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湛江民间武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湛江民间武术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湛江民间武术

外文名称;无

武术;又称国术,国技或武艺

代表人物;李贤周、李英才

湛江民间武术,即湛江地方武术,又称国术,是国技或武艺,湛江俗称"打功夫",在湛江已有悠久的历史。[1]

湛江民间武术

起源和沿革

武术,又称国术,国技或武艺,湛江俗称"打功夫",在湛江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湛江民间武术,应源于生息、劳作、生存的人类本能需要。湛江地处亚热带,地形丘陵居多,热带雨林植物茂盛,便于野兽栖息,繁衍、横行。史书有载"高雷廉三郡多虎",严重危害人畜安全。为对付自然界的凶猛野兽袭击,人们自发组织群体进行防范,出现徒手或器械的进攻、防御等演练,日后演变成为各地的民间武术。至于外地传入的武术,一般都有成熟的套路,规范的要求。相传最早传入湛江的武术是福建少林派武术,传入时间有说于宋朝后期,也有说唐朝已有。承传都惯于口授身教,没有详尽文字记载,故具体何时存入,难于查考。

湛江民间有广泛的爱好武术传统

湛江民间武术的沿革,大致有四个主要渠道。一为历代的驻军。军队以习武为本职,湛江历代驻军的主要将领和部队,多为从中原调入。这样,就便于将源远流长的中原武术,带到僻远的祖国大陆最南端。特别是每年秋季都要进行一次大检阅的"都试",激励军队严格训练,促进习武开展。如后来散落于民间的"阵操"、"对练"、"实用进攻与防御"、"十八般兵器的使用"等,部分融进了地方的民间武术。二为历代朝政在民间村落设立的团练。团练有一定的组织架构,派教或掌教团练的,多是军队中的骨干或南来北往的武学精深者。授教内容多为实用的进攻与防御等近身武术,以及武术器械的使用,影响和促进各村落的民间武功传授和发展。三为长期以来各地习武之人开办的武馆。武馆开班为教,任教者一般都有几道"散手",集精粹武术而传。地域广阔,学员众多,影响深远,是湛江民间武术传授和发展的主要渠道。四是古代实行武举制。特别是明清时期,习武晋仕之风较盛,激发民间习武应考追求功名崇尚,促进民间武术发展。海康县康熙三十五年(1696)至光绪十五年(1889)近200年,先后有40人考中武举。唐家镇杜陵村人吴国栋于光绪九年(1883年)考取武进士,诰封二品武功将军。清代吴川县共有17人为武科举人,上杭人易中于乾隆四年(1739年)登虎榜,为吴川第一开甲科武进士。徐闻县清代出武举人18人,进士3人。武举应考对湛江民间武术的发展有一定激励作用。

民间武馆

湛江过去的民间武馆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乡村为单位的民间业余练武场所,多在乡村的祠堂、庙宇或禾堂、学堂进行。师傅由本乡村懂得武术之人任教,也有请外来俗称"功夫头"的当师傅,活动多在农闲时候。另一种是城镇带有专业性传授武术的武馆,又叫国术馆。设在有较宽阔场地的屋宇,一般由会打拳弄棍的人自任教头设馆,招收学徒,收取一定佣金,学徒来自社会各阶层。有的武馆教师有跌打医术专长,也兼看病卖药。

上述两种武馆都以健身自卫为宗旨。拜师时举行一定仪式,乡村武馆向列祖列宗神位跪拜,城镇武馆向关公画像或华光神膜拜,发誓习武不欺弱小,不做坏事,不为非作歹,不伤天害理。武馆中备有古代的刀、矛、剑、戟、藤牌等兵器供学徒练习,此外还有土制的石砧、石担、沙包、沙袋练臂力。武馆逢年过节,都会参加当地庆祝活动,持枪佩刀集众随行于游神庙会队伍中,表演拳脚、舞枪、耍棍、跳跃等拿手的武术节目,显示武馆威风。武馆还派出狮班取青,取青是各武馆实力较量和大显身手的重要项目。所谓青者,是用红纸包若干钱银及生菜一束,挂在高处,让狮子撷取。有的青高达二三层楼,技能高的狮班,可叠几层人梯,表演高难舞狮动作取青,从而提高武馆知名度,扩大影响。

