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地经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海地经济是个名词术语。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名词解释
海地是西半球最穷的国家,亦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评价中,海地在177个国家中名列第153位。2004年,海地的GDP(按购买力计算)为120.5亿美元,排名第145位;人均GDP为1500美元,排名第159位。2004年海地通货膨胀率为22%,外债为14亿美元。
海地货币为古尔德(Gourde),缩写为HTG,一古尔德合100生丁。
海地地震
加勒比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北京时间13日5时53分)发生里氏7.0级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截至2010年1月26日,海地地震进入第15天,世界卫生组织确认,此次海地地震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此次地震中遇难者有联合国驻海地维和部队人员,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表示将向海地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世界银行13日表示准备派遣一支灾情评估团队前往海地。路透社报道,这支团队主要负责评估地震损害,协助制定震后重建方案。世行还说,准备动员一批救援物资紧急送往海地。世界银行宣布免除海地今后五年债务。世界银行表示,海地目前拥有3800万美元的世行无息贷款,占其全部外债的4%。鉴于本次地震给海地带来的危机,世行决定免除该国在今后五年中按照贷款条件应偿还的资金,并将致力于免除剩余债务。
海地近代史:灾难深重的历史原因
海地近代史的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印第安人灭亡阶段。海地的命运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最早“被发现”的,用欧洲中心论的文明眼光,海地是美洲土地上最早沐浴欧洲文明的地方。哥伦布第一次到达美洲,便在海地建立了西方人的第一个殖民地。如果我们要罗列海地无数个“世界第一”,应该从哥伦布开始。“海地”在印第安语中是“多山”的意思,原先是整个岛屿的名字,欧洲人后来将这个岛改名为“伊斯帕尼奥拉”,当时岛上约有100万印第安人。不到10年时间,这个岛全部被征服,成为殖民地。哥伦布来到这里50年后,岛上的印第安人只剩下500人。因此,海地也是“第一个”遭受西方殖民者种族灭绝的地方。此后不久,海地的印第安人彻底消失。当然,有一部分印第安人是逃离的,但依然没有逃脱被屠杀的命运。当年海地的一个印第安酋长带着部众逃到了古巴,西班牙人杀到了古巴,抓住了这个酋长。处死这位酋长之前,西班牙人要求印第安酋长皈依上帝,酋长说:“有西班牙人的天堂,我不去”。
海地与欧洲文明的第一次接触就此结束。海地的第二个阶段是海盗阶段。这个岛上因为没有了劳动力,对于西班牙来说,暂时失去了兴趣。海地还有一个“世界第一”,它是美洲第一次出现“黑人”的地方,从非洲运来的黑人奴隶,首先被运到了海地,但一开始规模不算大。海底几乎成为无人区后,这个地方在较长时间里成为欧洲海盗的根据地,其中有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海盗。海盗出现的原因,是因为西班牙要垄断大西洋两岸的贸易。因此,海地的历史告诉人们,资本主义是自由的市场竞争,完全是谎言,它从一开始就是垄断和战争。前几年的好莱坞电影《加勒比海盗》中戴普扮演的海盗头子,有较为明显的法国特征,也是符合事实的。海地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的西部,由于法国海盗和移民越来越多,西元1665年,法国宣布现在海地这块地方是法国的殖民地,西班牙打不过法国,十几年后,接受了这个事实。因此,伊斯帕尼奥拉岛上从此便有了两个国家,西部的叫海地,东部的叫多米尼加。海地的命运进入第三个阶段。
海地的第三个阶段是法国统治时期。法国人统治海地时期,是海地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西元1780年,欧洲市场上40%的蔗糖和60%的咖啡都产自海地。海地出产的上述农产品,比整个西印度群岛加起来还要多。西元1791年,海地的蔗糖产量占据世界首位。海地成为法国最为富庶的殖民地,海地也被称为加勒比海中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的基础,就是黑人奴隶。法国统治海地的100多年间,海地长期维持50多万名黑人奴隶,到18世纪末,海地岛每年进口的黑奴占美洲奴隶输入总量的三分之一。输入奴隶的原因很简单,岛上原先的印第安人都灭绝了,欧洲人没有劳动力,只好用黑人奴隶。奴隶平均每天劳动时间18-19小时,海地岛上法国种植园里的黑奴,劳动寿命平均只有7年,也就是说,如果黑人18岁被抓到海地,一般活不过25岁。
