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泗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泗州

中文名: 泗州

辖 地: 泗洪、古盱眙、天长、五河

沉 因: 黄河南徙、大筑堤防、堵塞决口

今 称: 泗县

泗州,是一个存在于北周到清朝之间的历史地名,辖地大概在今天泗县明光市、天长市、泗洪县、盱眙县一带。

泗州最后的州城,在现在的安徽省泗县。[1]

演变发展

古泗州或者老泗州遗址在2013年的江苏省盱眙县境内。《凤阳府志》云:“泗州南瞰淮水,北控汴流,地虽平旷,而冈垄盘结,山水朝拱,风气凝翠,形胜之区也。”

古泗州在夏商周时均为徐国。春秋时,徐国为吴国所灭,徐属吴国。越国灭吴后,徐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后,徐属楚。秦属泗水郡,即建国以后的山东省泗水县。楚汉相争时徐属西楚。西汉王朝建立后,徐先属楚后属沛国,即建国以后的江苏沛县。东汉光武年初并入东海(今山东郯城),后为临淮郡,即今天的泗洪县临淮镇。汉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改为下邳国,治下邳,(建国以后的江苏邳州)。三国时亦为临淮,也属下邳。晋时,下邳属县,在淮南置临淮郡于盱眙,徐属临淮。后魏将徐县置南徐州,梁改东徐州,陈改安州,后周时改为泗州,自此,泗州得名。到了隋朝,隋将泗州改成徐城县,属下邳郡,后又复名泗州。唐至德年初,泗州隶属河南道,辖县六,即:临淮、涟水、徐城、下邳、宿迁、虹县(今泗县)。五代时,泗州为南唐所据,周世宗取之,仍为泗州。宋建隆2年(961),废徐城县,乾德元年(963),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来属。太平兴国三年(978)割涟水置涟水郡,泗州辖临淮、招信、盱眙三县属淮南路。景德3年(1006)移临淮县到徐城驿,自此,临淮始不为郡。宋熙宁5年(1072),分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11年(1141)和议割予金,仍为泗州,系防御史治所,属南京路,辖淮平、虹县、临淮、灵璧、濉宁五县。元至元27年(1290),盱眙、天长来属,初属河南行省。至正年间,扬州置淮南行省改州隶,革在城临淮县,州始亲民。到了明朝,泗州属凤阳府,辖盱眙、天长。清雍正2年(1724),泗州升直隶州,五河来属,辖盱眙、五河、天长三县,属凤阳府。

据《泗州志》云:“泗州在州境极南,面长淮对盱山,城肇于宋,旧有东西两城,皆土筑,明初始更砖石为之,合为一城,汴河径其中,周九里三十步,高两丈五尺”。泗州城有城门5座,东门有回龙桥,西门有永宁桥,南门仿岳阳楼制,巍然壮观。在南门与西门之间开一门曰香花门,北门名朝阙楼。泗州城诸门皆有水关,西门金刚渡,北门铁窗棂。为防洪,城外还建有6道月城,6道月门,月门像双闸门套闸一样,城外发大水时,先堵住月门,行人从月城堤上出入。这种形式的古城在国内是罕见的。

泗州城虽然地势低洼,夙称泽乡水国,但由于她水陆交通发达,系中原之咽喉,南北之要冲,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唐、宋时,皇家漕粮皆在此中转,成群结队的船只在此停泊。当时有诗赞道:“官舻客鳊满淮汴,车弛马骤无间时。”

泗州城当时不但水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更兼有泗州十景:即浮梁练影、回澜晚钟、淮水浮烟、盱山耸翠、禹王台晓月、灵瑞塔朝霞、湿翠堂春霁、挂剑台秋风、九冈山形蜿蜒、一字河流环带。还有全国当时五大名刹之一的普照王寺,其主体建筑僧伽塔,高300尺,影投淮水,蔚为壮观。这些迷人的景致,欧阳修称她:“苍云碧天竹色静,暖日扑地花日繁。”苏东坡赞她:澹涓涓,玉宇清闲,望长桥,灯火乱。”到了明朝,泗州城更是船舶如流,店铺林立,商贾如云,酒旗斜竖。泗州城的政治、经济、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

古泗州十景:

