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涟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涟源地处湖南省几何中心,是沟通经济走廊的咽喉之地。1951年建县,1987年撤县建市。

涟源市境位于涟水上源,西起东经111°33′的三甲乡硐下村,东至东经112°2′的金石镇江边村,南起北纬27°27′的荷塘镇左湾村,北至北纬28°2′的伏口镇梅湾村,南北最长65公里,东西最宽40公里,总面积1897平方公里。全境属山地丘陵区,主要河流有涟水、孙水和湄水。涟源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集中,无霜期长,严寒期短等特征。

涟源是一方人杰地灵、物华天宝的土地。境内自然资源丰富,素称“煤海”、“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和“非金属之乡”,是湖南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世界最大的触煤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保温瓶生产基地、全国知名的煤机生产基地和锻造铸造之乡,又是全国茶叶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市),全国蔬菜、瘦肉型猪生产基地。[1]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涟源属楚。

秦朝时,隶属长沙郡。

西汉时,分属长沙国连道、益阳、昭陵县地。

东汉至西晋时,分属连道、湘乡、益阳、邵陵县(西晋时,避司马昭讳,改昭陵为邵陵)。

南北朝时,分属湘乡、益阳、邵陵县

隋代,属益阳、衡山、邵阳县。

唐代,分属湘乡、益阳、邵阳县。

宋代,属湘乡、安化、新化、邵阳县,隶属潭州长沙郡和邵洲邵阳郡。

元朝,属湘乡州、安化、新化、邵阳县。

明朝、清朝、民国时期,属安化、新化、湘乡、邵阳县。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后,全省设10个专区。今涟源境内原湘乡、安化县部分属益阳专区,邵阳、新化县部分属邵阳专区。

1951年8月,分安化、湘乡、邵阳3县部分地域新置蓝田县,属益阳专区。

1952年8月,因湖南蓝田县与陕西蓝田县重名,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改湖南蓝田县为涟源县,因其地处涟水上源而得名。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撤销,涟源县改属邵阳专区。

1958年8月,新化县部分区域划归涟源县。

1960年2月,分涟源县地设立娄底市。是年10月,娄底市撤销,并入涟源县。

1977年9月,设立涟源地区,涟源县划归涟源地区。

1980年9月,分涟源县地,恢复设立娄底市。

1982年12月,涟源地区改名娄底地区,涟源县属娄底地区管辖。

1987年6月10日,国务院比准撤销涟源县,设立涟源市,行政区划不变。

1999年1月20日,撤销娄底地区,设立娄底市,涟源市由湖南省直辖,娄底市代管。

行政区划

建县以来,涟源行政区划几经变更调整,至2012年,全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1个街道办事处、17个镇、2个乡、907个行政村、43个居民委员会。[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涟源市位于湖南省中部,衡邵盆地北缘,涟水、孙水上游,湘黔铁路中段,西起东经111°33′三甲乡硐下村,东至东经112°2′金石镇江边村,南起北纬27°27′荷塘镇左湾村,北至北纬28°2′伏口镇梅湾村,东毗娄底、双峰,南接邵东、新邵,西邻新化、冷水江,北连安化、宁乡。

地形地貌

涟源地形起伏多样。西南边陲在龙山山脉,主要山峰有岳平峰、谢家山、陕西寨万人寨等;西北部是雪峰山余脉,其最高峰寨子山海拔1071米,为涟源与宁乡的天然界山;中部雷峰山脉呈屋脊状隆起,近似东西走向,将全市分割成南北两大盆地走廊。南、北、西三面群山环绕,中部低山与丘陵突起,东部低平,呈“E”形。各种地形的比例为:山地占37.78%,丘陵占26.95%,岗地占25.10%,平地占10.17%。境内地形最高点在龙山主峰岳平峰,海拔1513.6米,最低点在渡头塘乡桥溪村江东湾,海拔103.5米,最大高差1410米。

水文环境

全市分为南北两个汇流水系。南有孙水,北有湄水,中有涟水,是涟源市的三条主要干流。涟源市的绝大多数河流,属湘江水系的涟水支流,年平均地表水资源15.81亿方。全市有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24座,小二型水库119座,山塘56129口,总蓄水量1.58亿方,引水0.66亿方,提水0.44亿方。稻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73万公顷,旱涝保收农田2.21万公顷,占稻田总面积的81.12%。

气候环境

娄底属中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热量丰富,温度适宜,四季分明:冬季少严寒,夏季多酷热,秋季晴朗温暖,春末夏初多雨成涝,盛夏初秋少雨多旱。全年平均气温16-17.3℃。年平均日照时间1538小时,东部多于西部。无霜期268天。由于雨水偏多,土壤湿重,多为红壤,其次还有黄壤、黄褐土等。土地资源优势在于海拔低,土质好,丘岗河谷平地分布比较集中,有利于发展农业和城镇建设;山地面积大,宜于林业发展。

涟源地处雪峰山东南麓,全市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年平均气温16℃,降水量1328毫米。农业主产水稻、甘薯、柑橘、茶叶和猪、牛、羊畜养等。[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涟源市境内成土母质有石灰岩、砂岩、板页岩、砂砾岩、第四纪红土、近代河流冲积物和紫色页岩风化物。其中石灰岩风化物,总面积达6.1万公顷,占成土母质的44.44%;砂岩风化物5.83万公顷,占成土母质的42.46%;板页岩风化物面积0.83万公顷,占成土母质的6.04%;第四纪红土0.39万公顷,占2.47%;河流冲积物面积0.39万公顷,占2.81%;紫色页岩面积0.24万公顷,占1.78%。水稻土以潴育型为主,占水稻土面积的79.57%;潜育型占13.21%,淹育型水稻土占3.04%,渗育型、沼泽型和矿毒型水稻土合计占4.18%。

矿产资源

素有“煤矿之乡”、“建材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之美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锑、铜、铅锌、硅石等40余种,其中煤炭储量4.36亿吨,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

