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溫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汝州溫泉 |
溫泉古鎮,東瀕汝水,西掖廣成,南瞻伏牛,北望嵩岳,山川秀麗,風景如畫。曾使歷代帝王、后妃、文人雅士紛至沓來,如醉如痴。據《後漢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金史》、《汝州志》等書記載;歷代曾有十位帝王、三位后妃先後二十一次駕臨此地。附近的「娘娘山」、「鑾駕山」、「官莊」、「武后池」、「漢帝池」、「官池」、「湯王祠」等名勝古蹟即是真實的歷史寫照。
溫泉簡介
汝州溫泉風景區位於市區西部27公里的溫泉鎮,南臨汝河,北望箕山,西傍廣成湖(澗山水庫),東為汝河沖積平原,景區內溫泉為歷代名勝,因以為名。全鎮總面積30平方公里,轄20個行政村,31000人口,西距九朝古都洛陽55公里,東距平頂山市100公里,山川秀麗,風景如畫,綺麗清幽,四時宜人。溫泉始建於西漢初年,稱溫塘;東漢為皇帝遊獵地;隋朝設溫泉頓亦稱溫湯泉;唐改稱溫塘,亦稱湯王街。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為溫泉街、歷史上有九帝十妃浴溫泉之說,唐朝女皇武則天曾多次來此沐浴。
溫泉經濟
現在的溫泉風景區藉助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河便捷的交通,發展旅遊業;利用地熱溫泉的「神水」、「靈泉」,建設各種休閒度假村、療養院。省工人溫泉療養院、省工商系統培訓中心、市第三人民醫院、鎮政府賓館客人爆滿,應接不暇。溫泉鎮地熱資源得天獨厚,水溫在57℃-75℃之間,富含氫、鋰、鉀、鍶等56種化學元素和偏硅酸、硫化氫等7種化學成份。溫泉古稱「靈泉」、「神泉」,又稱「神水」,泉水晶瑩剔透,滑膩如撫錦緞,歷來以水溫高、涌量大、可以療民疾、灌農田而為後代稱頌。自古溫泉為風水寶地,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特別是冬日早晨的「溫泉曉霽」為汝州八大景區之一。目前溫泉風景區各項服務設施健全,賓館、飯店林立,建立了眾多療養院和度假村,已經具備向遊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的基本條件。溫泉交通便利,四通八達,焦枝鐵路橫貫東西,洛上(洛陽-上海)高速公路,省道洛界公路、候飯公路及兩縣級公路縱橫交錯。預計年接待遊客能力在20-80萬人次,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
溫泉歷史
史書記載,汝州溫泉於西漢初年稱溫塘;東漢為皇帝遊獵地;隋朝設溫泉頓亦稱溫湯泉;唐改稱溫塘,亦稱湯王街。金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為溫泉街。溫泉鎮地熱資源源得天獨厚,礦泉湧出量為1400噸/日,熱流量為600大卡/秒,水溫在57℃-75℃之間,歷來以水溫高、涌量大而為後代稱頌。內含有50餘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堪與世界著名的法國維希皇家礦泉水相媲美,有很高的醫用價值和良好的保健功能,對一般性關節炎、皮膚病及婦科病有很好療效,是全國罕見的優質醫用礦泉水。據史料記載,漢唐"九帝三後"以及李白、杜甫、歐陽修、蘇軾、蘇轍等曾前往洗浴。唐太宗李世民曾四次臨幸溫泉,並建有「清涼宮"、「愈痹閣"。女皇武則天也曾三次臨幸溫泉,並在此建行宮、築祠閣、樹碑文。有一次,率群臣在溫泉「流碑亭」飲酒時作詩,由上官婉兒評定甲、乙,編成一本詩集《流杯亭侍宴詩集》,傳為風流佳話。
名人與溫泉
現代著名詩人賀敬之、柯岩夫婦洗浴後,感慨萬端,欣然揮毫,賦就著名詩作《歌汝州溫泉》:"汝州溫泉天下優,地心人心貯暖流,泉水療我半生疾,春風減我世風愁。"在《人民日報》發表。此處陸續建起了河南省工人溫泉療養院、汝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溫泉鎮醫療院、溫泉村水療站等醫療保健機構。多年來,中央、省、地、市領導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國際友人、當地群眾不斷前來觀光洗浴或療養。
溫泉美景
溫泉自古為風水寶地,自然風光獨具特色,特別是冬日早晨的「溫泉曉霽」為汝州八大景之一。每日早晨,含有輻射作用的熱氣從溫泉溢出,蒸騰而上,好似春雨初霽,又如仙女浴波,景色絢麗,諸多情趣。元代進士張政題詩讚曰「曙色初分日上遲,泉溫水滑暖生肌。*除起處松檀下,好似當年去浴沂。」溫泉向西一公里有古廣成澤,為歷代皇帝遊獵之地,今建有峴山水庫,人稱廣成湖。湖面廣闊,遊船穿梭,吸引着眾多遊客。湖北面有九龍山、金頂山、鑾駕山、崆峒山逶迤連綿,傳說有仙人廣成子在此修道,軒轅帝曾駕臨象廣成子求教。另外,溫泉風景區地質構造奇特: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地層都有分布,火成岩、沉積岩、變質岩出露齊全,斷裂構造發育完整,是一座天然的地質博物館。「溫泉神水+自然風光+歷史遺蹟」為溫泉風景區的典型特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