第一景:“九冈山形蜿蜒”,九山自双沟镇向州城一路起伏而来,一连九冈若卧龙,状甚蜿蜒。

第二景:“一字河流环带”,州城东门外河直如“一”字,诸水退去干涸,而此河独流,似若带横,令人有濯缨之想。

第三景:“灵瑞塔日照”,大圣寺旧为普照寺,寺内有塔,高150丈,塔顶与日色相映,金彩夺目。

第四景:“禹王台月明”,禹王台直临大河,风静月明,澄波潋滟,深入泛槎,如入银河,星月灿烂,景致绝佳。

第五景:“堤前淮水浮烟”,淮流堤下,若遇波恬浪静,鸥鹭不惊,昼起浮烟,氤氲自然,尤足豁人心目。

第六景:“岸对盱山耸翠”,州城对岸,盱山壁立万仞,云烟花草,列幛如屏。

第七景:“浮梁练飞舟影”,浮梁匹练,横淮锁舟,上下远俯,近攀白帆碧樯,映带如画。

第八景:“澜阁涛撼钟声”,回澜阁砥柱中流,洪涛飚起,铿锵澎湃与钟声相应响,听之令人心潮激荡,韵味无穷。

第九景:“挂剑台秋风”,季子挂剑之台,周环四水,岿然独存,凭吊苍茫,穆然想古让(“让”应为“徐”—笔者注)国之风焉。

第十景:“湿翠堂春霁”,堂在城东北隅,北踞城阁,南临河水,窗开绿荫满塞,萋然可观。

泗州城的空前繁荣除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外,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原因,即明祖陵的修建。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泗州城北13里处找到了朱家祖坟。于是大兴土木建造了明代第一陵——明祖陵。在此朱元璋葬下了高祖、曾祖衣冠及祖父的尸骨。明祖陵的声威既给泗州城带来了空前繁荣又给其带来隐患。最终使这座形胜之区的千古名城,于康熙19(1680)年,遭到灭顶之灾,被黄河夺淮的滚滚狂涛淹没在洪泽湖底,“永为鼋鼍之窟。”成为世界上的第二个庞贝。由此,在民间至今到处流传着水母娘娘沉泗州的神话传说。

神话归神话,其实泗州城的沉因有二:一是黄河南徙,拦入清口,遏淮不得直下。加之康熙19年山洪暴发,淮河下游淤塞,河水高出堤外数尺,灵瑞塔在水中如砥柱,后与州城一起沉没;二是明代治水专家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虽然暂时换来了黄河的太平与安宁,但却人为的抬高了水位。潘季训被削职后,朝廷特派巡按御史邵陛前往泗州治水,邵陛所筑的邵公堤和保护明祖陵的砖石堤,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太平,但其结局已注定了泗州城难逃淹没的厄运。据查:自明万历19年到21年(1591——1593),泗州连续3年大水,洪水翻城而下,鱼游城关,舟行树梢,百姓死者不不计其数。到了清朝,异族统治者只知筑坝拦水,不思疏导根治水患,最终导演了这座千古名城沉没的悲剧。

泗州城沉没后,州署移治于盱山西北麓,悬绝淮湖。直到97年后的乾隆42年(1777),“巡抚闵公,以治隔淮湖,控驭不便,虹最近泗,请裁虹归泗,版图、民赋一并于泗,并以城为州治 ┄┄上从其请。”乃将州治由盱山迁于虹(今安徽泗县城),仍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是时。至此,虹县正式加入泗州大家庭,原泗州地区(今江苏泗洪大部分)和虹县(今安徽泗县)正式合并,成立新泗州,并在原泗州地区(今江苏泗洪县半城镇增加州判,来有效管辖原泗州地区),虹县降为虹乡。《凤阳府志》载:新泗州“北枕屏山,南襟长淮,重冈东拱,灵璧西环,盘龙、朱山障其左,鹿鸣、阴灵绕其右,扼徐淮之门户,通兖豫之舟车。虽原野平旷之区,而风水结聚,自然昌明,东南大都会也。”

裁虹归泗(裁撤虹县,并入泗州)的新泗州,于民国元年4月废泗州为泗县,直属安徽省。到1949年泗县境内原泗州地区(现江苏泗洪县),正式析出成立泗洪县,隶属江苏省。1955年盱眙县亦由安徽省划归江苏省。

