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浅谈张季次的文艺评论(牛新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浅谈张季次的文艺评论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浅谈张季次的文艺评论》中国当代作家牛新源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浅谈张季次的文艺评论

我与张季次(笔名季风)相识二十年有余,彼此以兄相称,觉得这样亲切。那时他在攀枝花文化系统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成都邂逅,初次见面就感觉张兄谈吐不凡、文雅潇洒,明智达理,学识丰富,帅气的脸庞似乎拉拢了与他的距离,热情的笑容似乎包容了与他的生疏,顿时我觉得他丰富的表情里透出无际的亲和力,不可抵御地扑面而来,诱惑着你想与他多相交、相逢。

那天晚上,我们相谈甚欢,印象颇深,说好以后多相约交流,我还说要多向他请教。但是后来他忙我也忙,见面次数极少,他比我更忙,音坛、词坛、艺坛、评坛等方面都在耕耘,而且听说成绩不菲。再后来,他退休了,我也退休了,听友人说他定居成都,反倒更忙,不断有文章、评论等见诸于报刊、杂志。直到前几年双方才重新联系上见了面,其亲热程度可想而知。二十余年过去,张兄仍不显老,反而脸色更加红润,精神更加饱满,说话更有中气,我开玩笑说嫂子把你伺候得好。可谓:性格开开朗朗,待人亲亲切切,治学严严谨谨,事业红红火火。特别是那双炯炯有神的双眼,展现给你创新的活力和气质。

说实话,我是近年来才在微信上看了他的几篇文章,相看恨晚。其文章功力、笔力、深度、广度果然了得!尤其是他的评论,独具个性,熠熠夺目。我是字字拜读,细细品味,是学习,也是享受。我说过,张兄在文艺界历练多年,不畏艰辛地摸爬滚打,实践显示出艺术(音乐)评论的个性,其特点为底蕴厚重、主题鲜明、用词精到、层次清新,细腻精湛,不泼辣而又绵里藏针,不夸张却又提炼精髓,不柔性却又情感弥漫,不张扬却又抒怀创新...... 年前,张兄要远行,送我一本2019年第5期《西南作家》,欣喜地介绍这期是曾令琪主编的文章特辑专辑,并谦虚地说这期有他的一篇文章。我接过来一看就感觉分量沉甸,封面上首是贾平凹题写的“西南作家”遒劲有力的四个字,中间是《西南作家》主编曾令琪的彩色照片,敦厚、老成、聪慧、睿智。我早就听张兄说令琪君虽然年轻,却广识博学,极有天赋,笔耕于诗词、辞赋、散文、评论、小说、楹联和书法等领域,可以说在文学上是全才,造诣颇深,所以我也为之久仰。封面下方是曾主编写的“一剪梅”的一首词,我即刻敬读数遍。短短60个字,可谓字字珠玑,既浓缩了他的昨天,抒发了今天,也憧憬着更高目标的明天。

我以为,评论好一个文人,一种是侧重宏观评论即首先从几个方面比如其人的自然情况、其人的品质、其人的文采和其人在文坛的贡献等去把握,另一种侧重微观评论即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一个剧本,或一首诗词等等,不管何种方式,评论的难度不亚于标的本身。文学界有一句话,“评论家是作家之中的作家”。是的,要源于标的又要高于标的,从某种程度讲,评论有引领文学的作用。就拿曾主编来说吧,令琪君是国内起码在西南地区文学界响当当的人物,没有一定水平是评论不好的。我看到张兄用他的独到的“层层剥皮”,“笔里藏刀”,“画龙点睛”等方法(仅是若干方法的一点点)来评论令琪君。你看,令琪君25年来,激扬文字450万字,出版发行文集17种,荣获国家级、省级奖项达100多个,真是令人惊叹的数字和成就。且看张兄评论开始“剥皮”,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张兄对令琪君追溯到孩提时期,天赋从幼年开始积累,聪慧从勤奋开始孕育。张兄对令琪君身世的了解比记者还记者,虽千把字掠过,然粗放不失细腻,概括不失精炼,一个饱读博学,深藏智慧的才子形象便跃然于评论意境之中,后用古人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来“画龙点睛”,使人们逐渐进入“印象令琪”角色。

好,我们再来说“笔里藏刀”。“刀”者一说,我以为是评论之精准、精辟、深邃、深刻,张兄多年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忒“毒”,“毒”在此时是褒义词,意即下眼就抓住内涵,过目就透析寓意,把你的意境和情思带上一个新的高度,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心中有而有时纸上无的精华提纲挈领地帮助你达到新的认识层面,如言简意赅的评论令琪君诗歌的魂韵情真、豪放婉约,散文的俊逸新颖、引人入胜,小说的接地民生、倡导善美,等等,实在是助我进入曾令琪文学阅读启蒙课......。

