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湘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9年12月13日 (五) 18:12 由 Qmli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前往: 導覽搜尋

湘繡,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當地勞動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近半個世紀來,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湖南、湖北等地發現了不少麻布、錦、絹等絲織品、紡織品,其中不少是繡品。一批又一批埋藏在湖南和昔日楚地領域地底下的光彩奪目的古繡品的出土,對世人進一步認識湘繡源流沿革及其繡藝傳統,意義是不言自明的。

湘繡與蘇繡、蜀繡、粵繡齊名,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湘繡傳統上有72種針法。分平繡類、織繡類、網繡類、紐繡、結繡類五大類還有後來不斷發展完善的鬅毛針以及亂針繡等針法。湘繡擅長以絲絨線繡花,繡品絨面的花型具有真實感,曾有"繡花能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母女

2006年,湘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995年,長沙沙坪鎮被國務院授予"中國湘繡之鄉"的稱號。2006年,沙坪被授予湘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基地。 2010年,湘繡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並制定了質量技術要求。 "沙坪湘繡"也取得"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註冊。 2014年,湖南省湘繡研究所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湘繡 申報地區 湖南省長沙市
外文名稱 Xiang Embroidery 批准時間 2006年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傳承人 劉愛雲、柳建新、江再紅
遺產類別 民間美術 示範基地 湖南省湘繡研究所
遺產編號 Ⅶ-19 生產基地 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沙坪街道

代表性傳承人

江再紅(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柳建新(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愛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簡介

湘繡是湖南長沙一帶刺繡產品的總稱。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四大名繡是蘇繡、湘繡、粵繡和蜀繡)湘繡是起源於湖南的民間刺繡,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優點而發展起來。

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和各種顏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其特點是:構圖嚴謹,色彩鮮明,各種針法富於表現力,通過豐富的色線和千變萬化的針法,繡出的人物、動物、山水、花鳥等具有特殊的藝術效果。在湘繡中,無論平繡、織繡、網繡、結繡、打子繡、剪絨繡、立體繡、雙面繡、亂針繡等等,都注重刻畫物象的外形和內質,即使一鱗一爪、一瓣一葉之微也一絲不苟。 從1958年長沙楚墓中出土的繡品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就已有一定的發展。一九七二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時代,湖南地方刺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2] 。此後,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培養了質樸而優美的藝術風格。隨着湘繡商品生產的發展,經過廣大刺繡藝人的辛勤創造和一些優秀畫家參與湘繡技藝的改革提高,把中國畫的許多優良傳統移植到繡品上,巧妙地將我國傳統的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各種藝術融為一體,從而形成了湘繡以中國畫為基礎,運用七十多種針法和一百多種顏色的繡線,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物象外形內質的特點,繡品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風格豪放,曾有"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聽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的美譽。

湘繡

歷史發展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

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鳳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繡為業,曾有"繡鄉"之稱。城內繡莊眾多,到清未有26家,繡工逾萬,年產繡品2萬多件。繡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量高檔畫屏。傳世文物有故宮博物院藏清道光湘繡芙蓉鷺鷥屏風心、清代湘繡一路榮華圖軸、清代湘繡紫綬金章圖軸、清代湘繡一品富貴圖軸等等。[1]

傳統湘繡的用線極有特點,絲線輕過莢仁液蒸發處理後再裹竹紙拭擦,使絲絨光潔平整不易起毛,便於刺繡操作。還有織花線,每根線染色都有深淺變化,繡後出現自然暈染效果。湘繡的擘絲技術極為精細,細若毫髮,從而超越顧繡中的"發繡"。湖南俗稱這種極為工細的繡品為"羊毛細繡"。湘繡的針法汲取蘇繡的套針加以發展,以摻針為其特色。摻針俗稱"亂插針",摻針體系又細分為多種,如接摻針、拗摻針和直摻針等,另外還有湘繡特有的旋游針和蓋針等多種針法。

湘繡是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帶有鮮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繡產品的總稱,是勤勞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長的人類文明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精心創造的一種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間工藝。其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據記載,1958年在長沙楚墓中發現的龍鳳圖案繡品圖案之精美,繡工針法之細膩,早為世人嘆而觀止。1972年又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中出土了四十來件刺繡衣物,說明遠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代,湖南地方刺繡即湘繡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

"輝煌燦爛的楚繡與馬王堆漢繡,不但是中國刺繡史上足資驕傲與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繡順理成章的最初發展之源。"在工藝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從刺繡工藝的文化深層內涵剖析,上述論點是很正確的。它對探討湘繡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並廣有影響的繡種的承前啟後,無疑是有積極意義的。另外,湘繡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還吸取了蘇繡、粵繡、京繡等繡系的優點,發展成為清代刺繡藝苑的後起之秀。

