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淮阴平楚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淮阴平楚

 

 

 

十面埋伏》,又名《淮阴平楚》,是以楚汉相争的历史为题材而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谱最早见于《华秋苹琵琶谱

乐曲整体可分为三部分,由十三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该曲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虽为史实,却也不乏丰富的感情色彩

作品流传

流传概况

在现有资料中,最早记载有《十面埋伏》琵琶谱的是《华秋苹琵琶谱》(1819年初版,全称是《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以及《鞠士林琵琶谱》(鞠氏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人,简称鞠士林谱);其次是《檀槽集》(1842年抄本)、《陈子敬琵琶谱》、《李芳园琵琶谱》(1895年初版,全称是《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简称李氏谱);再次是《瀛洲古调》(1916年)、《养正轩琵琶谱》(1926年初版,简称养正轩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上述各家琵琶谱中,对该曲曲名称作《十面埋伏》的有《鞠士林琵琶谱》《陈子敬琵琶谱》《瀛洲古调》等;简称作《十面》的有《华秋苹琵琶谱》《养正轩琵琶谱》等;也有改称作《淮阴平楚》的,如《李芳园琵琶谱》《汪昱庭琵琶谱》等(在改称作《淮阴平楚》后,在曲名下注有“即《十面埋伏》”的文字)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上体现着不同的记谱和演奏。清朝末期,《十面埋伏》便有无锡派、平湖派、崇明派、浦东派和汪派的不同演奏以及传谱。其中,无锡派以华氏谱为基础,平湖派以李氏谱为基础,崇明派以《瀛洲古调》为基础,浦东派以鞠士林谱、养正轩谱为基础,汪派则与浦东派同宗但又多方吸收其他风格。而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该曲多使用琵琶演奏者刘德海的演奏谱。刘德海的演奏谱有两种版本:1976年的演奏谱较短;1982年进行了整理,在某些段落方面加以调整

作者辨析

赵氏考证

学者赵后起经考证后认为,作者是明末有“汤琵琶”之称的汤应曾。汤应曾自幼酷爱音乐,曾拜陈州(今河南淮阳)蒋山人为师,能弹百余首古曲。赵后起认为,由汤应曾完成的《楚汉》,即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此外,汤应曾的朋友、明末清初的作家王猷定在他所著《汤琵琶传》中,描述了汤应曾弹奏《楚汉》时的情景,文中写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至乌江有像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林氏推测

琵琶演奏者林石城在进行相关研究后认为,该曲的创作年代、作者姓名虽未有确切材料,但可以推测:创作的年代,早于唐朝的可能性较小。原因包括两点。第一,最初传入的曲项琵琶只有四个音柱;唐代的壁画、雕塑、图画中的琵琶大都也是四个音柱;日本正仓院藏唐嵌螺钿琵琶也只有四个音柱。故音柱少、音域窄,不可能演奏该曲。第二,琵琶独奏约至唐朝时才较盛行。所以,他认为作者并不是楚汉相争时期的人,而是后人把数百年或一千余年以前楚汉相争的故事作为题材,创作了该曲 。

曲体结构

结构对比

不同流派在《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篇幅长短、段落总数和段落小标题等方面存在着异同。例如养正轩谱、李氏谱由十八段组成,《瀛洲古调》由十三段组成,汪派由九段组成 [8] ,刘德海则由养正轩谱删节、合并成十一段组成等等 。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一般会把十八段中的后五段删去,仅演奏到第十三段,乐曲高潮部分就结束全曲 。

整体分析

《十面埋伏》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大型套曲结构形式。全曲可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包括十三段,每段冠以概括性较强的标题。这些标题是:一、列营;二、吹打;三、点将;四、排阵;五、走队;六、埋伏;七、鸡鸣山小战;八、九里山大战;九、项王败阵;十、乌江自刎;十一、众军奏凯;十二、诸将争功;十三、得胜回营[1]

参考文献

  1. 楚水古韵美兴化 楚情墨润清江浦,新华访谈网 2018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