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清辨,(梵名 Bhāvaviveka,或 Bhavya约490-570)。音译婆毘吠伽、婆毘薛迦。又作清辩、明辩、分别明。为六世纪南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论师,为南方末利耶那国(梵 Malyara)之王族。中观自续派创始人,著有《般若灯论》、《中观心论颂》等,立自续因之理,创中观自续派见。《般若灯论》被诸大论师们共称为将一切班智达、成就者的修法窍诀归纳总汇的一部殊胜论著。[1] [2]
龙树的中观思想经提婆传至罗睺跋陀罗后逐渐衰微下来,到公元四、五世纪无著、世亲建立瑜伽行唯识学派时,中观思想极少有人研习。然而,到了公元六世纪时,中观思想又一度盛行起来,清辨是当时恢复这一思想的主要人物之一,主要由清辨、佛护之努力而获得中兴。[3][4][5]
曾至中印度,师事僧护(梵 Sajgharaksita),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梵 Nāgārjuna)之教说。后返南印度,弘场中观思想。与磨羯陀国护法(梵 Dharmapāla)之瑜伽宗展开“空有之诤”。护法承继无著、世亲,说尽空之有;清辨祖述龙树,主张尽有之空,彼此相破相成。[1]
或传说师返南印度,曾做过南印度五十馀所寺院的住持,宣说教法,造中论释,破斥同为中观学派的佛护(梵 Buddhapālita)之说,如师所著之般若灯论释,即可见与佛护之意见相左。佛护及其弟子月称建立“中观应成派”(Prasaṅgika,随应破派),应成派的佛护继承龙树、提婆破而不立的传统,认为龙树的空“是遮非表”。清辨等则认为对空性要用因明的比量推论形式积极地加以表述,而不是“是遮非表”。空不是意味著否定一切,而是修持者在禅思中能够达到的一种最高境界。[6]
晚年隐于驮那羯磔迦国南方山中,口诵真言示寂。
主要著作为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十五卷及传入西藏之中观心论颂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