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端午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江陵端午祭(韓語:강릉단오제Gangneung Danoje)是韓國江原道江陵市市民慶祝端午節時的傳統習俗,於2005年11月25日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江陵端午祭是現在韓國保存比較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之一。原來在韓國許多地區都有端午習俗,後來隨着社會的發展漸漸消失了,唯獨江陵地區完整地保存着。
端午為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流傳到朝鮮半島後,融入了朝鮮族的民族特色,後來在江陵地區形成了端午祭,其內容也與中國的端午節以及朝鮮半島其他地區的端午習俗不同,以致於與端午節同出一源,但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內容。江陵端午節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後,部分中國大陸的網民誤認為端午節被劃歸為韓國的文化遺產,但後期人民網等媒體均明確指出了兩者的不同[1]。
由來
傳說太祖王建建立高麗時,為討伐神劍而處於危機,此時出現了兩名僧人加以解救,從此就有祭祝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當年江陵地區會舉行盛大的端午祭以祭祝「大關嶺城隍」(대관령 성황),聲勢浩大到足以聚集數萬名群眾。後來大關嶺城隍的端午祭成為了一種祈求村民平安的洞祭。
根據許筠《惺所覆瓿藁》中的記載,江陵端午祭的祭拜對象是統一三國功臣的金庾信將軍,金庾信小的時候曾在溟州(現江陵)求學,學習武術,死後變成大關嶺山神,因為有求必應,所以每年五月都會舉行山神祭。大關嶺城隍則傳說是一位叫泛日(一名梵日)國師,泛日國師在壬辰倭亂時爬上大關嶺施展法術,江山和草木都變成兵卒,讓倭寇不敢靠近,成為保護鄉土的功臣,傳說死後變成大關嶺城隍神。另外,還有一個「大關嶺國師女城隍」,與大關嶺國師城隍供奉在不同的城隍廟堂[2]。
最早文獻記載
江陵是漢代東暆縣(屬臨屯郡),根據文獻記錄,當地濊族在十月時會舉行一個稱為「舞天」的秋收感恩慶典,五月時則會相對的舉行祈禱穀物豐收的播種期的慶典,在朝鮮朝前稱文人南孝溫的《秋江集》中記載,「三、四、五月中擇日迎巫以祭山神 富者馬太載 貧者負載 陳於鬼席 吹笙鼓瑟連三日 酒飽然後下家 始缶人買賣 不祭則尺席不得與人」。
內容
在江陵地區,端午祭有着繁瑣的祭祀儀式。如果從迎神的「前夜祭」算起,一般要舉行五個晝夜;如果從「山神祭」算起到送神止,時間長達 20多天;如果從「謹釀神酒」算起,則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這種慶祝方式,通行於以江陵市為中心的嶺東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關嶺。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了祭祀、演戲、遊戲等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或大關嶺城隍,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韓國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韓國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南韓2005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江陵端午祭正式提出申請。2005年11月24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確定。
江陵端午祭與其他地方的端午節活動最大的不同,在於他們是從陰曆四月已經開始活動,直到五月初為止。這種慶祝方式,通行於以江陵市為中心的嶺東地域,直到平昌郡的大關嶺。江陵地區的端午祭,包含了祭祀、演戲、遊藝等內容。其中的祭祀儀式所祭祀的神靈是「大關嶺山神」、洞(村落)城隍等,保存了完整的形式和內容,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這也是南韓江陵端午祭1967年被指定為南韓第13號無形文化財產的主要原因。
世界無形文化遺產名單
根據學者表示,韓國人在1940至1950年代時嚮往現代化,到1960年代,韓國經濟開始起飛時更加重視西方文化。當時一些有識之士憂心民族文化將逐漸枯萎失傳,呼籲政府和民間為此共同努力,於是開始重視民俗文化的搜集及研究,並且將民族文化的遺產加以維護。
1960年韓國中央大學的任東權教授發現江陵市舉辦的端午祭活動規模最大,且很有特色,於是寫了調查報告,向韓國文化觀光部申請確認其為「重要無形文化遺產」。由於評委們對民俗文化缺乏了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討論,直到1967年這項提案才正式通過,成為韓國第13號「重要無形文化遺產」,其中包含了官奴假面舞、盪鞦韆、角力、農樂比賽大會、農謠高唱大會等許多民俗活動。
「江陵端午城隍祭」在1967年被訂為重要文化財第十三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1年開始,每兩年開一次會,宣布無形文化遺產名單,2005年聯合國宣布第三批名單,一共四十三項,其中包括韓國申請的「江陵端午祭」,主神是大關嶺城隍爺,所以又稱為「江陵端午城隍祭」,並於十一月二十四日正式確定韓國申報的江陵端午祭為「人類口傳和無形文化遺產」。
視頻
江陵端午祭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別再敏感:韓國的江陵端午祭和中國的端午節區別很大 ,搜狐,2018-06-14
- ↑ 「江陵端午祭」為何祭山不祭水? ,搜狐,2016-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