据《泗虹合志》云:古泗州虽有十景,然其旧也,非其新也。新泗州有虹乡八景,即:赤山暮雨、羊城春色、屏山晚照、阴陵夜月、柏蒲荷风、盘龙积雪、隋堤烟柳、汴水晴波。

1、赤山暮雨:赤山在州东北70里,蜿蜒千尺,土石皆红。在暮色细雨之中,飞虹滴翠,如龙飞凤舞,翩跹而行。古人在游赤山诗中写道“云中隐隐草菲菲,也学高人去采薇。行到桃园流水处,杖头挑得明月归。”

2、羊城春色:羊城湖在州西四十里,相传为古虹旧治,已久没于水。据传常于雾霭之中见楼台城郭之状,宛如海市蜃楼。每逢春季,湖滨芳草萋萋,野花争艳,鹿逐羊跑,兔跳鸟飞,更兼有八角琉璃井点缀其间,更加景色迷人。有诗为证,清人龚起晖诗云:解冻波纹碧,春归沙际暄。渚浦藏宿鹭,野水下清鸢。燕舞香泥坠,鱼惊绿藻翻。杖藜从此过,归带碧香痕。

3、屏山晚照:屏山在州北20里,环翠如屏,故名屏山。此山似虎睡状,又名卧虎山。山出美石。传说在山坡有洁白巨石,在夕阳映照之下,银辉四射,站在北城门楼上亦可见。古人称为奇景。

4、阴陵夜月:阴陵山在州西50里,山虽不大,却名见《史记》,久负盛名,且有“阴陵山万丈高,雀鸟难行之说。”此山为楚霸王失道处,往日山径迂回,夜深人静,明月高悬时,犹显得幽静迷人。明人叶志淑咏道:“阴陵山北小村东,旧说重瞳向此迷。今日偶经征战地,残阳古木任鸦栖。”山北有古迹虞姬墓,墓碑上有副名联: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还有一阕《虞美人》词:楚歌声逐愁云起,夜帐明灯里,振衣献舞拭龙泉,拼取一腔热血洒君前。顾骓无语军情变,似雪刀光乱。桃花片片堕东风,花作源头芳草泪丝红。

5、柏蒲荷风:在州北50里的柏家湖,每当荷花开放时节,清香馥郁,别具一番情趣。满湖荷花,白绿相映,景色优雅。古代文人墨客,常泛舟湖上,吟诗作画。

6、盘龙积雪:盘龙山俗称老山,在州北30里。山石层层,盘旋而上,形如盘龙,且鳞甲宛然。山上曾建玉皇阁,在皑皑白雪相映下,尤为壮观,古人称之为盘龙积雪。

7、隋堤烟柳:隋堤,即汴堤,汴水即通济渠,又叫隋唐运河。开挖于公元605年,千里汴堤夹岸植柳,浓荫遮地,似一片绿海。阳春时节,林间桃红杏白,竞相争辉,鸟雀争鸣,蜂飞碟舞。唐白居易咏隋堤柳云“大业年间炀天子,种柳成行傍流水。大业年间春二月,柳色如烟絮如雪,西有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

8、汴水晴波:唐李益诗曰“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向长堤望,风起杨花愁煞人。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欲往扬州观琼花,发动民夫百万,开挖通济渠,河长千余里,过宿州、灵璧经泗州穿城而过。尤以青阳镇一带水阔而深,飞桥似长虹。依桥俯视,只见汴水碧波,清澈见底。游鱼浅绿水,白帆点点晴。晚霞夕照,鱼歌互答。故有汴水晴波之说。”

相关县志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

泗州,临淮。上。开元户三万三百五十。乡六十。元和户四千一十五。乡五十。

禹贡》徐州之域。春秋时属鲁,又为徐子之国,后为楚所灭。秦为泗水郡地,汉兴,改泗水为沛郡。武帝分置临淮郡,后汉下邳太守理此。自晋迄后魏,并为宿豫县。后魏于此置东徐州,周宣帝大象二年改为泗州,隋大业三年改为下邳,武德四年复为泗州。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县移于今理。