旅游资源

涟源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全省十五个重点景区之一的湄江风景区以其神奇的地质地貌、奇山、秀水、妙洞组合的自然风光成为三湘一秀,已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南部的龙山森林公园既是一个大自然的博物馆,又是一座天然氧吧,山顶昂然独立着一座明代建筑“药王殿”吸引着许许多多海内外游人前来祈福求药。[4]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10.3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80.8亿元,增长1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5:45.9:33.6,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47.1:45.8。

201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3397万元,同比增长0.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3447万元,增长10.3%,其中:国税部门完成10973万元,下降14.1%;地税部门完成30980万元,增长13.5%;财政部门完成31494万元,增长18.8%。全口径税收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1.0%。

2015年,全市19个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全部完成目标任务,其中4个项目超额完成任务。全年建设农村公路31公里,改造农村危房2300户,15个行政村完成配电网改造,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人口77522人,新增城镇就业人口7033人,新增管输天然气用户1280户,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34所。

2015年全市新登记企业543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180户),认缴注册资本235427万元,办理企业变更登记456户,新登记个体工商户5343户,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活跃,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5年底,涟源市共有个体工商户17021户,企业3464户(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732户),注册资本总额1254899万元。

2015年,全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79.5%,较上年提高了6.1个百分点。其中:经济发展类实现程度达到65.2%;人民生活类实现程度达到83.8%;社会发展类实现程度达到99.1%;民主法治类实现程度达到100.0%;生态文明类实现程度达到86.8%。38项监测指标中,22项指标已提前实现2020年目标。

第一产业

2015年,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78.9亿元,同比增长3.8%,实现增加值49.3亿元,增长3.8%。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7.2万亩,比上年增加3.37万亩,增长2.7%,粮食总产量48.3万吨,增长1.5%。

2015年,畜牧业实现总产值39.6亿元,同比增长2.4%。牲猪出栏133.0万头,增长4.9%;牛出栏5.3万头,增长6.4%;羊出栏13.1万头,增长8.2%,家禽出笼494.3万只,增长5.0%;肉类产量9.8万吨,下降1.3%;禽蛋产量0.85万吨,增长5.0%。水产品产量18288吨,增长4.7%。

2015年,农业基础进一步夯实。白马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渠道土方开挖48800方、石方开挖12890方,渠道砌石17000方,砼浇筑7200方,钢筋制安146吨,大江口干渠渠道成型2300米,渠系水利用系数得到很大提高,灌溉效益明显提升。白马电站完成新装机组压力涵管安装,6台机组电气自动化安装工程完工,蒿子电站6台机组主体工程改造完工。段江电灌站投入资金40万元对发电站机组老化设备、闸阀等进行了加固处理,对管理用房进行了维修。

全市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70家,全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48.4亿元,同比增长81.7%,其中,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5家,全年新增了3家省级龙头企业、12家市级龙头企业。星级休闲农庄达到11家。围绕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为主的四大传统特色产业,优化种植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全年共发展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中药材、优质水果等生产基地面积10.5万亩。天华实业、万寿米业等8家企业申报了9个省级著名商标。湘中黑牛牛肉、湘玉竹片等7个产品荣获2015年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金奖。

全年推广各类农机具11637台套,其中耕整地机械2428台,排灌机械1620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1875台套,插秧机86台(含高速插秧机12台),收获机械131台,田间处理机械110台,收获后处理机械271台套,其它实用机具5116台。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2.39万千瓦/12.27万台套,完成机耕面积78.8万亩,机插机播面积21.9万亩,机械化收获面积64.2万亩。水稻机耕、机插机播、机械植保、机电排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5.33%、23.65%、34.6%、64.58%、71.49%,水稻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67%;完成油菜机耕面积4.8万亩,机播面积1.4万亩,机收面积2.2万亩。

第二产业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9家,其中新增规模企业13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45.8亿元,同比增长2.2%,实现增加值70.2亿元,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7%。产值过亿元的规模以上企业41家,实现产值197.1亿元,增长11.3%。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328.4万吨,同比下降28.3%;水泥产量238.2万吨,增长12.2%;发电量20.2亿千瓦时,下降7.0%;焦炭产量35.4万吨,增长3.5%。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38.3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利润总额19.1亿元,下降8.0%。

2015年末,全市共有10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43.7亿元,同比增长15.8%,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17.8%,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10家,涉及医药制造、节能环保等行业。

2015年,园区集聚效应初显,“135”工程加快推进,建成标准厂房13.1万平方米,在建7.7万平方米。17家园区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9.8亿元,增长9.4%。

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7.5%。年末全市资质以上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共14家。资质以上房屋建筑工程产值20.84亿元,同比增长21.2%。

第三产业

2015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523个,新开工项目431个,竣工项目28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0.1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城农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4.3亿元,增长21.4%,房地产投资完成5.75亿元,增长11.4%。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4.9亿元,同比增长21.0%,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02.4亿元,增长33.8%。

2015年,全市继续深入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列入娄底“四个一批”的重点项目143个,全年完成投资97.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8.5%;市本级143个项目完成投资103.9亿元,为年度计划的121.6%。蓝溪学校、城北综合医院、创安防爆异地新建等18个项目竣工投产;回春堂中药现代产业园、华德食品等61个项目扎实推进。

2015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6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城镇完成95.1亿元,增长11.3%;乡村完成5.5亿元,增长5.7%。全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117万美元,增长15.5%;完成对外投资1700万美元,实现外贸“倍增”企业1家,外贸“破零”企业1家,完成外派劳务营业额1062万美元。

2015年,市委、政府创新招商模式,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共正式签约23个项目,签约资金45.8亿元,其中泓泽新能源、洪源商贸城、康麓生物、邬辣妈食品等13个项目已落地开工。不断拓展对外合作,全年实现内联引资74.1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100万美元。

2015年,全市各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583万人次,创旅游收入48.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1.2%、15.3%。6个村入围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项目,每村争取200万元用于村级旅游开发。博盛生态观光园成功申报为国家五星级乡村旅游区点。[5]

