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法源寺,位于北京市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建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是北京最古老的名刹。法源寺,唐时为悯忠寺,清雍正时重修并改为今名,1956年在寺内成立中国佛学院、1980年又于寺内建立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是中国佛教协会所属的宗教类博物馆。法源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中国重点寺院,2001年6月25日,法源寺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法源寺

地理位置 北京市西城区

气候类型 北温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6700平方米

始建时间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北京市

门票价格 5元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目录

布局结构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至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正,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大雄宝殿正中供奉着“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2米,后有光环,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像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堪称上乘。

文物佛经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大悲坛是一座佛教文物宫殿,这里陈列的历代佛像、石刻及艺术珍品有:中国最早的佛像——东汉时代的陶佛坐像,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有北魏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像、宋木雕罗汉、元铜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都是国宝级珍贵文物。另外还有各国赠送的经像文物。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大殿全部用青砖铺地,阁上供奉着三大士像,为木胎干漆所制,是明代造像的艺术精品。

相关典故

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塔身为砖结构,高3.3米。倒塌于辽清宁三年(1057年)发生的大地震中[1] 。寺内尚存的《无垢净光宝塔颂》碑,为唐至德二年张不矜撰、李北海所书,原镶嵌在塔的墙壁上,碑高1.20米,宽0.73米。而另一块碑称:“至德二载十月十五日建,参军张不矜撰,参军苏灵芝书。”苏灵芝就是李北海的署名。此碑的奇特之处还在于它是中国古代惟一一个从左至右书写的碑文,是现存仅有的一个特殊例子。

寺内设施

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殿中迤南两清石柱础,作卷叶莲瓣,估计是唐初建寺时原物,它的花纹与庙中佚失的唐天元十四年(726年)石幢的花纹相近。悯忠台一名“念佛台”,又称“观音殿”。台基高一米多,周围设以砖栏,殿堂建于台上。此殿结构独特,外墙以十二柱为架,室内以十二柱支撑式样与故宫御花园万春亭相同。这里保存着法源寺的历代石刻、经幢等,以唐《无垢净光宝塔颂》、《悯忠寺藏舍利记》、《承进为蔍福禅师造陀罗尼经幢》(应历七年,957年),辽代的《燕京大悯忠寺菩萨地宫舍利函记》最为珍贵。殿外山墙还嵌有清代翁方网复制的唐“云麾将军碑”残柱基,另有《法源八咏》及《心经》等碑刻,是研究佛学和法源寺历史的重要资料。净业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几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净业堂内供奉一尊明代铜制巨像毗卢佛像,高及屋顶(4.58米),共三层,下层为千叶莲瓣巨座,每一瓣上镂一佛像;中层为四方佛向东、西、南、北;最上层为毗卢佛。法源寺西南角原有无垢净光宝塔。塔建于唐至德二年(757年),砖结构,高3.3米左右。

视频

参观北京法源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