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海色是中國海洋地質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1],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漢字有着深厚的歷史底蘊。後來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2]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名詞解釋
海色指的是海水的顏色。在清潔的大洋水中,懸浮顆粒少,粒徑小,分子散射起着主要的作用,波長愈短,散射愈強,使大洋的顏色呈深藍色。
近海水中含有較多的無機的和有機的懸浮物質,散射係數與波長無關。同時,近岸水中不同種類的溶解物質,具有不同的光譜吸收和散射特徵。因此,近海海色呈藍綠色甚至黃褐色。此外,海洋中生活着具有多種顏色的浮游生物,它們在某些海區大量繁殖時,往往影響所在水域的顏色。
在常規的海洋調查中,採用福雷爾-烏勒標準水色液配製的常用水色計目測確定海色。方法是在舷邊背陽光處,將透明度盤沉放於最大可見深度的一半的水層,根據透明度盤上呈現的顏色,在水色計中對比找出與之最相似的色級號碼。號碼愈小,海色愈藍;反之則為綠黃色直至褐色。應用海色觀測儀器和遙感方法測量海色,能夠確定葉綠素的濃度、懸浮物的含量等海洋環境要素,並可用此方法區分水團,觀測上升流的變化和區域分布。
參考文獻
- ↑ 雲端超市•第407期┃「說文解字,中國最古老的一種文字」——篆書研究 主講人:倪文東,搜狐,2022-10-28
- ↑ 為什麼中國人會發明象形文字?,搜狐,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