社会事业

城市建设

扎实推进娄底大道涟源城区段、文化公园等34个城镇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10余亿元,“一年一变、三年大变”成效明显。龙湖新区启动建设,罗家佃城市综合体完成征地拆迁,果园路、六亩塘路全线通车。新建绿地1万平方米,新增人行道550平方米。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每日,新建城区污水收集管网11.5公里。铺设天然气管道17公里,管道天然气正式进城入户。完成幸福广场新设红绿灯改造和梅园小区、胡家坝连接线路灯安装工程。规范城市日常管理,拆除违法建筑5600平方米,市容环境明显改善,文明城市建设成效显著。

教育事业

2015年,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校370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51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小学联校240所、教学点73个;现有市直教育单位3个、特殊教育学校1所、民办学校(含部门办学)5所。全市现有在职教职工7921人,离退休教师3861人。全市共有公办幼儿园(附属园)19所,民办幼儿园134所,在园(班)幼儿2305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现有在籍中小学生118979人,其中小学生64246人(含特殊教育学生19人)、初中生33448人、普高生14883人,职高生6402人。强势推进“教育强市”战略,成功创建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市)”,顺利通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创建工作省级评估验收,有望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县”。

科技事业

2015年,全市紧紧围绕“科技促进发展,科技改善民生”主题,推动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共完成204件,专利授权量完成9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41件,发明专利授权量5件。共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8个,申报娄底市科技计划项目16个,市本级立项38个,共争取资金520万元。地震工作获全国县市防震减灾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全市13家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有12家获湖南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优秀基层信息站点。

文化事业

2015年,全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新编历史湘剧《烧车御史》荣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田汉大奖、全省廉政文化作品一等奖,市文化馆排演的《哦嗬,下雨啦》、《涟水飞歌》获第五届湖南艺术节舞台舞蹈类银奖。在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展上,刘楚文的《草书书论》获优秀作品奖,梁荣和的《抗日诗》、贺顺清的《浩气长存》进入入展作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2015年,市图书馆投资8万多元美化单位读书环境,共接待读者14万余人次,办理图书馆借书证962个,图书流通册次10万多册,解答咨询5000多人次。征集地方文献168种,268册,新增馆藏新书籍约2625种5080册。

卫生事业

2015年,全市紧紧围绕卫生民生突出问题,逐步健全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2015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4131张,超过省定指标81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行。全市共有100.04万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99%,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卫生人才不断充实。今年共申报高级职称84人,其中农卫高8人,国家高级76人。申报初级职称348人。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平稳有序推进,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取消药品加成。

体育事业

2015年,全市着力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高训练科技含量,提高整体实战技能。7月份,参加在株洲举办的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荣获4枚银牌、3枚铜牌、总分127分;9月月份,参加在长沙举办的省中学生运动员荣获1枚银牌、1枚铜牌。大力强化健身设施建设,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全年共安装了农民体育建设器材91套,为全市228个村争取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人均拥有体育场地面积到三季度已达0.83平方米,为群众健身提供了平台。全年组织参加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承办或参加上级赛事活动26次,参加全国比赛荣获金牌11枚、银牌7枚、铜牌6枚,参加省级比赛荣获金牌32枚、银牌26枚、铜牌31枚。

社会保障

2015年,全市民生支出较上年增长31.4%。就业保障不断完善,全年新增创业主体1720户,带动城乡就来人数2810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33人,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305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958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080人,登记失业人员445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清零率为100%。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共培训7600人,其中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1650人,失业人员培训1000人,企业职工培训3950人,创业培训1000人,受训人员就业输出率达到87.5%以上。

环境保护

2015年,全市上下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水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全市12个水质监测点水质均达到Ⅲ类及Ⅲ类以上标准。城区升平河饮用水源地水质有9个月达到了Ⅱ类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6.71%%,比2014年提高3.51个百分点。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圆满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减排9330.99吨、2991.1吨;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实现减排1975.97吨、345.95吨(未考虑城镇人口增长因素)。[6]

历史文化

涟源文化

涟源历史从文化的角度划分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远古先秦至北宋时期,第二阶段是北宋末至晚清时期,第三阶段是民国至涟源建县前后。由于各个阶段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方式不同,社会人文环境迥异,特别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的影响,因而各个不同阶段的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心里状态等及社会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各个不同阶段的主流文化。当然,地域文化或阶段性主流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一般不会消亡,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革,其主流文化的特质逐渐弱化,被一种新的主流文化所取代,但其仍然在发挥着潜在的影响和作用。

远古先秦至北宋时期的主流文化为荆楚文化和梅山文化

远古,我国有东夷、南蛮、西戎、北荻之说。涟源境域属南蛮之地。商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周武王分封荆楚民族一支的首领熊绎于荆山丹阳,为楚子,标志着楚国历史的开始。春秋时期,以荆楚文化为主体,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化体系已经形成。其文化精神为“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抚夷属夏”的开放精神,“一鸣惊人”的创新精神,“深固难徙”的爱国精神,“止戈为武”的和合精神。楚国的农业、手工业、青铜、铁器、丝织品、建筑、造船业相当发达,又历来重商,商业成就突出,它生产的产品,不仅输出到大江南北,而且远至中亚、东南亚地区。战国时间,楚国不断扩张,占有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方,并控制了今河南、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成为“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广阔的政权。荆楚文化的精神在如今的涟源人中仍能得到体现,尤其是它重商的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涟源人。

梅山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宋史·梅山蛮传》记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长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则鼎(鼎州,今常德)。”即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两水之间呈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河流域——雪峰山区,面积5万平方公里。《宋史》有一个四至描述: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由此看来,涟源全境都属于梅山地区。而生活在涟源境域内的最古老的土著民族是南蛮的一个分支——梅山峒蛮。梅山峒蛮长期过着原始氏族的生活,生存环境极差,但却自我封闭,“旧不与中国通”,也不接受王化,历代王朝曾多次用武力征服无果,就对梅山地区实行经济封锁,但遭到梅山蛮的强烈反抗。唐乾宁四年(879年)梅山蛮攻潭州,五代梁末帝贞明四年(918年)攻邵州,开宝八年(975年)又犯邵州武冈、潭州长沙,多次抢夺盐巴、铁器、布匹等。太平兴国六年(976年),宋太宗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2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直至北宋熙宁五年,宋神宗改用怀柔政策,蔡煜章惇开梅山,设新化(王化之新地)、安化(人安德化),梅山才正式归顺朝廷。而接受朝廷统治较早的涟源南部蛮夷,在宋太宗即位后派大将周武率数万大军围攻,激战七天七夜,蛮夷寡不敌众,大多战死,少数逃往他乡。因此,在北宋前涟源境内的主流文化是荆楚文化和梅山文化。

