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海瓜子
图片来自心食谱

海瓜子又称寻氏肌蛤[1](学名:Musculus senhousei),是贝类海产品,

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每年8-9月产卵繁殖。

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沿海人野生食用贝类之一。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

目录

形态特征

寻氏肌蛤亦称海瓜子,是贝类海产品,是一种浅色的小蛤蜊,大小形状如南瓜子而得名海瓜子

因壳薄故名薄壳。贝壳小,略呈三角形,壳长17-24mm,壳高约为9-12mm,壳高略大于壳宽6-8mm。壳薄而透明。壳顶位于近前端背侧,至最前端的距离约为饺合部的1/4。腹缘直,中部微向内凹,足丝孔不明显。

后缘圆形,两壳极膨胀,生长线及放射肋均细而均匀,壳表面为黄褐色或绿褐色,自壳顶至后缘有棕色或紫褐色放射纹及波状花纹。有时壳顶的壳皮剥落,露出白色壳质。壳内面灰白色,具珍珠光泽。外套痕及闭壳肌痕均不明显。铰合部有一排细密的齿状突起,足丝褐色,极细软。

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著在泥沙中。生殖腺成熟时雌性呈橙黄色、雄性呈乳白色。

外壳薄如蝉翼,轻捏即碎,透过外壳能直接看得清里面虫肉的颜色,潮汕人形象的叫它薄壳。贝壳呈长卵形,长仅2厘米,壳极薄而易碎,表面灰白略带肉红色,常潜于泥涂中约5至6厘米处。肉肥,盛产于梅季

栖息环境

暖温带广布种,见于潮间带泥沙滩或泥滩,垂直分布自潮间带中、下区至潮下带20米左右的浅海底

生活习性

生活于盐度较高的外湾或岛屿的滩涂中,群聚生活,常以足丝固定在泥沙上生活。群集,以足丝彼此相连,不易被水流冲走。

由于它常群居于泥沙表面,使底栖贝类不能伸出水管正常生活,故对等经济贝类的养殖业,有一定危害。

分布范围

分布于太平洋东西两岸。广泛分布于中国南北沿海的滩涂上。

北自辽宁,南至北部湾。东至福建东南部、西至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县之间的海域内,超过这个海域几乎看不到薄壳的身影。

在广东,主产于潮州市饶平县的海山、汫洲、黄冈大澳、所城大港;汕头市澄海区的盐灶、樟林;汕头市达濠区的广澳;南澳县的后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养2种。

参考文献

  1. 蛤蜊跟海瓜子,哪里不一样,生活志,2012/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