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沈蒲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沈蒲生
出生 1939.05
国籍 中国
职业 教授
知名于 1990 年 8 月- 1991 年 2 月为丹麦奥尔堡大学高级访问
知名作品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结构
湖南大学学报

沈蒲生[1] 我国结构工程著名学者,教育家。现任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教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湖南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建设部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从事结构工程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40多年,积极推进我国混凝土结构教学教材的系列化和立体化,出版了《楼盖结构设计原理》、《带加强层与错层结构设计与施工》等专著教材20余部,为我国的土木工程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2]

主要研究方向

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

高层建筑分析与设计方法。

工作经历

主要工作经历及业绩(含评为博导时间、社会兼职等)[3]


1961 年湖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五年制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2 年考取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生, 1965 年研究生毕业后仍然留校任教;

1981 年 9 月 -1983 年 9 月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问学者;

1985 年晋升为副教授;

1987 年晋升为教授;

1983 年 12 月- 1987 年 1 月任湖南大学土木系副主任;

1987 年 2 月- 1997 年 4 月任湖南大学土木系主任,并兼任湖南大学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湖南大学建设监理中心主任等职务;

1990 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指导教师;

1991 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现任:教育部高教社土建类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土木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 ,湖南省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审查专家委员会主任,《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建筑结构》、《湖南大学学报》等杂志编委。

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湖南省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湖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湖南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教学评估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土木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

工作成就

1、为研究生开设"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理论"、"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等课程,带了3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还经常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科研基金等科研项目,工作超负荷。国家并未规定55岁以上的教授每年要为本科生讲课,但沈蒲生教授一直坚持每学期都给本科生讲课,除此之外,每年还指导本科生的课程设和毕业设计。

2、教学态度特别认真负责,从不迟到、早退或调课,每年都对教案作适当修改,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4次被评为校"教学质量优秀奖"、2次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3次被评为校"毕业设计优秀指导教师"、2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3、对学生关心有加,要求严格,既教书,又育人,除传授业务知识以外,还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2005年被全校学生评为"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

4、潜心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译著与教材20余本,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构设计》教材2003年被评为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教材",今年这两本教材又被评为"国家11.5规划教材"。主编的"混凝土结构"相关教材已经系列化、立体化(纸质、电子、网络化),在全国广泛被采用,深受各高校师生喜欢。

5、致力于教学改革,1996年一项教学成果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一项教学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一项教学成果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

6、像爱护自己小孩一样地关心和指导研究生。每周组织他们开展一次学术讨论,研究生无论在思想上、情感上遇到问题时,都愿意与沈蒲生教授促膝谈心;他对遇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予以无私的支持;对身体不好的学生以父辈的身份关心和看望他们,对毕业生找工作也给予了诸多的帮助和指导,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深受学生的爱戴。

7、除担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土木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外,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评审专家、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土木工程专业系列教材编委会主任委员等职务。

沈蒲生教授从事教育工作45年多来,一贯淡泊名利、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在全国同行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也深受国内同行的尊敬。

教育作品

1. 沈蒲生编著 .结构分析的计算机方法。

第一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2. 沈蒲生、王兰生、陈增林编译 .结构基础理论与例解.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 沈蒲生、邱登莽主编,刘志鸿、刘健行主审 .混凝土结构(上、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本书是全国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指定的复习资料之一。

4. 曹声远、沈蒲生主编 .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下册).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5. 刘健行、沈蒲生、邹银生编著 .房屋建筑设计之二--结构设计.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

6. 沈蒲生、罗国强主编 .混凝土结构(上、下册).

第一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9

第二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

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7. 沈蒲生、罗国强编著 .混凝土结构疑难释义.

第一版,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第三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 沈蒲生主编、梁兴文副主编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本书 2003年被评为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之一。

9. 9.沈蒲生主编、梁兴文副主编.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0.沈蒲生著.高层建筑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11.沈蒲生编著.高层建筑结构疑难释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2.沈蒲生编著.楼盖结构设计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3. 13.沈蒲生、苏三庆主编.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4. 14.沈蒲生主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必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5. 15.沈蒲生主编.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手册(上、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6. 16.沈蒲生、邓铁军、刘跃龙主编.注册造价工程师资格考试必读.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17.沈蒲生、张楠编著.未来的建筑世界.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18. 18.沈蒲生编著.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本书被评为湖南省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参编:罗国强主编.砌体结构(大专教材).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89

20. 20.参编:罗国强主编.砌体结构(本科教材).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1.参编:陈葆真裘职昌邵柏舟主编.冷拔丝预应力构件设计与施工.

第一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2.主审:刘楚中舒兴平编著.建筑结构可靠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23.主审:袁锦根主编.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实例.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4.主审:阳申之主编.建筑工程质量.湖南省建设委员会,1991

25.审校:[美]J.N.REDDY著,邹仲康等译.有限元法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26.审校:[俄]A.P.日安尼村著,刘孝平译.结构力学.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27.沈蒲生编著。高层建筑结构疑难释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 12

获奖记录

1. 冷拔低碳钢丝混凝土技术。 1987年科学大会二等奖,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推广三等奖。主要研究人员之一。

2. 1987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3. 冷拔低碳钢丝非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应用研究。 1989年获湖南省建筑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四等奖,排名第一。

4. 冷轧带肋钢筋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 1996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

5. 冷轧带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95-95)。建设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三。

6. 子结构技术及其在高层结构动力试验及分析中的应用。 1996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7. 1996年被评为建设部"八·五"科技成果推广先进工作者,湖南省"八。五"建设科技先进个人称号。

8. 劲性钢筋混凝土柱和墙配套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 1999年获国家机械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

9. 2001年被授予"湖南大学先进科研工作者"称号。

10. 2003年被评为"2002年度长沙市墙体材料革新工作先进个人"。

1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 2003年获"中联重科杯"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12. 高层混合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及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3."拓宽建筑工程专业内涵,加强建筑工程专业建设",1997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14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002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