漿洞瑤族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漿洞瑤族鄉 |
中文名 :漿洞瑤族鄉 所屬地區: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 |
漿洞瑤族鄉,隸屬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地處藍山縣東南部,東與臨武縣武源鄉和西山林場接壤,南與廣東省連州市三水鄉交界,西抵所城鎮,北與塔峰、毛俊毗鄰。區域面積79.0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戶籍人口5524人。 明清時期,屬秉義團漿洞堡(又稱鎮南堡),為縣內五堡之一。1950年,恢復第二區,成立漿洞鄉、魯田鄉,後合併為漿洞鄉。1962年,撤銷區級建制,復設漿洞瑤族人民公社。1982年,撤社建鄉,改為漿洞瑤族鄉。截至2020年6月,漿洞瑤族鄉下轄6個行政村。 2019年,漿洞瑤族鄉有工業企業4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1]
位置境域
漿洞瑤族鄉地處藍山縣東南部,東與臨武縣武源鄉和西山林場接壤,南與廣東省連州市三水鄉交界,西抵所城鎮,北與塔峰、毛俊毗鄰。 區域面積79.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漿洞瑤族鄉境內山嶺重疊,地面高程一般在海拔650~750米之間,主峰葫蘆嶺海拔1380米,北部有羊角嶺、東皮嶺、西電嶺、都龐嶺,海拔均在千米以上。漕溪河、魯田河、豐木山河貫穿其境,河道構成狹長的河谷地帶,最低處在兩江口自然村,海拔為303米。
氣候
漿洞瑤族鄉屬高寒山區,春季寒冷,夏季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嚴寒多雪,年降雨量1800~2000臺米,全年平均無霜期236天,相比縣城氣候要低4℃。1月平均氣溫1℃~2℃,最低-5℃,年平均氣溫35℃,最高時白天39℃。
水文
漿洞瑤族鄉境內楓木山河發源於臨武西山,經楓木山、兩江口、楊家洞等地流入俊水;魯田河發源於葫蘆嶺北麓,坡降40.7%,流徑大坪頭、芭蕉沖、大紙棚、魯田,於兩江口與楓木山河匯合流入俊水;漕溪河發源於西峰嶺北麓,坡降40.6%,流經小牛皮河、水旦上漿洞、下漿洞、瑤官坪、崩沖,於尚坪邙家入俊水。其特點是落差大、山高水急易發生山洪。
自然災害
漿洞瑤族鄉最嚴重的是2008年元月的冰凍,從下雪到熔化長達50多天,地面積雪一尺多厚,倒塌房屋86間,高壓電杆電線、通訊電杆電線折斷倒塌90%以上,公路冰封20多天,大片森林楠竹損失慘重。
自然資源
漿洞瑤族鄉境內礦藏經勘探查明有水晶石、稀土、鈾礦等。境內山嵐疊翠、森林茂密,樹種繁多,常綠闊葉林和針葉林混交,植被良好。解放後大量植樹造林,種植松、杉、楠竹、藥材,森林覆蓋率為98%。解放前有虎、豹、狼,現有野豬、野貓、獐、野羊、野免、竹鼠、箭豬、穿山甲、田鼠、標鼠等。鳥類有喜鵲、畫眉、斑雞、烏鴉、鷹、燕子、八哥、啄木鳥等九十種。還有螟蚣、眼鏡蛇、銀環蛇、金環蛇、烙鐵頭、五步蛇、竹葉青、菜花蛇、烏沙蛇、老鼠蛇、水蛇和青蛙、石蛙、樹蛙、黃蛙等。
人口
2011年末,漿洞瑤族鄉轄區共1254戶,總人口5337人,其中男性3000人,占56.2%;女性2337人,占43.8%;14歲以下2600人,占48.7%;15歲~64歲1537人,占28.7%;65歲以上1200人,占22.6%;2011年人口出生率13‰,人口死亡率2.1‰,人口自然增長率10.9‰。 2017年末,漿洞瑤族鄉常住人口4380人。 截至2019年末,漿洞瑤族鄉戶籍人口552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漿洞瑤族鄉財政總收入250萬元,財政總支出249萬元。 2019年,漿洞瑤族鄉有工業企業4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個。
農業
漿洞瑤族鄉有農業耕地面積4329畝,人均0.8畝。以種植水稻為主。2011年農業總產值240萬元。2011年糧食總產量960噸,人均300斤。蔬菜主要品種有辣椒、茄子、瓜果、大蒜、蔥、蘿蔔、白菜等。畜牧業以生豬、牛、羊、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2300頭,羊飼養量800頭,牛飼養量2800頭,家禽家兔飼養量7800隻。 漿洞瑤族鄉林業有森林面積10.8萬畝,林木覆蓋率98%。擁有完整的原始次森林,其中楠竹面積6萬畝,人均10畝,是湘南最大的商品竹材生產基地之一。2011年末,林業總產值2880萬元,人均57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