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碼頭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淺水碼頭村 |
---|
|
淺水碼頭村(英语:Tsin Shui Ma Tau Village)是香港筲箕灣的一條已清拆寮屋村落,位於筲箕灣和西灣河之間,柏架山北面山谷中,即現今耀東邨第四期一帶。
歷史
早於香港開埠之初,已有客家人等在筲箕灣和西灣河岸邊一帶沿山坑向山上採石,並搭建寮舍定居。[1]筲箕灣海邊南安坊建有淺水碼頭,該處建有不少棚屋,亦設有多間船廠和鋸木廠,為愛秩序灣內的船隻服務。
淺水碼頭村因淺水碼頭而得名。1911年,淺水碼頭有人口211人。[2]淺水碼頭村從筲箕灣道(筲箕灣西大街)和南安里交界向南面的山中發展,村口有一個牌匾,村民進出都要經過一條斜路,並在斜路末端轉沿山坑而上的小路。這條斜路原是一條水務工程道路,連接山上的建於20世紀初的政府配水庫和員工宿舍。隨著香港人口不斷增加,筲箕灣和西灣河半山於20世紀中期發展成一大片石屋、木屋交錯的寮屋區。1960年代初,淺水碼頭村約有100間有正式門牌號碼的建築物,主要位於山腳,由新移民搭建的寮屋則主要位於山上。
1950年,淺水碼頭村福利會成立。[3]1978年,淺水碼頭村成立全港第一支正式的防火糾察隊。
1980年代末,政府宣佈清拆筲箕灣寮屋區,以發展耀東邨及興東邨。淺水碼頭村自1987年起分階段清空和拆卸,經過削坡平整後於1995年發展成現今耀東邨第四期一帶,居民獲安置到不同地區的公共屋邨,包括柴灣環翠邨和鴨脷洲利東邨。[4]天悅廣場和愛民街之間的斜路,成為淺水碼頭村清拆後遺留的唯一痕跡。
事件
- 1982年,淺水碼頭村半山菜園區發生大火,燒燬15間寮屋,近60名居民受災。[5]
- 1987年,清拆在即的淺水碼頭村發生大火,逾百居民無家可歸。
影片
參考文獻
- ↑ Blue Book. Government Printers. 1933.
- ↑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 社團動向 - 淺水碼頭. 華僑日報. 1951-05-20.
- ↑ 筲箕灣淺水碼頭村將清拆 老人面臨遷拆命運 要求八月底前安置. 華僑日報. 1987-06-30.
- ↑ 淺水碼頭村三級火 居民寒夜痛失家園. 華僑日報. 198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