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涂光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涂光炽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出生 1920年2月14日
北京
逝世 2007年7月31日
国籍 中国
母校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职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涂光炽 (1920年2月14日 - 2007年7月31日),出生于北京,是一位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1]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44年涂光炽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得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7年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7年7月31日逝世,享年87岁[3]

1950年9月回到中国;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6年参与了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1966年开始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2003年提出了"比较矿床学"。

人物生平

1920年2月14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湖北黄陂。

1937年,毕业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参加革命工作,发动群众、组织抗日的活动。

1938年8月,受党指派到延安抗大五期学习。

1939年6月,毕业后继续在陕西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0年,在回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生爱国民主运动。

1944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

1949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Research Associate)(至1950年)。同年8月在纽约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0年9月,冲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国,投入到地球科学的建设事业中。

1950-1951年,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并首先在中国开设地球化学课程。

1951-1954年,在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

1955年,任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

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自1960年起任副所长。同期仍兼任北京地质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教授。1956年他参与了制定中国第一个科学技术长远规划的工作,当时年仅36岁的涂光炽,除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指导研究生的任务,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外,他从未间断过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1966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3年,立足于地球科学的宏观性和区域性,涂光炽提出了"比较矿床学" 。

2007年7月31日,涂光炽逝世,享年87岁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50年代,参与和领导祁连山综合地质考察。60年代提出了铀矿地质改造成矿理论,并推广到其他一些矿床。70~80年代参与和领导地球化学所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研究,提出成岩成矿多成因观点从事层控矿床、铁矿及金矿研究,提出中国层控矿床形成机制、发育特征,富碱侵入岩带特征及金矿类型、找矿方向与北疆矿床分布规律等。90年代以后从事超大型矿床及低温地球化学研究,提出中国超大型矿床时空分布特点和分散元素地球化学若干规律、西南大面积低温热液成矿域等见解 。

学术论著

1、涂光炽.1963.干旱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下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发育特征.地质学报,43(4):361-377.

2、涂光炽.1973.七十年代自然科学领域中一个新生长点--环境科学.环境地质与健康.北京:科学出版社,1-3.

3、涂光炽.1975.叠加与再造--被忽视了的成矿作用.湖南地质科技情报.铁矿座谈会资料汇编(1):68-75.

涂光炽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涂光炽

4、涂光炽.1987.华南两个富碱侵入岩带的初步研究.见:花岗岩地质与成矿关系.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1-37.

5、涂光炽.1988.一些金矿床地质问题的讨论.地质找矿论丛,3(1):1-8.

6、涂光炽.1989.中国南方几个特殊的热水沉积矿床.见: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编.中国矿床学--纪念谢家辰诞辰90周年文集.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89-198.

7、涂光炽.1990.中国原生金矿类型的划分和不同类型金矿的远景剖析.矿产与地质,1-10.

8、涂光炽.1991.地球化学走向何方?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3(3):203-209.

9、涂光炽.1993.关于砂金矿床形成条件及砂金矿床与厚生金矿床空间关系的讨论.见:中国金矿地质地球化学研究.第一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2-27.

10、涂光炽主编.1993.新疆北部固体地球科学新进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11、涂光炽.1995.回顾30年来的矿床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学科发展的回顾.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26-134.

1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编.1998.高等地球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其中"绪论--兼论地球化学领域近十余年来的若干重要进展"系涂光炽执笔.

13、涂光炽.1998.贵金属找矿的若干问题讨论.见:陈毓川主编,当代矿产资源勘察评价的理论与方法(186-191).北京:地质出版社.

14、涂光炽.1998.试论非常规超大型矿床物质组成、地质背景、形成机制的某些独特性--初谈非常规超大型矿床,中国科学(D辑)28卷增刊,1-6.

15、涂光炽.1999.初议中亚成矿域.地质科学,34(4):397-404.

科研成果

获奖时间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1982年 华南花岗岩类地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1987年 中国层控矿床地球化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
1993年 中国金矿主要类型、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国家黄金管理局一等奖(排名第一)[4]
1996年 《中国矿床》(担任铅锌矿床部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人才培养

教育思想

涂光炽也为自己和青年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下列八句话作为座右铭: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表达要言简意赅。

涂光炽一再强调:"要学会独立工作";"研究生不同于大学生,要学会自学";"要学会查文献,熟习自己研究领域的进展"。每隔一段时间,涂光炽都要亲自主持全室的学术会议,要每个人作各自领域相关问题的调研报告,既活跃了学术空气,又使大家相互了解、相互学习、启发思路、扩展知识,还使每个人学会组织材料、综合分析、准确表达、提高水平。在培养研究生过程中,从课程、外语、选题、野外考察计划、室内地球化学方法,到审定论文提纲,他都亲自指导。他总是把研究生放在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的或基础研究中最前沿的科研领域中培养锻炼。如金属矿产资源的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环境地球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层控矿床地球化学等新兴学科。他放手让研究生在这些领域中钻研,教育他们要有创见、有抱负,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理论,不要做书呆子,成为墨守成规者。

