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沙格靈慈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沙格灵慈宫
圖片來自whlyw

沙格灵慈宫,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南埔镇沙格村的媽祖廟,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1996年9月2日。[1]

沙格灵慈宫始建于至正年间(1314—1368年),奉祀海神天上圣母。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进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

简介

现存为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坐北朝南,东西宽18米,南北进深22米,占地500多平方米。二进由山门、拜亭、两廊和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内悬挂一方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惠安知县胡文所立“海天元后”大木匾。拜亭为重檐歇山顶,内有八角藻井结构。宫有5对辉绿岩、花岗岩的透雕大石柱,均为清代惠安石雕艺术的上乘之作。

拜亭前檐的1对辉绿岩石透雕大龙柱,龙头由上而下,宛如从海中腾空而起又骤然俯冲而下,大有雷霆万钧之势。宫的营造反映了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

沙格灵慈宫是泉港少有的省级文保单位,这足于说明它的历史价值。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闽南风格,有着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很值得一看。

泉港人对灵慈宫的了解,恐怕比不上对其龙舟赛的了解。每年的五月端午节,这里都要举行龙舟赛,凡泉港各乡镇均组队参加比赛。有时还有周边以及海内外的队伍前来参加,盛况空前。已然成为泉港地区富有特色的地方传统节日,成为泉港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灵慈宫的旁边,还有一座观音阁和一座放置龙舟的龙舟室。特别是那间龙舟室,建筑风格颇有点阿拉伯的伊斯兰建筑特点。

历史由来

沙格,只是湄洲湾南岸的一个渔村,村人世代以耕海为主业。这么一个僻居海隅的乡村,能够名见经传,曾有着“邹鲁之乡”的美誉,多源于灵慈宫(俗称“沙格宫”)。

灵慈宫位居村东,扼于沙格村中的“河土乾”水尾。宫内供奉着妈祖娘娘等三女神及司马圣王、武安尊王神像。或许是诸神庇佑着一村生灵,聚集沙堤“龙气”的缘故,沙格村自王忠孝以来,人文荟萃,斯文书香世代氤氲。

外观灵慈宫,与别处庙宇并无二致。可及至当代,引得各方重视,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因为宫里有数对清嘉庆年间重修时添置的、能充分体现当时石雕艺术水准的蟠龙及人物花鸟石柱,还有极具艺术价值的木构八角藻井、清乾隆皇帝御赐的黄袍霞帔和“海天元后”匾额,使灵慈宫别具魅力。

灵慈宫的起始兴替,与沙格村的历史变迁、人文鼎盛,有着紧密的联系。唐前,沙格村地面还是一片荒坡野地。至唐初,先后有胡张辜朱苏吴陈等姓来此居住。其间,皆因阴气太盛瘟疫肆虐及其他变故,村居兴兴废废,不成规模。直至宋初,沙堤富商陈义与莆阳沙坂人王公(名字不详)私交甚笃。因村中流年不顺(村前河水泛红,白蚁肆虐,民多疾病),陈托王延请勘舆之士,来沙格勘踏规划。将五代晋朝(公元936-947年)年间由陈美容主持开凿的沙河(贯通东西,两端皆设有排水入海的出口,河上曾造七桥。今通称“河土乾”)西首堆土填平,再开剥排水沟渠清除沙河淤泥,并放水调源,村落方得安居。陈义等感王公之德,为之作媒,娶蔡氏女使王公在沙堤定居。此后,陈王二姓“枝繁叶茂”,繁衍至今。

据清末举人王进科所撰乡谱载,自王氏入居之后,举村财丁两旺,然而书香不盈,更少仕人,可谓美中不足。村人四处寻访明师,请来一郑姓风水先生,改村居一律向南,背海面对蟹山,以吸纳阳气,并建议于“河土乾”两端建筑寺庙,以聚集“龙气”,好让子孙脱下布衣系玉带,以光宗耀祖。宋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村东端的“圣母庙”(今灵慈宫的雏型)便落成了。

当时,庙中供奉妈祖娘娘,附祀张巡许远二神。此时距妈祖诞辰(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已逾300年,妈祖正经常显灵于海上庇护海面船只。沙格与湄洲仅一水之隔,又以耕海为业,讨海人崇奉妈祖,便在情理之中。令人诧异的是,主神两侧的偏殿里供奉着的黑脸司马圣王和红脸武安尊王,乃中唐时的张巡和许远。二人系郭子仪手下将领,曾引兵据守睢阳城。面对十倍于己汹汹而来的安史叛军,他们以身殉国,保住了京畿门户,使中原百姓少遭屠戮。天下有诸多英雄可以奉之为神,僻居海隅的沙格人,偏偏选中了几千里外并不太知名的张许二将。据地方志载,闽人的祖先大都是因逃避战乱而来的中原人氏。睢阳位于豫东,乃中原腹地。由此可证,沙格人的祖先,当也来自中原,他们相沿敬仰崇拜祖籍地英雄,并塑像以祀之,应该说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据乡谱记载,越宋元二代,沙格人文仍嫌不振。至明永乐年间,沙格人又重金礼聘堪舆先生对村落风水重行改造,并修造龙舟。每年端午佳节,龙舟竞渡于沙堤海面,并隆重请出妈祖及诸神神像绕村巡游一圈,使孽障尽除,使龙气汇聚。赛后,龙舟也保藏于灵慈宫中。沙格村的端午节龙舟赛即起于此时,绵延相续至今已五六百年。自此,沙格村人才辈出,自明末王忠孝举进士始,仅清朝一代,中举者凡几十人。

据传,诸举子在未登皇榜时,皆曾于圣母庙中就读,常得妈祖和诸神指点迷津。相传,有一学子为一文题所困惑,恹恹睡去。醒来后竟灵窍大通,下笔滔滔如流水。原来他于梦中得神灵点拨,自此学业精进。王忠孝常于庙中日夜课读,妈祖让他双肩散发毫光,以照明读书。学子们中举回乡,第一炷香都要敬奉给妈祖娘娘,以叩谢妈祖栽培之恩。乡谱上的此类记述未免太过玄乎,但沙格村的先人们在那蒙昧的年代里,能倾力教育以造就后人,其远见卓识和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

至明末清初,因王忠孝竭力襄助郑成功抗清复明,沙格村屡遭清兵洗劫,妈祖庙也遭受严重破坏。

至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圣母庙始得大加修缮。这次大修,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不仅形成了延续至今不变的规模格局,正式冠名“灵慈宫”,而且添置了数对石雕龙柱和木构藻井,使灵慈宫平添了文化品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