北宋末至晚清时期的主流文化是耕读文化和家族文化

自五代始,经宋、元、明、清至民国初年,江西大量移民分批陆续迁入涟源境内,姓氏百余个。迁涟后,他们劈山开土,沿河造田,就地建居,以耕养家,在汉族先进文化的引领下,农耕文明逐渐取代了狩猎文明。经过数百年的苦心经营,各个家族边耕边读不断发展壮大。如李氏,在五代时,李茂隆公偕妻及二子,由江西吉州泰安县迁今荷塘镇,另一支元隆公迁今桥头河镇,还有一支迁今水洞底天堂。梁氏,梁万隆公(五十九世祖)在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由江西泰和县迁常林迪康。六十世祖经公从迪康迁六亩塘镇良溪。南宋时(1177年)六十六世祖大义公由良溪迁三甲。后子孙分布在三甲、四甲、六甲、十甲等地,统称“三甲梁家”。龙氏,北宋时(960年)龙通方公由江西茶陵迁湘潭十四都,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年),通方公后裔龙跃公迁荷塘富田桥。1343年,通方公另支后裔龙贵公、道公兄弟迁居安化县栗山桥之排门和苦竹(今伏口镇),成为湄江、伏口、龙塘等地龙姓始祖。周氏,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始祖文旺公从江西泰和县迁湘乡四十一都,后迁居四十二都金盆湾。明、清二代江西周氏又数批迁湘。入涟后的各家族通过勤劳奋斗,繁衍生息,以耕养家,以读旺家,力耕力读,耕读并举。同时以学举仕,学优则仕,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后各家族逐渐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农耕家族、耕读家族、仕宦家族。这三类不同家族,都靠耕读传家,但他们的生计之策不同,因此其家境贫富、文化素养和社会地位各有差异。

明清时期,以耕起家,靠耕读传家的境内各姓氏家族逐渐发展壮大,其人口和经济实力显著倍增,为此,各家族大兴土木,修建堂屋祠庙、桥梁渡口、石路茶亭等。同时,纂写家族谱牒,颂祖存史垂教;兴办家族教育,以教振家兴族;制订家族宗规,规范伦理道德等。逐渐形成了融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教育学、艺文学于一体的家族文化。一是家族建筑。仅原白马、杨市、山塘区就有家堂148个,屋场136个,其中以刘氏老刘家为代表的统式结构家族大堂,以周氏金盆周家为代表的联式结构家族堂屋,以毛氏冲虚为代表的古式居庐。据统计,从康熙至同治100多年内,原杨家滩境内就修建了桥梁82座,石路28条,渡口24处,寺庙51个,茶亭6个,宗祠100余栋,在涟源南部构成了一个古建筑群体。二是家族谱牒。自古至今,国有史,县有志,族有谱。“累族谱而为县志,积县志而为国史”。族谱的内容包括谱序、凡例、源流、班序、宗祠、祖墓、族居、族产、传赞、墓志铭、礼仪、乐章、服制、家训、诗词、格言、族规等,这些内容涵盖着家族的历史、地理、伦理、教育、习俗等文化,可称为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族谱与国史、方志同出于一义,是中华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各姓大多有族谱,从明万历时开始修谱,至今有的是四修、五修。如《桥头李氏四修族谱》共41卷,其卷首部分收录有《清史稿》中该族名将李续宾、李续宜、李光久列传3篇,朝廷诏书16篇,敕2篇,诰命101篇,御制祭文5篇,碑文2篇,另有忠烈传219人,贞孝节烈传38人等以及李家等战功卓著的事迹。这些资料是研究湘军文化的重要资料,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三是家族教育。“一族之隆潜在于人才,人才的盛衰在于教育”。县有学、族有馆、家有塾。境内众姓家族建书院、办塾馆、兴新学等以教兴族,家风大振,人才大旺,族业大兴。最有名的有桥头河的观澜书院,安平的培兰书院,岛石的江南、江北书院和西冲书院,孙家桥的涟河书院。此外彭族义塾、杨市刘姓的传经家塾和汲古书屋,甘溪肖姓的凤藻书屋,桥头李姓的将就书屋,板桥姚氏的兰友私塾等也很有名气,为此培养了大批人才,最著名的有11位湘军名将和烧车御史谢振定均记入了清史人物列传。

