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油棕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油棕榈

中文学名:油棕榈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棕榈目

科:棕榈科

属:油棕榈属

油棕榈,是棕榈科油棕榈属两种产油植物的统称,属于经济作物。分为两种,一种是原产于西非的非洲油棕榈,分布范围为安哥拉至冈比亚西非地区、以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另一种是中美洲南美洲北部的美洲油棕榈(又称黑果棕榈)。[1]

形态特征

野生的非洲油棕榈树为单茎。高可达20米。羽状叶,开许多簇状密生小花,花为三萼三瓣。 果实在开花6个月后成熟,簇生于短枝上,单个果实呈卵圆状,长约4厘米,成熟时为黑色,基部为红色。果肉和果核均含有大量油脂。 单株树的产果量为2至12簇不等,随树龄增长而逐年增加,每簇重15至25公斤。美洲油棕榈树干沿地面匍生,叶片大而宽阔,但花、果与非洲油棕榈相似。

工业用途

棕榈油提取

西非地区传统的棕榈油提取方法是先将果实捣碎、煮熟,破坏其果肉内的脂解酶,再加热后即可取下析出的凝皮状油脂。这种方法可以提取果实内50%至55%的油脂,称为“软式加工法”。后来对这种方法加以改进,加入酵母并用沸水煮,利用更高的温度提取更多(可达65%)的油脂,这一方法被称为“硬式加工法”。这两种方法都只能提取果肉内的油脂。 欧洲人引入榨油机以及汽油溶脂等方法后,油脂提取率升至90%以上。油棕榈的果仁和果壳纤维富含油脂,可以提取果仁油和囊果被油,但其成分与果肉中所含油脂不同。 油棕榈是油料作物中产油量最高的一种,经济种植平均每公顷产油约1吨。

棕榈油利用

棕榈油中含有胡萝卜素,因此颜色较深。其成分包括43%的饱和脂肪酸、43%的单元不饱和脂肪酸和13%的多元不饱和脂肪酸,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K和其他元素。由于其果实含油量甚高,因此被许多动物食用,甚至包括两种食肉鸟类——秃鹰和鹞。 在非洲,人们取果仁油作为日用烹饪油。 在工业上,果仁油被用于制造人造黄油、巧克力、雪糕和食用油脂,果仁渣饼用作饲料。果肉油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肥皂、香皂、蜡烛、清洁剂、润滑油、甘油、颜料、化妆品、发膏、铁器防锈剂及汽车燃料。果壳可用来作燃料及铺油棕园内的路.棕油可提炼维生素、蛋白质、抗生素等。

人工栽培

种植概述

中国实行经济栽培的大多是非洲油棕榈。东南亚的油棕榈是在20世纪初引进的,作为观赏植物在1870年引入新加坡的植物园。 至1954年,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产量已占全世界的31.2%(由于油棕榈引入亚洲后果仁变小,因此果仁油产量只占全世界的9%),尼日利亚和比属刚果的产量则占世界产量的34.7%和22.4%。 1995年,马来西亚宣布它生产了全世界55%的棕榈油。美洲油棕榈由于产油量低,因此只在原产地得以种植。

生长条件

年均温度在摄氏18℃以上,温度不可有大幅度变化.

雨量

若雨季只有8个月左右,年降雨量需要1500毫米,2500毫米以上的年降雨量更佳.如果降雨能平均地分配于全年,则在年降雨量1200至1300毫米的地区也能栽培。

阳光

油棕榈喜好阳光,雨季不可太长.

土壤

油棕榈对土壤的要求较低,可以生长于不适宜栽培可可、咖啡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砂质淋溶土上。但在厚而肥沃的壤土或冲积土上的产量会更高。

地形

波状起伏,排水良好的地形最佳.

种植技术

培植幼苗

选择优良的种子,在装有泥土的塑胶袋中培养约9个月.栽种到油棕园清除园地,栽种9个月大的幼苗.

照料

油棕榈不需要加以照料,施放肥料,但如果加以人工干涉的话,可以对其树高加以控制(以利采摘),并可促使结实期提前到来。与散落栽培、不加照料、不放肥料的油棕榈相比,专业种植园中的油棕榈单株产油量可以提高9倍。

收割

油棕从种到园地算起,3、4年后就开始有收获.果实成熟时颜色为橙红色,一大堆簇生在一起,用一种长柄的镰刀收割果实.收割后的果实为了防止质变必须马上送到加工厂提取棕油.

棕榈油国际影响

棕榈油产量大国把它作为脱贫的救命稻草,而国际金融机构把它视作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国际货币组织甚至大力倡导马来西亚印尼多生产棕榈油。 随这棕榈油产业逐渐扩张,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绿色和平等环保机构开始提高公众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棕榈油产业对环境影响及其碳排放量。虽说棕榈油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生产的,但还是有好几个组织对生产者作了“可持续生产者”的认证。于是,反棕榈油的潮流就此掀起:去年4月。英国连锁超市Iceland就承诺,在2018年底前,实现自有品牌的产品“零棕榈油”;同年12月,挪威也禁止进口生物燃料。 消费者的意识终于觉醒之际,棕榈油已经悄然渗透整个消费者经济,很难彻底根除。上一段中宣誓的超市Iceland就发现自己的承诺是根本无法实现。他们没有撤掉自有产品中的棕榈油,反而把含棕榈油产品上的自己的品牌标记撤掉了。 要靠消费者去主动鉴别哪些产品含有棕榈油,甚至棕榈油的产地是哪里,需要他们在这方面有超强的意识。而仅仅靠西方消费者提高意识,无法对整个产业产生影响,因为欧美国家的消费需求仅占全球的14%,而来自亚洲的需求超过50%。 巴西森林毁灭敲响警钟后的20年间,消费者的行动确实延缓了毁灭发生的速度,但仍不能止毁灭的步伐。

参考来源

  1. 油棕榈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百家号,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