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沃爾特米歇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沃爾特米歇爾
出生 (1930- )
國籍 英國
別名 Walter Mischel
職業 人格心理學家
知名作品 他在人格的結構、過程和發展,自我控制以及人格差異等領域的研究十分著名。1982年獲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傑出科學貢獻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國籍 別名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職業
沃爾特米歇爾 英國 Walter Mischel 奧地利維也納 1930- ~ 人格心理學家

人物生平

米歇爾(Walter Mischel,1930-)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家離弗洛伊德家很近,從小就受到弗洛伊德的影響,認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對人最完備的看法。但是,當他將這種理論應用於紐約"少年犯"村時,興奮破滅了。

導師

米歇爾的導師為羅特(Julian Rotter)和凱利(George Kelly)

理論

米歇爾認為,人是解釋者和行為者,不斷與環境交互作用,努力使生活保持和諧和協調,這與羅特和凱利的影響有關。

米歇爾等人認為,人的行為是個人與情境交互作用的產物,但情境並不直接影響行為。情境首先影響個人因素,再通過個人因素影響行為,個人因素在特定情境的背景下的交互作用,構成了體現個體特徵行為和情感的獨特模式。米歇爾等人稱之為"認知--情感系統"。

1995年。米歇爾和舒達(Y.Shoda)完整地提出了人格的認知--情感系統理論(cognitive-affective system theory of personality,CASTP)。按此理論,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認知--情感系統,與社會環境發生交互作用,產生個人特有的行為模式。這是一個新型動態的意識整合性大理論,它恰好彌補了人格特質論的缺點。人格特質論將跨情境的一致性作為人格,而將情境間的差異當成誤差,不予考慮。認知--情感系統理論則認為,個體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來的差異正是內部穩定而有機的人格結構的反映。

人格結構主要由下列單元組成:

1、編碼(encoding):對有關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的信息進行編碼並分類。

2、預期和信念(expectations and beliefs):對某種特定情境中將要發生什麼進行預測,對某種特定行為會有何種後果進行預測。

3、情感(affects):感受、情緒和情感反應(包括生理反應)。

4、目標和價值觀(goals and values):個體目標、價值和人生計劃。

5、能力和自我調節計劃(competencies and self-regulating plans):對保持和改變一個人的行為和人際狀態的知覺能力及計劃、策略。

當我們處在某種情境時,人格系統中的單元就會與情境發生交互作用,最後影響人的行為,人的行為又反過來影響情境。米歇爾認為,情境、認知--情感系統與行為之間,在不斷進行着複雜的交互作用。 米歇爾等人指出,這些單元並非孤立的,而是在情境作用下以獨特的方式聯繫在一起,形成人格結構,在不同情境下保持相對穩定。當某個個體處於某個情境中時,情境便會激活某些相互聯繫的單元,彼此之間又發生特定的交互作用,從而產生情境特異化的認知、情感和行為。不同的情境有不同的激活,這就是行為不一致的原因。由此可見,個體差異不僅體現在跨情境上,更體現在跨情境差異的規律性上--差異背後穩定的人格組織。單純分析某個情境下的某個行為,是不會得到有價值的結論的,應該分析情境變化時同一人的不同行為表現,據此繪成剖面圖(Situation-Behavior Profile)。

米歇爾並不忽視個體差異,他認為每個人有一套獨特的心理表象,它使我們產生不同的行為模式,即使在相同的情境中,我們的行為也會有所不同。研究者已經在認知-情感單元的可獲得性方面鑑別出了個體差異:從記憶中提取某種信息存在難易差異,激活的認知信息類別方面也存在差異。同樣看到街上走過的老人,有人會想起自己的父母,也有人會想象自己老了的樣子,等等。

認知結構是人格的認知理論經常應用的概念。例如,凱利認為信息被組織在個體構念之中。近年來,米歇爾又研究了另一些認知結構,如原型、圖示、自我圖示和可能自我,等等。

人物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