民国至涟源建县前后的主流文化是新文化(革命文化)和市场文化

新文化也可称革命文化,是指五四运动前到改革开放这段时期的文化。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的,它是以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为指导,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无产阶级(通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为目标,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建国后期到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新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集体主义,实行计划经济,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这段时期,涟源的仁人志士纷纷走出家门、国门,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原石狗乡人颜息庵,为湖南首批官费留日学生,在日本与黄兴、蔡锷交往甚密,后加入“华兴会”,辛亥革命后成为倒袁驱张的先导之人。蓝田光明山人李燮和,先后加入“华兴会”、“光复会”,后东渡日本考入警官学校,与孙中山、黄兴会晤,改为同盟会员,参与黄花岗起义,后为光复军总司令。其弟李云龙考取官费留日,“中国同盟会”会员,助兄率领江浙起义军攻克南京。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被授予陆军少将加中将军衔。国立师范学校在蓝田创办时,他让出“李园”作为校舍。原南风乡人李任、李海,先后留学日本,回国后成为光复军的主要骨干。此外,还有同盟会会员梁焜耀、梁竞魂(三甲乡人),李鑫(杨家滩人),中华革命党人廖湘芸(蓝田人),孙中山大元帅府少校参谋王校膺(龙塘人)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涟源境内党员和支部发展迅速,乡、区、县先后成立了农民协会,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和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的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省城长沙许多学校相继迁入涟源的蓝田、杨家滩、桥头河、七星街等地。如1938年12月,国立师范学院在蓝田创办。1939年春,建国、长郡等14所普通中学和省立五职等5所职业中学也相继迁入,以后达德、国立师范附中等4所中学又迁入并附带民办小学。与此同时,大批名流学者也来到涟源,这有力地促进了涟源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及涟源人思想观念的大改变。迁涟学生广泛开展了抗日救亡运动,组织了“文化界抗敌后援会”支持前线抗日。解放战争时期,活跃在涟源境内的湖南人民解放总队湘中第一支队第五团,通过桥头河暴动逐步发展壮大。湘中一支五团在夺取地主庄园、枪支,消灭国民党县、区、乡武装及警察所、保安团、自卫队武装,歼灭匪首尹立言的“西南民主联军”,粉碎白崇禧6个正规师的“围剿”,配合解放大军南下,促进湖南和平解放的斗争中,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涟源人为争取自由解放,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参加“八·一”南昌起义、湘西剿匪,后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等多种职务的陈浴新(蓝田光明街人)。参加常德会战,阻拦日军入涟,后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谋、军政部中将附员、湖南省政府顾问的梁祗六(三甲人)。和毛泽东并肩作战的省立第一师范同年级学友罗驭雄、罗宗翰(均为伏口人),同班共读后赴法勤工俭学的王蛟池(七星人)。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刘中(青烟人)。早年加入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任中共留法总支部书记,后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刘若文(青烟人)。荣幸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肖作霖(茅塘人)以及开国上将李聚奎、开国少将罗云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涟源人,又创造出了骄人的业绩,令世人瞩目。

改革开放后,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人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解放,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敢立潮头的涟源人再一次走出了家门,搏击商海,迈出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逐步完善,涟源的民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经商办厂的涟源农军遍布全国各地,涌现了三一、五江集团等全国闻名的民营企业。同时,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通过筑巢引凤、引凤回巢等策略招商引资,一批产值上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涟源,涟源经济又出现了空前发展的好势头,现正在跻身全省县域经济20强。同时一种新的主流文化也逐步形成,那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法律法规为准则,以新时期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市场文化。[7]

名优特产

湘中黑牛:“湘中黑牛”是涟源市在肉牛品种改良中培育的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是以本地黄牛为母本,以纯种黑色安格斯公牛为父本的杂交改良牛,因皮毛全黑,故暂定为“湘中黑牛”。“湘中黑牛”无角,全身紧凑,肌肉丰满,日增重快,出肉率高,肉质好,耐粗饲,适应力强,非常适合南方地区饲养和推广。据实验,初生重比本地牛提高28.7%,18月龄育肥体重420公斤以上,日增重835克,比本地黄牛增加315克,屠宰率59.02%,净肉率46%。

安格斯牛:安格斯牛为世界著名的小型早熟肉牛品种,原产于英国阿伯丁和安格斯地区。安格斯牛全身黑毛,无角,体圆,腿短,颈短,腰和臀部丰满。生长快,15-18月龄体重可达450公斤,日增重1公斤。公牛体重700-750公斤,母牛体重约500公斤。屠宰率为60-65%。肉嫩味美,呈大理石状。安格斯牛的特点是早熟,生长快,耐粗饲,适应性强,在恶劣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的产肉性能。涟源市七星街镇的国家级安格斯牛纯种繁育场是我省唯一的大型种牛场。

花蕊粉丝:涟源市花蕊粉丝厂生产,采用优质红薯精制而成。该粉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是一种无污染、无副作用的绿色食品,其自然成型糊化,缓缓冷冻,剔除废水和调理其理化性能,使得粉丝口感酥软纯美,其纤维质含量较高和具有某些药效作用,是颇有发展前景的保健食品,该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并在北京第二届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铜质奖,2004年7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景龙红薯粉丝:景龙红薯粉丝由香港景龙实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该公司生产基地位于风光秀美的湄水河畔,湖南省十大蔬菜基地之一的桥头河镇。该公司设备采用工艺先进的全封闭式、全自动化生产线。景龙红薯粉丝精选湖南丘陵地带新鲜红薯;经现代化设备100%纯淀粉制造;具有韧性好,耐煮不糊,细滑均匀;富含硒元素,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明矾,真正纯天然食品。

玉笋春茶叶:“玉笋春”系列茶叶,由涟源市名优茶开发中心研制而成。该产品采无污染良种茶树鲜叶,运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科学工艺精工制作。“玉笋春”系列拥有:银针,银毫,曲毫,毛尖,办公室绿茶等多个品种。产品外形条索紧结挺直,锋芒显露,色泽翠绿,叶底嫩绿明亮,香气芬芳,肉质香气清新甘醇,滋味鲜爽甘醇而不涩,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匀,饮后有回味。于96年.98年分别获得湖南省“湘茶杯”铜奖和金奖。2004年7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金秋梨:由涟源市农副产品先锋有限公司生产,纯绿色食品。该产品果实中等,外形美观,果型指数0.86,单果重200-250g,果皮光滑,肉质细脆,石细胞少,汁多味甜,口感纯正,糖份和Vc含量高,营养丰富,商品价值高。且果树栽培期间均未施用农药及化肥。2004年7月,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烧烤野鸡:湄江是一个天然动物园,野鸡尤其见多。相传,有一位猎人在祝云峰上打猎时,整整一天仅仅是打了只野鸡。到傍晚时,由于障路作怪,猎人怎么也找不到回路。他不得不在祝云峰上的一个小坪里过夜。猎人烧了一堆篝火去寒,忽觉肚中饥饿,于是他把野鸡放在火上烧烤。在烤到香喷喷时,忽然走近一位白衣书生。书生走近火堆在猎人手中拿过野鸡就吃,待猎人要发脾气时,书生撕了一半给猎人,并说了句“打一半,吃一半,不然没回路”的话就走了。这时,猎人清晰地见到了自己回家的路。从此后,湄江地区的猎人就有带烧烤野鸡出门或在山中烤野鸡的习惯。现在,湄江地区流行的烧烤野鸡,均在柴火或木炭火上烧烤,并散以雪盐、姜末、胡椒灰、辣椒粉等。味道特别鲜香嫩细。