海地历史的第四个阶段是争取独立及以后,也是战乱、野蛮和血腥的时期。自从黑奴被引入海地,在白人奴隶主残酷的压榨下,海地的黑奴经常发生大规模逃亡或武装起义,这种状况在美洲其他地区也出现。西元1775年,美国独立战争爆发,英国的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成立了一个新兴的国家,美国。美国的独立给美洲所有殖民地都发出了一个信号:殖民地是可以摆脱宗主国独立的。西元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在这种外部形势下,西元1791年,海地20万黑奴爆发了大规模起义,经过十几年的镇压、屠杀和各殖民国家的角力,西元1804年1月1日,海地宣布独立。这是海地一个非常光荣的“世界第一”。虽然美国独立在海地之前,但是,美国是白人反抗白人的独立,海地是黑人反抗白人的独立,它是美洲第一个独立的黑人国家,它也成为此后其他美洲奴隶制国家争取自由、争取独立的榜样。
海地独立战争延续了十几年,此后,西方国家始终想把海地纳入自己的囊中,但是,海地的黑人坚决不愿再做奴隶,他们在自己的《宪法》中又是“世界第一”地废除了奴隶制(比美国早多了)。前面说过,在法国人的统治下,富庶的海地号称“加勒比海的明珠”,海地作为独立后的黑人国家,按理说可以顺理成章地继续富裕,黑人自己创造的财富,归自己享用。但事实上,自从海地独立后,海地就成为落后贫穷的国家,一直到今天。为什么?原因也很简单,当西方殖民者发现无法控制渴望自由的海地黑人,他们便抛弃了海地,并对海地实行经济封锁。蔗糖、咖啡等欧洲需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转移到其他地方,任由海地黑人在那块土地上自生自灭。这种情况颇为类似当今美国针对古巴的长期封锁。西方殖民者不能给其他奴隶树立一个榜样:黑人独立便能过好日子。相反,他们要用海地告诉所有的黑人奴隶:独立之后,日子更加难过。
更有甚者,法国作为海地原先的宗主国,眼看无法将海地重新变成殖民地,便以武力作后盾,向独立后的海地提出了3000万美元的赔偿。这是西方殖民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如今,人们只会看到,一个殖民地国家独立后,宣布将原先宗主国的财产“收归国有”,也就是没收。只有海地,这个最早独立的黑人国家,还要向宗主国付出“赔偿”,或者说是为自己的自由“赎身”。虽然经讨价还价后,海地最终答应赔偿1200万美元,30年付完,外加利息,但在当时,1200万美元是一笔巨款。比较一下,法国将路易斯安那260万平方公里卖给美国,一共是1500万美元。海地只有2.7万平方公里,法国把土地卖给美国与卖给海地相比,卖给后者的平均价格,比前者高77倍。换句话说,如果这是一个公平的世界,海地黑人为自己“赎身”的价钱,可以买下大半个路易斯安那,可以买下2个佛罗里达,2个阿拉斯加,半个加利福尼亚。
海地的宪法参照美国《宪法》,制度参照美国制度,但是,西方的制度并没有给海地带来富裕和发展,反而因为西方的长期封锁,海地根本无法发展教育,普遍文化水平低下,民主制度长期与西方宗教相伴,独裁者接连不断地出现。包括海地在内,所有美洲殖民地独立后,除了美国这一个白人国家,其他非白人的前殖民地国家,都陷入了长期的贫困。阿根廷、巴西稍好一点,也是因为白人当权。因此,即便制度、宪法与白人一样,只要不是白人的天下,受穷依然是必然的。美洲殖民地的历史遭遇,从海地开始,已经一再证明了这个事实。
海地历史的第五个阶段是美国占领时期。西元1915年,欧洲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趁机占领了海地,西元1934年撤出。从此,海地成为美国的附属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地为美国提供橡胶等战略物质。珍珠港事件后,海地跟随美国向日本宣战,还跟着美国向德国、意大利宣战。二战结束后,海地这个小国家,成为当今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海地的这段历史以及后来相当长一段历史,都由美国扶植的代理人实行统治,亲美的上层能够得到好处,海地底层老百姓依然在贫穷之中,包括在海地统治29年的杜瓦利埃父子时期也一样。小杜瓦利埃被海地国内反对,被推翻下台,逃离海地的时候,乘坐的是美国军用飞机,带走了1亿美元现金。此后,亲美的阿里斯蒂德被军事政变推翻,西元1994年,美国又派2万大军陪同阿里斯蒂德回国,重新担任总统,到西元2004年,阿里斯蒂德再次被推翻。亲美势力在海地不得人心,联合国向海地派出多国维和部队。中国的维和部队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了没有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海地。
参考文献
- ↑ 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搜狐,2017-12-14
- ↑ 汉字——中华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