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渐行渐远的书信(苏正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渐行渐远的书信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渐行渐远的书信》中国当代作家苏正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渐行渐远的书信

书信是交流信息,传达情感的载体,千百来一直为人们所沿用。有古代的“鸿雁传书”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样美丽的传说和经典的诗句,现在有了电话和手机,基本没有书信了。书信陪伴了我半生,当年那接到远方寄来的书信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读小学时,正是“文革”时期。青岛的三姨给我们家寄来信,父母非常高兴,赶紧让我念给他们听,因为父母不识字。我记得很清楚,信的正文第一句话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互通情报’“,后面简短地说了她家的情况,然后询问我们家的情况。结尾是”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父母催促我赶紧给三姨回信。于是,我仿照来信的格式,信的首尾两句完全和来信一样。写完信,跑到三四里远的公社驻地把信寄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写信。

舅表哥去新疆参加了建设兵团。他第一次来信是寄给我的,我非常高兴和激动,展开信看了一遍又一遍。信里谈到新疆的风土人情,谈到那里公路两侧是参天的白杨树,那里的哈密瓜、葡萄干、大沙漠、胡杨树、骆驼、野羊,让我心驰神往,真想长大去那里参加建设兵团,当一名戍疆垦边的兵团战士。

中学毕业后,我在家务农。一位要好的同学,参军当了一名核潜艇兵,这让我非常羡慕。他常给我来信,我常给他去信。年轻的我们在信里谈社会,谈理想,谈人生。他的文笔好,常用一些新鲜词,譬如,他称我为诤友,学识浅薄的我,第一次见到这个词,赶紧查阅字典,,才知道是直言相规劝的益友。我从他的来信中学了不少新鲜词。书信来往,互相勉励,那段青春时光过得比较充实。

八十年代末,我开始偷偷地写点小诗歌,投了几次稿,都石沉大海。一次,我写了两首像歌词的诗,贸然直接寄给《词刊》编委一名著名的词作家。有一天,我收到了一个来自北京的鼓囔囔的信件,惊喜地打开,是两本书,书里夹着一封信,是那位著名的词作家寄来的。两本书是他自己的作品集,信里委婉含蓄地谈了对我”诗作“的评价,并鼓励我坚持写作。今天想来,那幼稚的拙作,不忍卒读,羞于示人。没想到,他竟然对这样一个籍籍无名之辈如此殷殷关切。至今想来,依然让我感动不已。他寄来的书和信件,我一直珍贵地保存着。

谈恋爱的时候,我在偏远的乡镇,未婚妻在城里。每次收到她的来信,心里怦怦直跳,就像吃了蜜一样甜。真是:见字如晤:,躲到宿舍里看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满怀欣喜,匆匆给她回信。情书是最让人幸福的书信。

我在中学当教师,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每年教师节和元旦,都会收到毕业生从天南海北寄来的明信片。那真诚祝福的话语,那熟悉亲切的笔迹,让我仿佛又看到了他们年轻可爱的笑脸,让我心中无比欣慰,让我感到了做教师的光荣和幸福

今天,我还保存着一些旧信札。每每翻阅,一件件往事浮现眼前,一张张熟悉的面庞浮现眼前,让我仿佛回到过去的时光,也让我看到了我人生的轨迹,感叹岁月的沧桑和时代的变迁。[1]

作者简介

苏正新,山东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