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沙地乡地处恩施市东北边陲,位于清江中游北岸,境内呈“一面坡”状,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国土面积190.29平方千米(2017年),耕地面积4.6万亩,其中水田0.71万亩。下辖沙地、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园、落都、鹤峰口、麦淌、神堂、黄广田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97个村民小组,30104人(2017年)。[1]
中文名称:沙地乡
行政区类别:恩施市
所属地区:恩施市
地理位置:清江中游北岸
面 积:190.29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30104人(2017年)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概况
恩施市辖乡。面积190.29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30104人(2017年)。辖1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乡政府驻沙子地。
沿革
沙子地集镇所处地区次生矿物全系黑色砾石,人们习惯称之为沙子。1952年8月由鸦鹊、新塘2区划出部分区域设立第七区。1956年4月撤销第七区,将所辖区域分别并入第四区和第八区。1957年8月恢复沙地区,1958年11月改为清江公社。1961年5月改为沙地区,下辖11个公社、1个镇。1976年10月改为沙地公社。1984年6月改为沙地区,下辖9个乡、1个镇。
1996年12月撤区并乡,设立沙地乡,面积195.7平方千米,人口3.6万人,土家族人口占38%,辖沙子地、秋木水、大池坝、盘龙溪、黄广田、黄家垭、朱家垭、花被、龙角、西岭、楠木园、金盘、夏村坝、长槽、麦子埫、鹤峰口、樟木坝、双垭岭、神堂、偏南、落都、倒龙坝、人山岭、中间坪、把月池、杨柳池26个行政村。2004年,乡政府驻沙子地,人口34802人,面积195平方千米,辖沙地1个居委会和秋木、柳池、花被、楠木园、落都、鹤峰口、麦淌、神堂、黄广田9个行政村。
地理
沙地乡北接崔坝,南与红土、新塘相连,西与三岔接壤,东与建始相临。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型湿润气候,全年无霜期240——290天,降水量1100——1400MM,年平均日照1350——1860小时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平均气温15C0,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终年湿润,降雨充沛,雨热同期,阴云雨雾天气较多。
沙地乡境内呈三级台阶分布,兼有高山、二高山、低山,最高海拔(神堂村薄刀梁子)1680米,最低海拔(楠木园村新渡坝)270米,平均海拔950米。
沙地乡物产十分丰富,盛产玉米、水稻、烟叶、魔芋、蔬菜等多种作物,板栗、茶叶、小水果等高效经济林种植面积较大,且品质优良。煤矿、硫铁矿、白云岩、菊花石等矿产资源丰富,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硒矿床。水能资源富集,可装机容量20万千瓦,现仅有巴溪河、桥头河两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仅1360千瓦,年发电量300万度。
特色经济
近年来,沙地乡按照“巩固烟,发展芋,管好栗,壮大畜,开发硒”的产业发展路子,截止2006年,全乡共发展“沙地油栗”3.3万亩,有近2万亩已进入丰产期,被称为“全州板栗第一乡”。沙地是全省30个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之一,常年种植白肋烟1万亩以上,2006年烟叶产值达980万元,创财政收入196万元,被评为全州烟叶生产“十强乡镇”。沙地乡还是恩施富硒魔芋的主产区之一,魔芋种植面积12000亩,2006年产鲜芋15077吨,产值2200万元,被评为“全州十大魔芋生产基地”。牲畜饲养量达到10万头(只)以上,种植含硒作物1万亩以上。到2006年底,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3亿元,人均纯收入1600元。
视频
恩施沙地乡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