州境:东西三百八十五里。南北三百七十九里。

八到:西北至上都一千三百二十里。西北至东都一千四百七十里。东南陆行至扬州二百七十三里。东水路至楚州二百二十里。西南至濠州二百一十里。西北至埇桥四百二十里。

贡、赋:开元贡:麻,细赀布。赋:绢,布。

管县五:临淮,宿迁,徐城,涟水,下邳。

临淮县,紧。郭下。本汉徐汉地,长安四年分徐城南界两乡于沙塾村置临淮县,南临淮水,西枕汴河。开元二十三年,自宿迁移于今理。

宿迁县,上。南至州二百一十里。春秋时宋人迁宿之地,至汉为{九厶}犹县,属临淮郡。晋立宿(豫)〔预〕县,隋开皇三年属泗州,宝应元年以犯代宗庙讳,改为宿迁县。

淮水,入县境南,与楚州山阳县分中流为界。

旧州城,梁将张惠绍北伐军所次,凭固斯城,堑其罗城,引水环之,今城在泗水之中。

下相故城,在县西北七十里。秦故县也,项羽即下相人也。应劭曰:“相水出沛国,故曰下相。”

鲁肃庙,在县东南一里。肃,临淮人,后人为之立庙。

徐城县,中。东至州五十里。本徐子国也,周穆王末,徐君偃好行仁义,视物如伤,东夷归之者四十馀国。周穆王闻徐君威德日远,乘八骏马,使造父御之,发楚师,袭其不备,大破之,杀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原东山之下,百姓归之,号曰徐山。按山今在下邳县界。楚、汉之际,项羽置东阳郡。汉诛英布,置徐县,属临淮郡。后汉以临淮郡合于东海,明帝又分东海为下邳国,理于此。晋太康三年,复置徐县,属临淮郡。梁于此置高平郡及高平县,隋开皇十八年改为徐城县,属泗州,理大徐城,大业四年移于今理。

淮水,西南自虹县界流入。

永泰湖,县南二里。周回三百六十三里。其中多鱼,尤出朱衣鲋。

大徐城,在县北三十里。

徐君墓,在县北三十二里。季札挂剑处。

涟水县,上。西北至州一百六十里。本汉{九厶}犹县之地,后汉为徐县之地,晋为宿迁县之地。宋明帝于此置东海郡,又于城北置襄贲县属焉。后魏改为海安郡。隋开皇三年废郡,以县属海州。五年,改襄贲为涟水县,因县界有涟水,故名。武德四年置涟州,县属焉。贞观元年废涟州,县属泗州。

海水,在县东北一百四里。

淮水,西南自宿迁县界流入。

沭水,俗名涟水,西南自海州沭阳县界流入。

硕?湖,在县北一百十六里,与海州朐山县中分为界。

下邳县,上。东南至州一百七十五里。本夏时邳国,后属薛,《左传》薛之祖奚仲迁于邳是也。春秋并于宋,战国时属楚,后属齐。至秦曰下邳县,汉属东海郡。《魏志》曹公征吕布于下邳,生擒布,令东中郎将镇下邳。宋改为下邳县,属东徐州。周改东徐为邳州。隋省邳州,以县属泗州。

峄阳山,在县西六里。

泗水,西自彭城县界流入。

淮水,自县西流入,去县六十里。

沂水,经县北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经城东屈曲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南人谓桥为圯。

故郯城,在县东北一百五十里。古郯子国,孔子问官于郯子,即此地也。

县理城,古邳国城也,魏武帝征吕布于下邳,决泗水,引沂水以灌其城,即此处也。按下邳城有三重,大城周回一十二里半,中城周四里,吕布所守也。魏武帝擒布于白门,即大城之门也。小城累塼坚峻,周二里许。西南又有一小城,周三百七十步,征虏将军石崇所筑也。

石鳖屯,晋穆帝升平初,荀羡为北部都尉,镇下邳,起田于东阳之石鳖,即临津郡界。公私利之。北齐废帝乾明中,尚书左丞苏珍之又议修石鳖等屯,岁收数十万石,自是淮南军防,粮储充足。

视频

泗州 相关视频

爱上大运河:水韵泗州 运河名城
黄河夺淮淹没了泗州古城,盱眙人也一直饱受其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