湛江武馆简述

雨花台--开设年代:宋朝咸淳年间。地点:雷州府参将署前阜民桥,古称古园通宝阁。主要传授:少林拳、李纲锏等。

功班--开设年代:明末。地点:徐闻乡间。主要教授:阵操、对练、集体进攻与防御等。

高山武馆--开设年代为清光绪二十年,地点位于雷州城南门市,掌门人高山公、传授洪、蔡南派两家拳术及器械武术,独创高跷龙舞流传至今。

狮子会--开设年代:清末。地点:吴川隔塘和大塘(梅菉头)一带。主要传授:洪、刘、李、蔡、莫南派五大家拳术的十大型中前五型:龙、蛇、虎、豹、鹤,以及由此演变的器械武术和武术醒狮(传统地狮)。

英武堂--开设年代:清末。地点:廉江清平,创办人李英才。主要教授:散手(即从南派拳术中拆卸而出的实用性进攻与防御徒手武术)、各种武术器械使用(其中并夹杂有从广西流传而来的一些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惯用的勾头扫腿实用武功。)

振武堂--开设年代:1920年。地点:廉江良垌。湛江太平、东海、遂溪、雷州也曾设馆,师傅肖康荣。主要传授:拳的套路以虎形为主,飞链、软鞭、棍等器械使用。

尚武堂--开设年代:1920年。地点:廉江良垌。吴川、化州、廉城、湛江郊区也曾设馆,师傅肖永标。主要传授:洪拳为主,十大形头齐全;蔡家、李家快拳;枪对三节棍、大刀枪、徒手对刀等器械对练;著名拳路有洪家头李家尾、龙虎斗、虎豹合等。

光武堂--开设年代:二十世纪30年代。地点:廉江良垌,师傅梁荣章。主要传授:洪拳为主,双人拳对练、大刀对枪、5人大刀、6人棍桩等。

群英堂--开设年代:1930年。地点:廉江安铺。廉城、广西合浦、东兴、北海等地也曾设馆,师傅许展。主要传授:五行形意拳、六点半棍、八卦等。

联武堂--开设年代:1935年。地点:廉江安铺,师傅谭光汉。主要传授:蔡家拳兼北派,刀、枪、、戟、鞭、棍等十八般武艺。

国庆堂--开设年代:清末。地点:遂溪黄略龙湾。创馆人李贤周。主要传授:散打、条櫈、醒狮。

湛江庆武堂馆址(黄日荣/摄)庆武堂--广州湾(今湛江市)最早的武术馆。开设年代:清末,距今约120年以上。地点:湛江赤坎潮州街附近。创始人黄金龙,化州人。分支馆有大、小同书会、培才武术馆等。主要传授:洪拳、蔡家拳、梅花棍等。今易名为赤坎武术团,馆址移至赤坎文章村内。庆武堂第一任馆长:黄金龙(清末民初);第二任馆长:王文海(民国时期),第三任馆长:王保(1980年),第四任馆长:叶土平(2001年),一百多年来培养的武术弟子达十万人。

镇武堂--前身庆乐馆。开设年代:二十世纪20年代。创始人梁跃初,湛江市龙头人。最初馆址在赤坎牛皮街,后迁新华路。传统武术有:洪拳、梅花棍、双头棍、双头枪、双刀。第一任馆长:陈国祥;第二任馆长:杨正;第三任馆长:李如经;第四任馆长:吴木。

群英社--初名武术馆。开办年代:1941年。地点:湛江市赤坎今光复路旧镇龙园。创馆人李侠雄,外号"哥大",吴川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中共南路特派员温焯华、陈信才委派,于1941年在赤坎开办武馆作隐蔽,设立南路革命联络站。1945年11月定名群英武术社。武馆以"学武习武、强国强身"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在开展革命工作的同时,武馆积极开展群众性武术推广工作。主要传授:洪拳,突出各种武术器械的进攻与防御。吴川、遂溪、湛江郊区等乡村设有分馆。