塞海煨鱼:在湄江地区,流行着一种煨鱼的习俗。湄江人把煨鱼视为吉祥如意的食品。每逢新春佳节,或特别的宾客进屋,都要摆上一条香喷喷油滴滴的赛海煨鱼。食用时,大年三十、初一是很讲究的。不论什么人只能用筷子在鱼体的腹部夹鱼肉,鱼头鱼尾整条脊椎骨都不得戳动。这表示一年要有头有尾,年年剩鱼(余)过年。至于除了大年三十、初一是没有这番讲究。赛海煨鱼在湄江地区已流传了800多年历史。在1964年炸开塞海口以前,整个黄罗湾至塞海口是一片汪洋的大湖面。每每渔民进湖捞鱼,一般是只带米不带菜,至中午时分,渔民就用桐树叶包巷鱼在柴火灰里煨鱼当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俗。塞海鱼,从明朝起一直是贡品。其原因是这塞海里的鱼很特别,小鱼没有骨头,大鱼鳞大,头小,肉厚而且细嫩。煨吃曲香浓郁,鲜嫩甜美。吃完后在口中回香良久。制作塞海煨鱼方法十分简单。将鲜鱼漂洗干净后仅去内肚。不加盐油及任何调味品,直接用桐叶包好鱼,然后用不见天的黄土和成泥把桐叶包好,放进红火的柴火灰里煨40来分钟后,剥去泥巴后直接食用。现在,制作赛海煨鱼,在鱼内上擦上雪盐,再加姜、辣椒等调味品后,再按上述办法煨制。

桃溪贡茶:距马方溪5公里,海拔800多米高的山岭上有一个村,叫桃溪村。桃溪村的桃岭坡上有10多株老茶树。从这10多株茶树采摘制作的“桃溪茶”自明以来,就是安化县的贡品。制作桃溪茶,要求采摘、炒制很精细。一年之内,仅“谷雨”前后3天为采摘期。采摘标准为初展的新芽。新芽长要求为3厘米左右。下雨天及有露水时不能采。炒制分杀青、炒揉、热闷、回锅、重闷、拣剔、烘干等工序,制作0.5公斤茶,需花人工10天左右。桃溪茶茗泡时很讲究。在透明杯中先放入茶叶,然后用刚刚煮沸的开水先慢后快、先近后高地倒入,最后用盖子盖住杯口。茶条在吸水过程中,像小鱼一样在杯中旋转10余转,然后全部直立向上。大约5分钟之后,茶条便沉入杯底。桃溪茶为茗中精品。汤色清亮明澈,略带一点绿色,滋味甘甜纯爽。

万寿贡米: 万寿米为湄江旧时三大贡品之一,产于距黄罗湾10余里的万寿村而得名,相传,当年在郭子兴部下当头领的朱元璋,率军征战,在万寿村吃过一顿米饭,终身不忘。朱元璋登基后,便降旨万寿米为贡米。万寿村海拔400多米,属高山气温,日暖夜凉。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2%以上,属淹育性水稻土。万寿米由于日照时间长和充分吸收土壤里的有机物质,具有色泽亮、颗粒长、甜润、郁香、粳中带糯等特点。现在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颗粒的长度接近泰国米,但内质比泰国米更好。

牛埠蛙:在旧时,大江口大坝至马方溪,统称为牛埠十三方。这里,两岸崇山峻岭,小溪流水潺潺。每当夏秋时节,牛埠蛙便“梆、梆、梆”地叫个不停。当地人称牛埠蛙为石棒,也有叫泥蛙的。牛埠蛙是湄江一带特有的珍奇小动物,属脊椎类两栖纲蟾科。牛埠蛙前脚短,后脚长,皮色黑褐有斑,形似青蛙。体重0.25至0.7公斤不等。牛埠蛙以捕食小虫为主。同时,它又是毒蛇的天敌。湄江有一捕蛇者,曾经做过一次有趣的实验。他把捉来的牛埠蛙和五步蛇关在一个铁丝笼里。开始,蛙和蛇都怒视对方不敢动弹,当蛇进攻时,牛埠蛙迅速一跃,用前脚把五步蛇的“七寸”死死钳住,最后同归于尽。牛埠蛙肉细体厚,并味道鲜。湄江一带有辣炒、清炖、粉蒸、腊干等多种吃法。

麻辣煨兔:麻辣煨兔是湄江地区一样特色十足的风味菜。它在继承湘菜酸辣可口,形味兼美的特点的同时,还揉进了川菜麻辣、徽菜酥香的特点。食用时麻辣鲜甜,酥香可口。麻辣煨兔以大江口一带的高山野兔为原料,将活兔宰杀剥皮洗净后,切成肉片,用猪油炒至六成熟,再拌和预先用姜片、蒜头、胡椒、食盐等煮好汤汁,放入第一次使用的竹筒内。再在竹筒外糊上黄泥,放入柴火灰里煨烤。约20分钟后,把单独炒熟的新鲜红辣椒和竹筒里取出的兔肉在锅里和拌,再淋芝麻油。这样,麻辣煨兔就制作完毕。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在湄江食“麻辣煨兔”,由于回味其美味,弄得一个晚上没唾好觉。

古仙液酒:古仙液,产于湖南古仙界,取古仙洞之古仙泉,以糯红高粱为原料,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发酵精酿窖藏而成,乃承接中华五千年文明之传统文化佳酿。相传,古代神农至此布八卦图,布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农耕文化传焉;老子骑青牛驾祥云至此,留下青牛图、农耕图,周易文化传焉;谪仙云游天下至此对酒狂歌笑孔丘,遗下“酒坛”古仙洞,诗酒文化传焉。现代“神农”袁隆平至此拓万亩糯红高粱基地,“古仙液”修成正果,功莫大焉。当代酒仙“张果老”品赞:甘冽清香,入口柔和,回味悠长,常喝有健身强体之效、延年益寿之功,乃纯酿上品也。

涟源合菜:采用精选定制的斗笠山花蕊纯红薯手工粉丝为主料;加入黄花、干豆角、红萝卜丝;煮时再加上红辣椒、大蒜、小量酱油;用充足的土猪油,加入鸡汤或高汤更好;然后,加上米多多集合数位大厨智慧的秘制调味粉,“煮”就了新一代跨界产品——涟源合菜![8]

