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湿地棕 |
湿地棕(Acoelorraphe wrightii(Griseb.et Wendl.)H.Wendl.ex Becc.)别名沼地棕、银叶沼棕,灌木或小乔木;茎丛生,茎干纤细,高3-8m,直径10-15cm,叶基宿存至老时脱落,茎部被褐色纤维包裹。
基本内容
湿地棕Acoelorraphe wrightii(Griseb.et Wendl.)H.Wendl.ex Becc.
别名:沼地棕、银叶沼棕
灌木或小乔木;茎丛生,茎干纤细,高3-8m,直径10-15cm,叶基宿存至老时脱落,茎部被褐色纤维包裹。叶掌状,扇形,具肋,叶数可达15,叶面亮绿色,戟突显著,条裂,叶背呈银白色,叶片分裂约至1半;裂片坚韧直伸,先端浅裂呈二分叉;叶柄细长,三棱形,具锐刺。花序生于叶间,长于叶片,分枝达4级,花两性,淡黄色。果球形,成熟时黑色;种子1,球形,胚乳均匀。花果期4-9月。
产于美国佛罗里达南部、中美洲、加勒比海及西印度群岛;云南、福建和广东等地区引种栽培。
喜阳光充足、温暖潮湿环境和含盐高的土壤,栽培时需足够水分,可种子或分株繁殖。叶背呈银白色,丛密而作观赏绿篱,被称为“美洲蒲葵”。[1]
参考文献
- ↑ 沙家浜湿地小科普:棕榈植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