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浔河南岸林后村(韶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浔河南岸林后村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浔河南岸林后村》中国当代作家韶融的散文。

作品欣赏

浔河南岸林后村

站在浔河南岸林后村的大街上,从浔河芦苇荡里吹来了清爽的风。跟随李老师来到浔河畔,寻找庄氏“林后大学”的背影。庄氏家族重视子孙教育成为传统,如庄谣之父曾立严规:不许新婚的儿子回家吃住,只许在学堂努力读书。庄谣曾刊印《课子随笔》教族人切磋学问,总结教学经验。清道光年间,庄在芳立“文昌学社”,庄恩植结“思成学社”,使学塾的家教水平不断提高。大店东面山上建有五间正殿,就是早期的庄氏学府。

清乾隆六年,家境好转之后的庄氏族人,在庄园东北角的林后村,浔河南岸边,建立了占地六亩多的“林后大学”,后取清朝嘉庆进士庄谣“因树书屋”之意,改为因园,教室前大门有块书有“因树书屋”的木匾。大门楼为亭阁式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大门上有块石匾,上书庄余珍的墨宝“因园”,大门里栽有牡丹、玉兰等花草,院里的五间大厅和两间耳屋将学校分成前后院,五间大厅为教室,留有前后穿堂门和五个大窗子,宽敞明亮,是庄氏子弟的主要学府

这里不仅仅是学堂,还是一处花园。教室里安放着大理石磨光的书桌和鼓式座位,北墙上挂有许多书法家的楹联,还镶有两块大理石碑,一块是《东墅杂咏》,另一块是《东墅记》,大门楼北有三间西厢房,是师生宿舍,其北山有一小门,可直通教室。教室门前有一青石镶边的月台,月台两边有一棵金桂、一棵银桂和两棵五米多高的腊梅

食堂东边是翠竹,竹南边有一棵红叶楷树和一棵青铜树,树冠葱郁,往南还有两棵古槐,几株紫藤绕其而上。教室后边是假山和鱼池,鱼池四周是迎春花,池里有红白荷花和一种会变色的小蛤蟆。每到夏天,后面的浔河水潺潺流淌,两岸芦苇荡漾,杨柳飘香,景色倾人。庄余珍每有闲情逸致,就来这里,他喜爱看的是鱼池里的那种会变色的小蛤蟆,早晨是金黄色,中午就是橙绿色,傍晚就变为赤红色。

学堂大多是外来的教书先生,他印象最好的当是林德榆和刘章,经常在浔河边散步回来,和他们坐在教室门前月台旁的桂花树下,谈古论今。“因园”成功地推进了庄氏科业的再次复兴,一时族人多有学成。到光绪三十年,庄余珍首倡“朱陈店中学”,开创办学新风。

“林后大学”如今只在脚下留下了一些残砖碎石,当年的风光已随着朗朗书声的远去走进了历史,但给人的思考是多重的。我想到,庄氏家族遵循儒家思想,庄陔兰提出了“种德收福、乐善永年”的生存理念,庄谣提出了“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家族格言,并提出了家训十二则,完善了管好家族、保障家族兴盛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家训族规。

庄氏家族的兴盛,来源于儒家思想的文化定位,德字诀打破“富不过三”的魔咒。自“烧饼进士”庄谦首跻于仕途,科举登第不断,先后有进士8名,举人23名,拔贡等200余名,五品以上官员达80余位,这些人大多在京城地方做官,上至翰林、巡抚,下至议员、区长,成为鲁南苏北最大的名门望族。

清乾隆内阁大学士刘墉曾书赠“松柏有本性,山水含清辉”,被刻成碑保存在文昌阁南大厅内,著名学者周永年、莒州知州李振先、直隶固安县知县刘中瀚、翰林院侍讲学士王之翰等都分别为庄氏族人赋诗作传,诠释了庄氏家族能够与六百年剧烈变革的社会和谐相处,并且奏出了和谐乐章的真谛。

[1]

作者简介

韶融,散文在线网签约作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