风景名胜

湄江地处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118平方公里,1993年7月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12月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9年8月获得国家地质公园资格。

湄江风景名胜区距涟源市区35km,距娄底城区40km,距长沙市170km,正处在湖南旅游网络的中心地带,在全国旅游热线上亦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景区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铁路网络密集而便捷。我国南北方向的第二条公路主干道——207国道从景区穿境而过,至长沙有长潭、潭邵、娄涟(高等级)等数条高速公路相连接。涟源市位处湘黔铁路线上,距两个铁路枢纽城市株洲和怀化都很近。目前正在建设的“二广高速”公路途经湄江,并留有出口。同时,我省的山水旅游专线——“长韶娄”高速也规划有连接线至湄江风景区核心景区。随着“二广高速”和“长韶娄”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湄江的区位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湄江风光奇特,景点集中,景观齐全,集山、水、洞、石、峰、崖、涧、泉、湖、瀑、桥、峡谷、沙滩、绿洲于一体,具有奇景、险境、神旅之特色。拥有一代帝陵、二湖秀水、三道岩门、四片绿洲、五座寺庙,六大飞瀑、七里峡谷、八面险峰、九曲湄江、十处绝景、百个奇洞、千块巧石、万树腊梅等秀美景观。湄江地质地貌为低山岩溶地貌,地质构造独特,岩层裂隙发育完全,岩溶地质作用充分。如香炉山的“天弹待发”,仙人府的“天生桥”,观音崖的“莲花涌泉”,龙泉峡的“S型曲线深沟”,藏君洞的“天然壁画”等均为世界稀有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美学观赏价值和科研科普价值,是一处集自然风光为主体,梅山文化为内涵,岩溶地质遗迹为特色的综合性景区。景区共有四百多个景点:其中一级景点76个,二级景点126个,三级景点226个。分布在十大景区之内:即观音崖、藏君洞、古神州、塞海、龙泉峡、黄罗湾、香炉山、仙人府、大江口、仙人寨。

开发湄江旅游资源,时间虽不长,但受到了领导与旅游界的高度重视,引起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广泛关注,游客络绎不绝,名人画家、摄影家慕名前来,促进了景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路通、水通、电通,服务网点随之配套。自1990年开放以来,已接待了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游客100多万人次,赢得了啧啧赞誉:“湄江风光,实在太美了!太美了!”

原中顾委委员、上将李聚奎为家乡湄江风景区的开放,挥毫写了“湄江绝景,楚湘奇观”。原全国人大常委、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游览后,饱蘸浓墨,写了“湄江美、湄江迷,山奇、洞奇、水更奇,无限风光在此间”。原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夫生游览后,他热情洋溢地写下醒目赫然的“三湘一秀”四字。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实地考察赞叹地说:“湄江奇特的风景,对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振兴地方经济,是很有益处的”,并欣然题词“湄江风光,得天独厚”,同时为《湄江风光》一书作序。原新华社副社长李鲁,在游览后曾感动地说:“湄江奇特的景观,实在太妙了!太美了!”他十分激动疾笔写下“潇湘灵气”四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罗尔纯游览后,感慨万千地说:“湄江奇丽,天设地造,尝心悦目,怡然助兴,愉畅胸怀”。他高兴地写下“三湘独秀”的题词留念。还有不少领导、作家、旅游者,游览后,或作诗题词,或写游记,由衷赞美湄江风光。

龙山森林公园是1992年经省批准,在原国营龙山林场基础上建设的。2009年2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升级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这美丽富饶的巍峨大山,有48面山峰,形似巨龙,面积达30平方里。与新邵、双峰县交界,距涟源市城区35公里。高大险峻,峡谷幽深,林木苍翠,奇特壮观。岳坪峰最高,海拔1513.6米,神奇俊秀,风光旖旎。

龙山周边地势平缓,多在海拔200米以下。唯它平地崛起,以20~40度的坡度急剧抬高,直插云天,故其主峰岳坪峰顶,视野极其开阔。游目百里之遥,邵阳、娄底、涟源、双峰、湘乡一带锦绣山河尽收眼底,为登高远眺的极佳胜境。园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木本植物83科、258种,草木药材500余种。野生鸟兽60多种。山间林内,四时鸟语花香,珍稀动植物比比皆是,名贵中草药漫山遍野。七条山涧溪河流经园内,水流清澈,条条珠连玉翠,两岸佳景叠出。园内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部分幽深峡谷郁闭度几达100%,酷暑盛夏,这里气温清凉如春,历为湘中避暑胜地。

龙山旅游景点甚多,百看不厌,著名的有岳坪峰的药王殿,彩风湖的凤凰寺。还有石牛相斗、小瑶池、宝石残月、避暑仙境、将军石、猴头石、观音岩、情郎石、仙人石等等,溪流瀑布更是比比皆是。使人在游览观赏中,神驰遐想,陶然而醉,缱绻留连,发思古之幽情,激开发之宏愿。

龙山森林公园是中国南方金钱松种子园基地,山峰巍峨,林海茫茫,瀑布高挂,流水淙淙,环境优雅,气候宜人。

海拔1514米的岳坪峰,雄居在四十八面龙山之上,峰顶上纪念中华医药鼻祖孙思邈的药王殿,始建于唐代。相传唐贞观年间,孙氏来此采药撰方,著《千金要方》,济世救民医百病,疗效神奇,自此上山进殿求医者络绎不绝。殿内“仙井”万人用水不竭,一人饮水不溢,堪为“世之一绝”。岳坪峰顶观日出,万里河山收眼底;山涧之中赏飞瀑,一景更比一景奇,尤以“石将军”据守的“湘中第一瀑布”最为壮观,此瀑布高40余米,宽20余米,遥望“飞流下山涧,疑是银河落九天”。被誉为“神州一绝”的“宝石残月”,其形酷似满月,相传古时一轮圆月坠落此间,清亮如镜,光华万丈,诱来嫦娥仙子动凡心,对镜梳妆,偷食人间禁果,致使宝石破裂失光华,因此被囚禁月宫,登此仙境赏月,使人顿生“嫦娥后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之慨。

