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一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沧海一粟 |
cāng hǎi yī sù |
出 处 :《赤壁赋》 体 裁 :成语 属 于 :中性词 |
粗体文字是一个中国的汉语成语。读音是cāng hǎi yī sù,意思是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出自北宋苏轼的《赤壁赋》。
原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
译文
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故事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告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辗转流放,惨遭折磨。这一时期可以说是苏轼的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了,就在这个时候,苏轼与朋友来到了赤壁,并发出了人生的感慨《赤壁赋》。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以赤壁为题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视频
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