可能有些人认为一般的评论文章,到此就差不多了,结尾配上华丽的辞藻和娓娓动人的句子,也算是对这位文坛著名人物的不错“包装”,然张兄高就高在不拘泥于常规套路,自信地俯瞰,标新又立异,“刀”和“毒”相并用。让我谦虚的引用张兄语录:“任何成功的背后,一定会有鲜为人知的煎熬磨炼,都会超出想象的自律自强。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曾令琪多支合流、全面发展,乃至形成其文学创作格局的呢?”紧接着笔锋一转,把评论文章又推向一个高潮,是曾令琪的:

(一)家国情怀,文脉书香,文化积淀,精神动力 ;

(二)心有榜样,高山仰止,智慧才情,个性鲜明;

(三)崇尚名家,拜学大师,广吸博纳,见贤思齐;

(四)同窗文友,励志文学,《西南作家》,异峰突起。

以上四点,张兄有精到的阐述和详论,这里不予赘言。总之,一个高大而又平凡,鲜活而又励志,艰辛而又执着,高尚而又低调的“曾令琪”塑造在眼前,不见曾君,似见曾君。然后张兄又再次用他的“画龙点睛”之术,水到渠成的提出了“曾令琪文学创作格局”的观点,叹哉,妙哉,赞哉!

以上是仅仅就张兄评论令琪君后我的一点浅言,由于我才疏学浅,尚未完全把张兄的素养、才华、情怀、风采等等跃然纸上,只待来日请教秉笔。

多年来,张兄在艺坛、词坛成绩斐然,尤其在评论领域令人刮目相看,我想,原因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几十年来一直孜孜不倦博览有关书籍,不断提升自己德的素养和才的水平,二是不辞辛苦,勤奋创作,他有时写作到了深夜,连张嫂都在劝他。正如张兄所说:“我没有更多爱好,就喜欢看书和写作。”是的,从兴趣到习惯,习惯到自然,自然到爱好,爱好到追逐的梦,追逐的梦到毕生的文学事业。

关于第一点,我还想说的是,张兄还特别注意和高手交流,相互切磋,比如与曾令琪,在文学交往中成了挚友,有了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有了“江上青莲”的人格和“芒鞋竹杖向书山”的治学精神,一个蜚声文坛,一个享誉评界,一个红花芬芳,一个绿叶相配,相得益彰,携手同行。

关于第二点, 唐朝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古人都主张“有为而作”,强调文章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评论更是如此,张兄始终把自己置身于大众生活中,这就是我们说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深入生活实践,挖掘生活,阅历丰富,把多年经验的积淀带入到评论中一层层深度的剖析,刻划人生的意义,把自己的知识融入创造力(因为我们所涉及的是一种被称为人性的模糊的东西),所以,不单是评曾令琪,他的篇篇评论佳作,我都说把评论对象评得“入木三分”。这几年来,张兄已掀起了以音乐为主,旁及艺术多门类人物及其作品的评论。仅数年间就评议了数十位老中青人物及其百余首作品,其中陈川的“民族民音民声民俗音乐‘陈川走势’效应”,蓝天果的“书画办学施教育人的奇葩效应”,吴飞、敖昌群的“‘壮士出川’的川军英勇悲壮抗战效应”等等令人耳目一新的阵阵评论新流并已获业界与社会较大的反响。因篇幅关系,我不详细展开,总之,其佳作的论点,有血有肉,立论新颖,妙语迭出,别具一格,读者看后定会受益匪浅。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创作与评论有所不同,包括解读、诠释、方式、思维等等,而张兄从创作向评论成功转型,近年又从艺评音评进军文评等,其效绩卓然,具独到新鲜观点(从对曾令琪的文学评论就可看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同时仍然在创作上继续发挥才能。人说评论是无名英雄,不像创作那么轰轰烈烈,但付出的艰辛更多,然张兄全面修炼,笔耕不辍,从“大器早成”到“大器多成”,可喜,可贺!

金鼠之年即将到来,当我再次阅读张兄写的字字句句时,突感一阵煦风轻轻拂来。哦,是季风,是季风在文坛上不断建树,“张季次艺评风格”正逐步形成并奉献于文学新时代。我期望、期待、期许、期盼张兄更多佳作问世,我要拜读,我必拜读! [1]

作者简介

牛新源,成都市青羊区退休干部。下过乡,当过兵,上过学,多年从事管理工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