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海豹突击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海豹突击队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 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

外文名: Navy Seals

简称: 美国海豹突击队

隶属: 美国海军

成立时间: 1962年

荣誉: 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

美国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全称为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隶属于美国海军(U.S.NAVY),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海豹”(SEAL)是美军三栖突击队的别名,SEAL取SEA(海)、AIR(空)、LAND(陆)之意。突击队正式成立于1962年,前身是美国海军水下爆破队,到1988年时已经扩大到两个战斗群,共有7个中队,人数约1600人。海豹突击队现已成为美国实施低强度战争、应付突发事件的杀手。[1]

基本简介

美国海豹突击队(Navy Seals),全称为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隶属于美国海军(U.S.NAVY)。世界十大特种部队之一。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是世界上最为神秘,最具震慑力的美国特种作战部队之一。至今外界也很少有人知道海豹突击队会在什么地方执行任务、什么地方作为训练基地等等,然而这支神秘的力量总是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刻出现。对外披露的消息是,全美军只有200多名现役海豹突击队战士,他们个个文武双全,体魄强健,因为主要是夜间执行任务,对视力要求不亚于战斗机飞行员。进入海豹突击队,学员要通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艰苦最严格的特别军事训练,而且有时训练完全是真枪交火,学员们在超常的困境中培养锻炼毅力和团队作战的能力,最后70%的学员要被淘汰出局。因此成为海豹突击队的战士是一名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

自1962年肯尼迪总统亲自组建美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以来,无论是执行任务还是训练,海豹突击队都凭借出色的表现而成为特种部队的传奇。他们几乎参与了每一次重大的现代战争和军事反恐事件。如击杀了本拉登

建队初衷

海豹特种部队的起源可追溯至二战时期的侦察与突击部队(S&R)和海军战斗爆破队(NCDUs)。第一批侦察与突击部队的训练课程于1942年训练中的美国海豹突击队队员5月的佛罗里达州展开,最初目的是能够建立一支利用小型船只渗透敌区以汇集情报的特种部队。参与训练的单位来自陆军和海军,他们花3个月的时间进行侦察与爆破的严格训练。二次大战期间该部队在欧洲太平洋战区完成多次渗透与潜入的艰巨任务。侦察与突击部队于战争结束时解散,但是其作战技巧成为今日海豹特种部队战斗准则的基础。

海军战斗爆破队成立于1943年6月6日,它可以说是美国海军蛙人的始祖。当初成立目的是能够建立一 支两栖登陆的先遣部队,对敌岸滩头进行扫雷与破坏防御工事,以便后续的主力部队能够顺利登陆。初期人才的甄选与训练方式均由Kauffman将军负责策划,兵源多来自海军的工程与建筑部门,训练内容包括炸弹的拆解,爆破,两栖侦察与著名的"地狱周"耐力训练。今日海豹队的训练课程就是由当时所制定,因此海军尊称当年负责策划的Kauffman将军为“水中爆破队之父”。

任务类型

海豹突击队的任务需要详细的计划和精确的执行。经过训练,海豹突击队员主要执行以下5类任务:

·非常规战争(UW)——使用游击战术。游击战的特点是小规模的机动战斗小组采用非常规战术作战,包括破坏敌军供给、实施佯攻、伏击小股敌军、进行爆破以及其他“打完就跑”的行动。

·境外内部防卫(FID)——为建立友谊而为外国人提供训练。在沙漠风暴行动中,海军海豹突击队员对13名科威特人进行了海上渗透技能培训,目的是同伊拉克占领下的科威特城内的地方抵抗力量开展秘密会谈。

·直接行动(DA)——正对着敌军目标前进。任务可能包括袭击陆上或水上目标、解救人质、伏击敌人等等。

·反恐行动(CT)——包括针对恐怖活动的直接行动,以及阻止恐怖活动、保护市民和军队的反恐行动。

·特殊侦察(SR)——包括进行旨在收集信息的初步勘查、配备观察岗以及其他类型的监视活动(包括以收集信息为目标的公开监视和隐蔽监视)。这可能包括收集水文地理数据(海滩和水文勘查),以便于登陆或跟踪敌军并报告其方位。

在海豹突击队没有接到任务时,会持续进行训练,在巩固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习新技能,让他们在接到任务时更加游刃有余。

主要特点

海豹突击队的任务涉及国家头等机密,因此一般很少报道。海豹队员以一、两个人为一组,最多不超过16个人的作战排进行训练和执行任务,其中以8人以下的作战班最为普遍。所执行的任务也是绝对保密的——周密到极小细节的计划和迅如闪电的行动。即使在和平时期,海豹突击队仍然如临战一般训练,因为只有在训练场多流血汗,才能保证战场上的更低伤亡率。海豹突击队队员有三件随身战斗工具,一件是美国斯特赖德(Strider) 战斗刀,一件是美国休·费尔(SureFire )战术灯,一件是鲁美诺斯军表(luminox)。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