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湿地生态系统劣化

湿地生态系统劣化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湿地生态系统劣化是指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劣化或遭到破坏而导致其功能降低与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过程。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湿地生态系统劣化

定 义: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减少过程

危 害:加剧洪涝与干旱灾害等

外文名:degrada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

本 质: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所属学科:地理学

简介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是地球上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到2017年为止,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湿地定义,不同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赋予湿地不同的含义。

1971年,在伊朗的拉姆萨尔(Ramsar)会议上通过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该公约指出:“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水域不论其为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或咸水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m的浅海区域。”这个湿地定义从保护水禽栖息地和防止湿地的人为改变出发,使用最为广泛。

现状与趋势

湿地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与森林草原、农田、荒漠海洋等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并通过生态过程向人类提供淡水、食物、工业原料、能源、物种、基因、栖息地,以及多方面的环境调节功能等生态系统产品与服务。但是,受人类活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湿地大面积丧失,其生态功能也出现了退化。

天然湿地大面积丧失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各级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湿地地势平坦,面积辽阔,土壤肥沃。一遇扩大耕地面积时,首先想到开垦与围垦湿地,这是可以理解的。但现实问题在于实际操作中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科学论证。

盲目而无限制地开垦与围垦湿地,造成天然湿地大面积丧失,并随之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的丧失。

湿地的盲目开垦与围垦,以东北三江平原和长白山区、长江中游的湖泊围垦及滨海湿地的围垦问题最为突出。

三江平原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总面积10.89万km2。从1949年以来,经多次大规模排水开垦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耕地面积已由78.6万hm2增至524.0万hm2。

由此,沼泽与沼泽化草甸湿地由1949年的489.8万hm2减至2000年的90.7万hm2,天然湿地面积丧失80%以上。平原地区的沼泽率由73.5%降至13.6%,而垦殖率则由11.8%增至78.0%。长白山区的沟谷和河漫滩沼泽也有70%以上被垦为水田与旱田。

几十年来,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hm2,丧失湖泊调蓄容积350亿m3,因围垦而消失的天然湖泊近1000个。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原有湖泊1066个,有“千湖之省”之称,到2017年湖泊仅剩309个。湖泊面积的缩小更为普遍。如洞庭湖面积由4350 km2(1954年)缩小为2625 km2(1995年),减小了1725 km2;鄱阳湖面积由4400 km2(1954年)缩小为2933 km2(1998年),减小了1467 km2;洪湖面积由760 km2(1951年)减小为348 km2(2001年),缩小了1倍多。

湿地面积的丧失导致湖泊调蓄功能衰退,湖区洪涝灾害频繁,经济损失越来越严重。

滨海湿地的围垦面积也很大。全国现有滨海湿地面积594.9万hm2,几十年来已围垦滩涂湿地119.2万hm2,若加上潮间带城乡工矿用地96.5万hm2,人工养殖面积19.5万hm2,已占海岸带天然湿地面积的40%左右。在滨海湿地中,红树林湿地的破坏和丧失十分严重。历史上我国红树林湿地较为丰富,大约在150年前,仅广西沿海就有红树林24000 hm2,是如今广西红树林湿地的3倍。20世纪50年代全国红树林湿地为48266 hm2;1957年全国自然资源清查统计为40000 hm2,而如今红树林湿地仅有22024.7hm2。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红树林面积不断减少。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大约减少了54.4%。[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