山间林内,四时鸟语花香,珍奇动植物比比皆是,各类中草药材漫山遍野,由全国著名林业劳模、高级工程师陈锡松培育的“一树多花”四季常开,五彩缤纷,被誉为稀世奇观。山里不仅有奇特的自然风光,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悠久的人文景观,而且有精湛的手工艺品和纯朴的民俗民风,登山畅游,胜景迭出,令游人流连忘返,陶然自醉。待建与在建的“六场”(森林浴场、烧烤场、水上游乐场、斗技场、跑马场、养鹿场)、“七园”(香木园、百花园、梅园、果园、杜鹃园、植物园、动物园)更令游人一饱眼福,雅兴平添。

万千胜景构成“天下名山,唯此独尊”的龙山特色:静如处子,动如矫龙,美若天仙,幽似仙境,实为旅游、度假、疗养、避暑、狩猎的佳境。

三甲古村落群位于涟源市蓝田城区西南约四公里处,与新邵县、冷水江市毗邻,湘黔铁路、国道207线、娄涟高等级公路和娄星高速贯穿全境。2009年2月三甲古村落群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其中世业堂和红旗居民点于2011年初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甲古村成名于宋高宗绍兴年间,相传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境内遗存有百余座明清时期的青砖青瓦庭院,最早的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保存比较完整的有“世业堂”、“于时处”、“一德庄”和“梁氏宗祠”等50多处,另有五岳寨的抗日战壕和大跃进时期的红旗居民点两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曾是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地下支部做活跃的地方之一,现仍存六处革命遗址。抗战时期省会长沙曾有八所中学迁址于此,一时人文慰起,盛极一时。三甲古村落的建筑极具人文特色,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集建筑、书法、楹联、雕刻、民俗等多重文化元素之大成。古建筑保存完好,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荷叶水库等自然风光怡人,金竹餐饮文化独具特色,交通十分便利。

烟波浩淼的白马水库,亦名白马湖,宛若一颗晶莹闪亮的绿玛瑙,镶嵌在涟源市与新邵县交界的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这里虽不及太湖的浩瀚,也比不上“浓妆淡沫总相宜”的西湖,但是,几十年以来,它润绿了两岸的山,也养育了上下左右的人们。在乡人的眼里,它却是最美最美的,对它产生执着的偏爱。

相传很久以前的夏秋时节,数月无雨,涟水干涸、田园龟裂,庄稼枯萎,水贵如油。一天,刚蒙蒙亮,一农民到涟水河掘沙滤水,朦胧中见一白马在不远处的河里饮水。农民心奇,朝白马走去,尚未接近,只见白马朝其“咴”叫几声后,扬蹄飞上岸去,化为一座马形山,屹立在涟水河畔。白马饮水的地方,一股甘冽的水汩汩流出,农民欣喜若狂,逢人便说,并要乡亲来此取水。后来人们为祈祷这一白马,消灾图吉,抗御旱灾,在马形山修了一座寺庙,取名“白马寺”,将马形山也冠以“白马”的美名。

白马寺的人们世世代代祈祷白马,显威降福,除灾灭祸,事实上并不可能。春天,常常山洪暴发,龙山涟水共怒;夏秋,烈日炎炎,热浪滚滚,禾苗枯槁,人畜同渴。美丽的传说真正变成现实的是中国共产党。1958年,涟源县委、县政府动员两万多名劳动大军,在白马山下将涟水拦腰截断,建成一座坝高28米、长275米、10500亩水面、蓄水5500万立方米的水库,灌溉涟源、娄底两市农田20多万亩。

这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发电、养殖、开发旅游的综合型中型水利工程。登上大坝,巍峨龙山,群峰逶迤;浩瀚湖水,碧波粼粼。泛舟湖面,涟漪荡漾;日月光辉,耀金溅银;四周群山茂林修竹,葱葱郁郁,绿茶争艳,苍翠欲滴;浸坡金桔,吐露浓郁的幽香,令人心醉神迷。农舍幢幢,红墙青瓦,倒映水中,欲动还静,欲静还动,缓缓蠕游。硕大金鲤,不时跃出水面;笺笺竹排,载着采茶姑娘歌声笑语,在水库上空久久回荡。

水库中突起的山峦,似飘浮在大海中的小岛。山峦上绿草如茵,密匝匝的树木、竹林、枝繁叶茂,苍翠欲滴。一簇簇、一片片争妍斗艳的野花,吐露浓郁的芬芳,沁人心脾。树枝上,灌木丛里,百鸟争鸣。有的婉转,有的嘹亮,有的低鸣,有的欢唱,似在合奏着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

洪水岭是“围城”涟源城郊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山虽不太高峻,但连绵起伏,纵横十里,堪称“十里林海”。她山清水秀,苍松翠柏,鸟语花香,景色宜人,可谓“天然氧吧”。很多年来,我每逢周六或周日总要爬趟洪水岭,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又享受休闲快乐,可谓一举二得,其乐融融。

洪水岭上的石板路弯延于山腰和山顶,贯穿整片原始次森林,宽约70至80厘米,长约3000余米。它始修于宋代,至今已有上1000年的历史。石板表面非常光亮、溜滑,可见其年代久远,行人很多。

走石板路穿越森林,再原路返家约需两个半小时,这是最佳运动量。每当走石板路进入林区,清新空气便扑面而来,顿觉浑身舒爽,沁人心脾。又觉意气风发,步履轻松,刚劲有力,人仿佛年轻了许多。据估计森林中单位空气负离子含量是城区的两倍还多。漫步其中,“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有时亦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之际,约上几个围棋好友来到石板路旁的草地上,品着啤酒,聆听鸟语,手谈几局,乐在“棋”中,妙不可言。石板路时弯时直,时上坡时下坡,有的光滑有的凸凹,这就更有意境,也更能提高锻炼效果。石板路旁还有座古寺,寺外有一对大石锁,若是双手举几下,锻炼效果则更佳。总之在健身中休闲,在休闲中健身,两全其美,怡然自得。[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