「無所于歸」,天地之大,難道沒有你容身之處?其中的關切、憂慮表露無遺。這與下面的情緒表現又是緊相聯貫的。

「世事悠悠渾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許!」還有收拾舊山河這樣的大事業等待成就,朝廷本該多多任用賢才,但李珙這樣有志又有才的人卻被迫辭官漂泊江湖,這真讓人又痛惜又悲憤。「試舉頭、一笑問青天,天無語,」不理解,因而發為天問。「一笑」,是被悖謬所激怒的笑。讀到這裡,讀者可以想見作者在向青天發問:人世間的舉措何以如此荒唐,是非何以如此顛倒?「天無語」,他得不到回答,陷入了深深的悲憤之中。

這首送別詞寫得悲鬱慷慨,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深切理解、對其遭遇的深厚同情,同時也對朝廷的昏憒表示了強烈憤慨。這些情緒的表達是有層次的推進,詞中的幾個問句顯示了情緒推進的節奏,結句達到了高潮。從全詞不難看出,作者通過抒寫李珙的遭遇,寄予了個人的身世感慨,所以這首詞亦是自況。在當時的環境下,報國無門,壯志難酬是愛國人士的普遍命運。

作者簡介

吳潛(1195年-1262年) 字毅夫,號履齋,原籍宣州寧國(今屬安徽) ,出生於浙江德清新市鎮。南宋後期官員,詩人。秘閣修撰吳柔勝第四子,參知政事吳淵之弟[3]。。

南宋寧宗嘉定十年(1217年),吳潛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佑十一年(1251年),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年),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後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再度被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景定三年(1262年),為賈似道黨羽下毒害死,享年六十八歲。德佑元年(1275年),獲得平反,次年追贈少師。

吳潛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於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鬱,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餘》。

淳佑九年(1249年)十二月,吳潛拜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開始參與朝中最高機務。 理宗召對,吳潛表明了治理國家的殷切希望:"國家不可能無弊,就象人不可能無病一樣。現在國家的問題,連庸臣也會被警醒。希望陛下真誠重用元老,視之為醫師,集思廣益,使我等臣輩能有機會施展牛溲馬勃(藥名)一樣的微薄力量,以此方不辱您的知人之用。"

吳潛墓位於南安東田鎮湖尾山坡谷。墓丘坐北向南,前面對仙洞山。墓區有三個平台,最上面的是墓冢。墓前無碑,只有一香爐,上有"吳"字。底下一級平台上有左右對稱的兩塊石碑,正面書"吳府",反面"宋狀元宰相"。原墓文革時被毀,1985年,吳氏後人在原址上重修此墓[4]

視頻

吳潛《南柯子》

.

朝廷對於寧波的水治也是格外上心 對寧波影響最大的就是吳潛

.

參考資料

  1. 《滿江紅·送李御帶珙》 古詩文網
  2. 塞下曲古詩盧綸 金果6333;發布時間;2019-10-27
  3. 《吳潛簡介》 古詩文網
  4. 吳潛是怎麼死的?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02 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