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滑石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贵州省铜仁市滑石镇由原滑石、白水、三寨三个小乡及灯塔的一部分撤并建后组建而成,位于铜仁市东北部,东邻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黄合乡、本市云场坪镇,西连川硐镇,南抵环北办事处、灯塔办事处,北接松桃县大兴镇、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1]

简介

贵州省铜仁市滑石镇

由原滑石、白水、三寨三个小乡及灯塔的一部分撤并建后组建而成,位于铜仁市东北部,东邻湖南省凤凰县茶田镇、黄合乡、本市云场坪镇,西连川硐镇,南抵环北办事处、灯塔办事处,北接松桃县大兴镇、湖南省凤凰县阿拉镇。2007年4月“撤并村”工作后,全镇辖滑石、白水、豹子营、老麻塘、新寨、芭蕉、三寨7个村,共有83个村民组, 4454户,18653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本镇辖区东西长13.5公里,南北宽14.25公里,总面积73平方公里,海拔在350—600米之间,处于湘西丘陵向云贵高原过度斜坡上的一个平台,地势起伏平缓,土层深厚肥沃,雨量充沛,热量丰富,且雨热同季,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光、温、水三大气候要素配置较好,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全镇共有耕地3059公顷(即45885亩,其中:稻田36495亩,旱地9390亩)(计税耕地16371亩,其中稻田14700亩,旱地1671亩),人均耕地2.46亩,其中稻田2.0亩,有适宜发展果、茶的荒山面积1512公顷,园地135公顷,林地1548公顷,牧草地123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76公顷,效能运输用地42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50公顷,未利用土地1160公顷,是铜仁市的粮食主产区,素有“铜仁粮仓”之称,全镇粮食总产量稳定1.9万吨以上。

文化地理

全镇区位优势明显,水利化程度高。镇政府驻地,距大兴机场仅13公里,距渝怀铁路铜仁站20公里。镇内有水库7座(豹子营水库、凉湾水库、帽子坡水库、茅坪水库、老虎龙水库、鱼寨龙水库、弄子丘水库),山塘12口,总库容量800余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高。滑石镇以盛产水稻、荸荠闻名。2006年,农业生产总值达982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2650元,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实施退耕还林4160亩,森林覆盖率达28%,造林面积500。认真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扎实搞好劳务输出,扩大农民增收渠道,外出务工人员3120人。[2]

经济发展

滑石镇基础设施已有很大改善。投入资金180万元改扩建的尖砂公路已贯穿全镇,它已成为推动本镇经济发展的交通命脉,同时滑石客运站建设列为市2007年十件实事之一,正在测量规划阶段;率先投入800万元的农电网改造工程,建有变电站一所,实现了全广大农户城镇同网同价;现已实施了73个村民组的人畜饮水工程;投入200万元建设程控电话,移动机站、联通机站,改变了本镇讯息落后的状况。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 、通邮电、通电话、通自来水。全镇建有农卫接受站72个,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实施农村“三改”工程,建有1400口沼气池,逐步解决农村能源和卫生条件。全镇有少数民族初级中学1所,在校生578人,教职工34人;建有小学10所,在校生1748人,教职工124人;有镇卫生院1个,医务人员13人,床位数8张,有村级卫生室七个,卫生技术人员19人,全镇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10714。计划生育工作,年出生人口238人,出生率达1.224%,自然增长人口253人,自然增长率为1.301%.

自然资源

该镇处于云贵高原的丘陵地带,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文明而且古老的地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桥(又名断桥、湘黔人民友谊桥),她静卧南长城边,距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南长城起点遗址保存良好,对发展旅游业有很大潜力;据沈氏族谱记载,中国文学巨匠沈从文的根在滑石镇老麻塘村下寨村民组;还有获得殊荣的电视剧《小桥流水》,曾在本镇白水村境内取景拍摄;三面环山、碧绿如镜、似如天池而相邻铜仁机场的豹子营水库,是旅游观光、垂钓、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特产

滑石白水优质大米史称“白水贡米”,因其自明代嘉靖27年(1548年)起,每年上贡朝廷而得名,斐声海内外,其公泽洁白呈淡绿色,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煮成饭后见之馋诞欲滴,食欲大振。食之清香四溢,松软可口,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营养无素和维生素--硒、钙、镁、铁、钾、锌和维生素C、维生素E等壮筋养脏素。不需菜也可吃三大碗。

白水贡米产地范围包括滑石乡的新寨村、小田村、滑石村、白水村、杨柳坪村、老麻塘村、帽子坡村、豹子云村,年种植面积3万亩,产量达15000吨以上。

滑石人物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祖籍铜仁市滑石乡白水村下寨组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