湘繡是在湖南民間刺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湖南民間很早就能夠刺繡。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繡。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繡工胡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家自繡自銷的"吳彩霞繡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繡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畫家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繡,長期深入繡坊,繪製繡稿,還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繡藝術水平。光緒末年,湖南的民間刺繡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刺繡工藝系統,成為一種具有獨立風格和濃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藝商品走進市場。這時,"湘繡"這樣一個專門稱謂才應運而生。此後,湘繡在技藝上不斷提高,並成為蜚聲中外的刺繡名品。20世紀30年代,湘繡的產值最高達80萬銀元,產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覽會總報告書》"繡品"一節中,湘繡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後的數十年間,湘繡取得了長足發展,以獨特風格和高超繡藝傲立於"四大名繡"之列,成為湖南乃至國家的"藝術名片",湘繡每年出口最高達500萬美元。

進入十九世紀以後,

湘繡獅子

隨着湘繡商品經濟的發展,通過眾多刺繡藝人不斷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國國畫家潛心投入,湘繡吸收了我國古老文化中繪畫、刺繡、詩詞、書法、金石等諸種藝術精華,從而形成了以中國畫為基礎、以數十種針法和多種色階的繡線,在各類底料上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精細入微地刻畫出物象外形內質的自行特色。[2]

湘繡的起源,據資料記載,是從農村婦女用來裝飾衣服、荷包、煙袋的製作開始的。後來有一些畫家參與湘繡的設計,把中國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繡上,從而逐漸形成了湘繡的獨特風格。明末清初,長沙城內出現了刺繡作坊。辛亥革命後,當地相繼開辦了各種規模的繡莊。

作為湖湘文化的傑出代表,湘繡,灘頭木版年畫,湖南皮影戲等皆被收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湖南湘繡城成為全國首家由中國文聯和中國民協正式授牌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基地。

湘繡現狀

湘繡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西漢初期,湖南地區的刺繡技術已高度發達,可在漢代以後,卻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平江繡女李儀徽首創摻針法,才使湘繡重新崛起。1898年,長沙"吳彩霞"繡莊的開設,標誌着湘繡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湖南湘繡研究所精心創製的《雄師》、《飲虎》等湘繡精品已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珍品,榮獲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杯獎;研製的雙面繡《楊貴妃》、《望月》等被國家有關部門珍藏;賀香港回歸的大型湘繡雙面座屏禮品《百鳥朝風·洞庭春色》在香港回歸典禮上得到中外來賓的高度讚揚和齊口好評。在國慶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長沙市開福區沙坪鎮的沙坪湘繡廠根據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畫,由8名繡女歷時14個月精心繡制的《開國大典》,繡片長201厘米,寬124厘米,畫面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時在天安門舉行開國大典時的盛況。

然而,在絕對現實的市場經濟中,湘繡無比榮耀的背後卻難掩尷尬的現狀--在國際市場上,高檔裝飾品蘇繡占了80%,湘繡僅占5%;在國內,湘繡只占30%,而蘇繡占60%的市場。一些湘繡生產廠家紛紛倒閉,湘繡出口受困,現有市場也是慘澹經營。長沙市海關數據顯示,湘繡已經從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銷聲匿跡。對此,許多業內人士認為,湘繡快走到窮途末路的境地。湘繡生"銹"了!

藝術特色

湘繡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它是以畫稿為藍本,"

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繡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絲線或絨線,憑藉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使繡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繡,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復故步矣"。

主要特點

湘繡是湖南人民創造的一種卓越的手工藝品,具有精湛的技藝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中國刺繡通常是用真絲、硬緞、交織軟緞、透明玻璃紗、尼綸加真絲、棉線等為原料繡制的精細工藝品,而湘繡繡品主要用真絲絲線在真絲織物上繡製圖案,它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主要品種有單面繡、雙面繡、條屏、屏風、畫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墊、桌布、手帕、各種繡衣以及宮廷扇、繡花鞋、手帕、圍巾等各種生活日用品。每個品種可繡以風景、花鳥、動物走獸、人物肖像等圖。工作之餘欣賞把玩一下湘繡工藝品、湘繡藝術品,令人心曠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裝飾也以湘繡體現品位和個性。穿着古樸典雅而不失現代的手工湘繡服裝,也會給人一種富貴、高雅、脫俗的感受。

湘繡八駿圖

湘繡作為我國四大名繡之一,以湖南長沙為中心,

是在湖南民間刺繡工藝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繡和粵繡的精華而發展起來的刺繡工藝品,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強調寫實,質樸而優美,形象生動。特點是絲細,後用皂莢仁溶液蒸煮,再裹起來揩拭,防止絨絲起毛,其光細勝眼於髮絲,湘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

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湘繡的傳統題材是以獅、虎、松鼠等,特別是以虎最為多見。

以着色富於層次、繡品若畫為特點。曾在巴拿馬、芝加哥等世界博覽會上獲獎。民間有"蘇貓、湘虎"之說,湘繡獅虎毛紋剛健直豎,眼球有神,幾可亂真,今已發展到異色、異形、異面的雙面全異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