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泰安第二十二中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泰安第二十二中学(开学日)原图链接来自 搜狐 的图片

泰安第二十二中学始建于1972年,经过历届领导和教职工的经营策划,学校校园环境幽雅,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教育教学水平连年提升。

学校概况

1、单位名称:山东省泰安第二十二中学

2、宗旨和业务范围: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1]等全面发展教育,为升入高级中学或参 加建设工作做好基础

4、法定代表人:苏光卫

5、经费来源:财政拨款

6、开办资金:174万元

学校简介

学校主要在两大方面突显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宜人温馨的校园硬环境

学校从一个名不经传的农中发展成为一所市级规范化学校,历经十几届校长的励精图治,校园环境方显育人特色,杨柳依依,古树参天,连年绿化,四季常青。

学校三区分明,布局错落有致,亭台轩榭,花香鸟语,人工湖、闻钟阁、状元亭尽显文化底蕴,各人警句、标识牌突显校园风彩。

学校远离闹市,西邻全国著名北新庄耶酥教会,周边环境优越,学校创建了独具特色的“家”文化,实现了大绿化、大粉刷、大格言。

开展异彩粉呈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从八十年代末采用目标教学在全区得到推广,到九十年代末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到今天硕果累累的新课改实验,学校无时无刻不在策划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每年召开春秋两次运动会,一次冬越赛,二次大型汇操比赛,大力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

2、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性歌咏比赛:“十月放歌”令人难忘,“同一首歌”合唱比赛振奋人心,元旦联欢晚会师生同乐。

3、从2004年新课改以来,我们每学期举办一次全校美术大赛,书绘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4、各种比赛接连不断:教职工篮球赛刚落下序幕,乒乓球比赛锋烟又起。

5、特色教育渗入人心:感恩教育被《泰安日报》晨刊报道,法制教育[2]被教育局网站发布,课间操、升旗仪式上信心激励教育的誓言响彻校园。学校紧急撤离的警笛把安全教育活动掀向高潮,养成教育建章立制,纳入班级考核。

6、创新活动使学校保持勃勃生机:学校领导班子想大目标,做小事情,荣辱观教育宣传板面吸引了三五成群的师生,主题签名、主题班会活动提高了师生的思想境界,“慈善一日捐“表达爱心,才艺展示人才济济,签名活动效是要显著,健美操令人眼花嘹乱,中考冲刺动员会成了毕业生新的起点,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强化了革命传统教育,老人节座谈会其乐融融,活动剪影宣传栏师生啧啧称道,难怪在创百姓满意座谈会上,有人这样称道:环境好、干劲足、人心齐、成绩高。

发展史

泰安二十二中,背靠巍巍泰山,面向滔滔汶河,位于文明的汶阳田(古称)中,追溯其历史,可至建国前。

一九四二年,夏马耶稣家庭书院迁至北新庄耶稣家庭,改称为道学班。学员四十余人,均为耶稣家庭信徒子弟。道学班自编教材,由吴克琴(女)任负责人。建国后,一九五一年底,政府派徐玉珍(中共党员)同志任校长,道学班改为马庄耶稣家庭小学。一九五二年耶稣家庭“三自”革新运动后,学校解散。

一九五二年秋,马庄完全小学高初级班分开,将两个高级班迁至北新庄耶稣家庭,成立北新庄高小,由范丰五任校长,范子河任教导主任,教师有:李旺远、谢法勉、柴慕光、侯子兴、周桂霞等。北新庄高小到一九六八年与北新农中合并。 北新农中建于一九六四年八月,苏继礼任责任人,教师有:杲智传、薛广斌、李继功等,招生两个班,学生近百人。到一九六八年与北新庄高小合并,仍称北新农中,直至一九七一年泰安二十二中筹建时结束。

泰安二十二中于一九七一年筹建,负责筹建的是:苏继礼、周常茂两位同志。一九七二年三月一日正式开学上课,建校后,苏继礼任负责人,当时全校教职工十四人,首届招生高中四个班,学生二百一十六人。

一九七三年四月,经汶口公社党委批准,建立泰安二十二中党支部,苏继礼任支部副书记,赵常礼任委员。一九七四年冬,李恭昌、赵景河、周常茂增任支部委员。 泰安二十二中建校七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为马庄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学校文化

学校校徽释义:本标志运用富有朝气的视觉形象来突出表现泰安第二十二中学的人本文化内涵,形象简洁、生动,极富现代气息和视觉冲击力。该标志同时蕴含了二十二中人奋力拼搏,努力把学校建成一所21世纪现代化的和谐、自由学校的美好愿望。

标志由同心圆的构图方式和变形数字22、书本、太阳构成。用数字22的变形组成展翅飞翔的海燕形象;书本置于圆形下部,寓意园丁用文化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三种元素象征着二十二中学志存高远、充满活力、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

校徽以热情、活泼的红色和充满朝气的绿色为主色调,两种颜色的配合,象征了莘莘学子在美丽的绿色校园中努力拼搏,奋发有为,探索真理。

视频

泰安第二十二中学 相关视频

泰安第十九中学
泰安第十六中学同唱一首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