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泰山壶天阁

泰山壶天阁位于泰山斗母宫北,是一座城门楼式建筑,跨盘道而建。始建于嘉靖年间,原名升仙阁,这里西有九峰山,东有十峰领,北临山峦,四周拥翠接天,脚下仅一席之地,恰似壶中窥天。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拓建后更名壶天阁,因道家称仙境为“壶天”而得名。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清嘉庆六年即公元1801年泰安太守崔映辰题联:“壶天日月开灵境,盘路风云入翠微。”清嘉庆二十一年即公元1816年泰安知府廷璐于阁上题联:“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门洞有双柏自墙内横生,盘旋而上,堪称奇景,奇伟壮观。1979年重建阁楼。[1]

目录

简介

壶天阁海拔为800米,大致是泰山高度的一半。位于泰山中路四槐树北,回马岭下。阁楼建于高台之上,是跨道式门楼建筑,九脊歇山黄琉璃瓦顶,前廊式。[2]

门洞有双柏自墙中横生,东西对峙,盘旋而上,宛如守护山门的雷祖、真武二将军,堪称奇景。 

西北是回马岭坊;西为依山亭;东有乾隆皇帝御制摩崖诗刻3首《壶天阁诗》。  

泰山中天门位于壶天阁北,又名二天门。此处 高岭拦壑,土色黄赤,名黄岘岭,为中溪发源地。

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下层为石筑,由12层条石砌成,东西宽14.5米,高4.75米。跨道拱形门洞,高3.1米,宽3.5米,总进深7.95米,其中北面2.4米系后拓展而成。拱脚角上施仰覆莲墀头石,东西有石阶通上层。台上建 殿阁3楹,面阔10米,进深5.4米,通高5.9米,三柱五架梁,七檩前廊式,重梁起架,黄琉璃瓦九脊 歇山顶。柱下施 覆盆式柱础,柱子、檩梁及檐子、扒砖等均为水泥预制件。正间开门,装六抹 隔扇门四扉,次间开窗装四隔扉窗,其上装支窗(上亮窗)。正间后面开一拱形门,两次间后面各开一拱形窗。

门洞的上面是1993年重修的三清殿,殿内供奉着三尊天神:元始天尊道教的第一大神,左手虚拈,右手握棒,象征着混沌世界的无极状态; 灵宝天尊手捧 半黑半白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从无极状态延伸到太极;道德天尊手持一把 阴阳鱼扇子,象征着从太极生化出来的 两仪。这便是一幅道教的宇宙演化图。[3]


阁北有元君殿3间,内置元君铜像建在高0.8米的 台基上, 坐北朝南,面阔11.5米,进深7.2米,高7.46米,四柱五架梁,七檩前后廊式。正间柱下有石鼓柱础,前面檐柱和老檐柱下覆莲式柱础, 筒瓦五脊 硬山顶,檐檩、阑额上饰 墨线小点金彩绘。正间开门,装四扇六抹隔窗;次间装四扇四抹隔扇窗。正间内 须弥座神台 上供元君铜坐像。[4]

视频

雪后泰山壶天阁
登山中路必去之处 泰山壶天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