义和堂--开办年代:1947年前后。地点:湛江市霞山长桥码头边,主要传授:洪拳。教授对象:当时的码头搬运工人。

国术馆--开办年代:1938年中秋节前夕。地点:吴川坡心岭村。创始人肖光护,中共党员,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到梅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以开办武术馆为掩护,发展进步力量,进行抗日。坡心岭国术馆成立后,随即成立的国术馆还有梅菉头国术团,团址在梅菉祖庙,教头为张法亨;隔海村石桥街国术馆,教头为孙均泰;水口渡街三官堂国术馆,教头为李侠雄。这些武馆以民间组织形式习武,开展抗日救亡工作。1939年,肖光护积劳成疾病逝,上级党组织委派林林到梅菉继续以国术馆为阵地,进行革命活动。1940年在梅菉中山公园工人宿舍,挂牌成立英志堂。为扩大组织,林林派骨干分头到吴川、化州等乡村开设国术馆。吴川各地的国术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此外,较著名的武馆还有:1884年雷州城南门市设立高山武馆,收徒授艺,创立高跷龙舞,很有影响。1899年徐闻城镇开设的东关武馆,由客籍福建武师高道传授洪家拳;1900年徐闻县城开设的英武堂武馆,习武有300多人;1938年徐闻县城开设的徐闻县国技研究社,会员有101人;1930年海康县开设的伏波关武术馆;1938年麻章太平开设的同庆轩武术馆等。

改革开放后,各地武术团体、堂馆相继涌现,如雨后春笋。一些原解散的武馆恢复或重建,新成立的武馆星罗棋布。据吴川县不完全统计,共有武馆300多个,参加练武1.5万人,武术教练有200多人。雷州市申请获准具备资格的民间拳师达120多人。不少武馆,推陈出新,有所建树,除继承传统武术外,还有独特的创新项目,参加全国、全省比赛获优异成绩。

代表人物

李贤周(生卒年代不详),据访问应为清光绪年间出生,解放前已逝世,遂溪黄略石盘人,教授武术并参加过黄略人民抗法斗争,遂溪龙湾同庆堂武馆创办人。主要武术为集取上六府,洪、刘、李、蔡、莫五大门南派拳术,结合湛江乡间特色的徒手进攻与防御(散打),以打条櫈、枱桩出名。设馆授武遍及雷州、麻章、东海岛等周边。

李英才(1906-2004),男,廉江清平英武堂创办人。主要武术为在南派的刀、枪、剑、拳基础之上,演练成独有的实用套路,并在南派散打中,揉合了广西流传下来的太平军盛传的勾头扫腿实战功夫。李英才授徒无数,后为徐闻县武术教练的张学清,也曾拜其为师,李英才于2004年逝世,享年98岁。

梁龙标(生卒年代不详),男,据考应为清光绪年间出生,廉江人,解放前已在武术界成名,也曾到湛江赤坎等地教授武功,但主要是以做大戏(粤剧)饰武生为主。主要武术为快马功夫,即从传统南拳的打沙包改为打板櫈、打枱桩,后更发展为打四轮车。手脚并用,勾去打来,灵活快捷,实用凶猛。

黄金龙(生于清光绪年间,卒于上世纪40年代),男,化州笪桥人,时为湛江赤坎庆武堂武术总教练。主要传授洪拳。庆武堂开办于清末,是湛江市最早的武术馆,也是湛江的武术策源地之一。黄金龙为湛江的武术发展和推动起了很大作用。

梁跃初(1900至上个世纪60年代),男,湛江市郊龙头芬水村人,为湛江赤坎镇武堂创始人和武术教练之一。主要教授武术洪拳。梁跃初培养了大批武术精英弟子,遍布各地,活跃在武术界,为促进湛江的武术事业发展贡献甚大。

