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血宝马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汗血宝马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马种之一, 经过了三千多年的培育。它来自古丝绸之路的土库曼斯坦。汗血宝马本名阿哈尔捷金马,此马产于土库曼斯坦科佩特山脉和卡拉库姆沙漠间的阿哈尔绿洲。中国《史记》中记载,张骞出使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中国《史记》称土库曼斯坦为大宛国。
与中国的渊源
在中国最早的记载
中国对“汗血宝马”的最早记录是在2000年前的西汉,汉初白登之战时,汉高祖刘邦率30万大军被匈奴骑兵所困,凶悍勇猛的匈奴骑兵给汉高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而当时,汗血宝马正是匈奴骑兵的重要坐骑。
汉武帝元景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心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 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在中国的发展
古代中国战争不断,良马是战争不可缺少,也是战胜的因素之一。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夺大量“汗血宝马”,中国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血腥战争。
最初,汉武帝派百余人的使团,带着一具用纯金制作的马前去大宛国,希望以重礼换回大宛马的种马。来到大宛国首府贰师城(今土库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后,大宛国王也许是爱马心切,也许是从军事方面考虑(因为在西域用兵以骑兵为主,而良马是骑兵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马换汉朝的金马。汉使归国途中金马在大宛国境内被劫,汉使被杀害。汉武帝大怒,宣称“敢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遂作出武力夺取汗血宝马的决定。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率领骑兵数万人,行军4000余公里,到达大宛边境城市郁城,但初战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国,只好退回敦煌,回来时人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3年后,汉武帝再次命李广利率军远征,带兵6万人,马3万匹,牛10万头,还带了两名相马专家前去大宛国。此时大宛国发生政变,与汉军议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良马。汉军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马3000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玉门关时仅余汗血宝马1000多匹。
引进了“汗血宝马”的汉朝骑兵,果然战斗力大增。甚至还发生了这样的故事:汉军与外军作战中,一只部队全部由汗血宝马上阵,敌方人数众多,刮目相看。久经训养的汗血马,认为这是表演的舞台,作起舞步表演。对方用的是矮小的蒙古马,见汗血宝马高大、清细、勃发,以为是一种奇特的动物,不战自退。
汗血宝马从汉朝进入我国一直到元朝,曾兴盛上千年,但是为什么后来消失无踪。从史料看,“汗血宝马”因自身的缺点而造成后人的弃用是很重要的原因。 汗血宝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相对说起来负重能力不强,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士兵骑马作战,身批甲胄、手提兵器,总重相当大,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并且由于马具的原因,汗血宝马不能驾辕,而粗壮的蒙古马则无此劣势,最后几乎所有从中亚、西亚引入的种马都归于消亡。
汗血马的特征
汗血宝马常见的毛色有淡金、枣红、银白及黑色等。汗血宝马头细颈高,四肢修长,皮薄毛细,步伐轻盈,力量大、速度快、耐力强,善解人意,长途行军,是马匹中的绝对“美男子”。
关于 “汗血”的秘密,人们直到近代才对此得出相对科学的解释。
其一为病马说,认为一种名为多乳突副丝虫的寄生虫是导致汗血的罪魁祸首,这种寄生虫在宿主皮下形成血痂,马匹的奔跑过程会加快血痂出现,并迅速导致皮肤破裂出血。血珠与汗珠形状类似,故被称为血汗病。
其二为错觉说,即阿哈尔捷金马的皮肤较薄,奔跑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容易被看到,其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1]
汗血马,土库曼斯坦的骄傲
目前,汗血宝马的最快速度记录为84天跑完4300公里。德、俄、英等国的名马大都有阿哈尔捷金马的血统。历史上大都作为宫廷用马。亚历山大•马其顿、成吉思汗等许多帝王都曾以这种马为坐骑。
全世界汗血马的总数量非常稀少:一共只有3000匹左右,其中有2000多匹在土库曼斯坦。因此被土库曼斯坦奉为国宝,并将汗血马的形象绘制在国徽和货币上。曾多次作为国礼赠给外国领导人。近年土致力于向国际市场介绍阿哈尔捷金马。目前国际市场上,汗血宝马的售价十分昂贵,通常每匹几十万美元,有的身价甚至高达1千万美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