开设课程

1950年,涂光炽回国后,就在清华大学讲授地球化学,这是在中国最早开设的地球化学课程。1955年1月,涂光炽留苏回到北京,他先到由派他留苏的清华大学地学系和北京大学地质系、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地质工程系和唐山铁道学院地质组合并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继续任教,开设了"找矿勘探"和"矿床成因"课程。他以当时的经典教材为基础,结合留美期间所做的实验工作和留苏期间在乌拉尔等矿区大量的野外实践,把国际上最新的理论和方法介绍给学生,因此,他的讲课内容新颖而丰富,论证严谨而深刻。

1955年11月18日,高等教育部批准北京地质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涂光炽副教授当选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后来涂光炽到中国科学院任职后仍兼北京地质学院副教授,继续开设上述两门课程。50年代后期,他仍在北京地质学院和北京大学兼课。

195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地球化学系后,他多次到该系讲授矿床地球化学课程,后来他担任了兼职的该系的副主任。

指导学生

涂光炽亲手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包括:欧阳自远(院士),赵振华(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刘丛强(院士),李献华(中科院地质所),周永章(中山大学),黄伟林(美国),胡耀国(广东),吴丰昌(北京),陈振楼(上海),黄琳(美国),鲁观清(加拿大)等。他指导的博士后包括:胡瑞忠(中科院地化所),周怀阳(同济大学),陈衍景(北京大学),倪师军(成都理工大学),王京彬(中国有色),肖荣阁(地大北京)胡斌(中南大学)等。

涂光炽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40名研究生,培养了几代地球化学领域的大量科技人才。他培养的人才已成为中国地学研究、教学和生产的骨干力量,有的已成为中国矿床学、地球化学等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有名望的科学家和管理专家。他提出人才与成果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他强调第一流的研究所要出第一流的成果、出第一流的人才。因此,他总是从繁忙的工作中挤时间给科研人员、野外地质队的技术人员做学术报告,讲授地学领域的新理论、新思想,以提高在职人员的理论水平;到兼职的院校给教师和学生上课;亲自指导硕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完成学业与从事科研工作。

涂光炽
涂光炽(1920.4.2——2007.7.31.),矿床学及地球化学家

荣誉表彰

1980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5年-- 中国科学院"竺可桢野外工作奖"

1993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95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地球科学)

个人生活

在涂光炽因病住院前4个月举行的全国矿床大会上,他仍提出了二氧化碳与金、铀的成矿作用,即使在他临终前的病榻前的衣物中,仍带着有关二氧化碳与金、铀的成矿作用的资料。

人物评价

涂光炽先生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和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的奠基人。上世纪60年代,他和侯德封等老一辈科学家根据国际地学发展和中国经济建设、地学科研工作的迫切需要,不失时机地集中优势科研力量,在贵阳组建了中国第一个地球化学专门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20世纪90年代,他又建立了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40多年来,他为两所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付出了毕生心血。

涂光炽从事地学研究近70年,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新观点,为地球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涂光炽是中国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科学家和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奠基人。他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地球化学优秀人才的培养做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足迹遍布除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六大洲,汗水洒在了除台湾、西藏以外的中国各地,他的考察遍布国内外的600多个矿床--涂光炽的院士称号是他用双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

欧阳自远说,涂光炽具有"赤诚的爱国热忱、求实的研究作风、持续的创新精神、一贯的严谨学风,终生追求真理";徐冠华院士赞许涂光炽一生"坦坦荡荡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严严谨谨做学问";路甬祥则称涂光炽是"地学大师,学界楷模"。

涂光炽先生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地球科学事业,在矿床学和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地球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始终和国家、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因而中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创立和地球化学事业的发展是和涂光炽的贡献与建树分不开的。

后世纪念

"纪念涂光炽先生诞辰90周年大会暨涂光炽学术思想研讨会"定于2010年4月1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设想要海阔天空,观察要全面细致,实验要准确可靠,分析要客观周到,立论要有根有据,推论要适可而止,结论要留有余地,文字要言简意赅。"这是已故中科院院士涂光炽对科技人员和研究生的要求。在今天举行的涂光炽诞辰90周年大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上,欧阳自远院士引用了这段话,以警示后来者。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给大会发来的贺信中也引用了此语,希望今天的科技界铭记。

视频

百名院士的入党心声丨涂光炽:新中国成立前在美秘密入党 2021年06月26日发布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