李侠雄(1913-1998年),男,民间尊称"哥大",吴川长歧下仓村人。早年在吴川狮子会学武,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委派于1941年到赤坎创办群英社为掩护,建立南路革命联络站。李侠雄擅长洪拳,是湛江武术界公推洪拳打得最好的人。身体硬健,80多岁高龄,尚能一个人骑自行车从湛江至吴川。

李宙云(1917-1994年),男,民间俗称"妹仔",遂溪石盘人。早年入湛江赤坎镇武堂学武,为镇武堂第一代弟子。勤学苦练,善于进取。上世纪40年代前后,通过一上海流落湛江卖艺人,学得一套梅花棍和袖标、梅花针等武术暗器,后在南派武学的深厚基础上,将北派的梅花棍演练得出神入化。1958年5月,代表湛江地区参加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武术比赛,一鸣惊人,获梅花棍第二名;同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梅花棍一等奖。为湛江武术界第一位全国冠军。

许凤祥(1927-),男,今为雷州市体育运动局退休武术教练,辽宁抚顺人。解放初在茂名露天矿地质测量队当技术员,因自幼习武,北派功夫娴熟,后被抽调到湛江地区体育运动委员会。1958年5月,代表湛江地区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广东省武术比赛,其一套吴氏太极拳最称著。1962年调海康县体育运动委员会任武术教练,先后培养出亚洲南拳冠军冯维斌、邓家坚;世界南拳冠军何强。

张学清(1939-),男,廉江营仔人。早年跟长他10多岁的大哥张燕石在湛江赤坎国术馆学武,聪明好学,技贯南北。1959年考上武汉体育学院,成为湛江武术界第一个接受系统武学高等教育之人。后分配到武汉杂技团,一生钻研南北两大流派武功精华,后回湛江任徐闻县武术教练,培养出众多优秀武术高手,其中姚月珠、张建国为全国和全省武术冠军。

肖康荣(1884-1987年),廉江良垌镇崇山村人,绰号大鼻荣。肖康荣于1920年创立振武堂。性格刚烈,力大无比,其特长功夫是飞铜钱(可以将铜钱飞出成一条直线,中者受伤),善鹰爪,名震一时。在湛江、太平、东海、雷州、遂溪等地设馆授徒兼行医,主治骨伤科。拳的套路以虎形为主。

肖永标(1892-1978年),艺名铁九仔,廉江良垌镇篁竹村人,以脚功见长,常常用脚踢断牛特(拴牛木桩),"铁九仔"在江湖上名声远远大于真名。1920年创立尚武堂,强调"未学武先立德"。坚持正义,除恶安民。在法帝国主义侵略湛江期间,曾在湛江湖光牛姆岭,亲手打死抢掠百姓,无恶不作的匪徒多名,捣毁匪巢,为民除害,"威震雷廉两府"。肖族也被政府授予"双丁"的特殊待遇。族中为嘉奖肖永标义举,破格让肖从40岁开始领宗祠享(一般情况是60岁以上才可享受此奖赏)。肖永标在吴川、化州、石城、湛江郊区等设馆授徒兼行医,徒弟众多,武功突出者不少,其子肖联升(1933--),学得内家真传功夫,在传统洪拳基础上博采众长,集蔡、李、莫诸家于一体,擅长穿心拳,螳螂腿。肖联升曾获湛江武术比赛南拳(虎拳)第一名和省武术比赛第二名。

庞康娣(1925--),男,坡头区官渡北马村人,以经营中草药及行医为生。青少年时曾在湛江镇武堂学武,善打洪拳,解放后又到广州参加武术培训,洪拳更为称著,在全国和全省武术大赛获优胜奖和一等奖。上世纪80年代,他的洪拳名家套路,经整理,以照片的形式述著成《洪拳》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洪拳》是湛江武术界的第一本专著,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海外不少武术人士专程到湛拜庞为师。

相关视频

传统武术强身健体,湛江地区年例游神一大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