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小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汕頭小公園,位於汕頭市老市區的商業和文化中心,是汕頭老城的核心地域和文化標誌。
狹義的小公園,指位於小公園片區為核心的中山紀念亭。廣義的小公園,涵蓋中山紀念亭周邊的街區,包括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等,統稱小公園歷史文化區。[1]
小公園片區的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文化區。片區內的百貨大樓高7層,由於騎樓的建築老化,20世紀百貨大樓進行了大型修建。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為解放前汕頭第二高樓,裝有汕頭市歷史上第一部電梯,是老汕頭的標誌性建築及小公園的象徵之一。
中文名稱:汕頭小公園
外文名稱:Shantouoldcommunity
地理位置:汕頭老市區
中心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票價格:免費
著名景點:中山紀念亭、百貨大樓、開埠文化館、老郵局
景區類型:人文景觀
所屬國家:中國
適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可
所屬城市:[[廣東省]汕頭市
建議遊玩時間:2小時
目錄
地理
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位於汕頭老市區的中心,周邊的安平路、昇平路、國平路等騎樓和街路呈扇形放射狀分布,加上兩側的舊街坊「四永一昇平」,東部的舊「鹽埕頭」、北面的紅亭、南面的「汕頭港」,形成了具有20世紀30年代建築特色的繁華商業區、居民區。區內有汕頭市歷史最悠久的百貨大樓高7層,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紡織品大樓(永安公司)和100多家商店,雖然她正在老去,但這裡曾有過最純粹的獨特商業文化,有過許許多多汕頭人的夢想和榮耀、掙扎與希冀。
簡介
汕頭市小公園是上世紀30年代初建設的,有假山、噴水池,樹有「萬國來朝」牌。 1934年4月續建一座八角樓,紅柱綠瓦,亭四周築石椅,名為「中山紀念亭」,俗稱小公園。文化大革命中的1969年,亭遭拆毀。 1985年園林部門在原址重建假山、噴水池,植種椰子樹、魚尾葵等喬木和灌木,作為街心綠島。 1997年昇平區鮀島建築公司重建「中山紀念亭」,後2016年末再次重建。小公園雅觀倍增,獨具一格。 小公園是汕頭老市區舊城的勝跡,是汕頭歷史商業區繁華的見證,也是海內外潮汕膠己人和友人思鄉流連懷舊的好去處。
主要景點
中山紀念亭
歷史:建成於1934年12月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1969年在「破四舊」的動盪歲月中灰飛煙滅、被夷為平地。新時期開始,百廢俱興,中山紀念亭應運復建。這座外表普普通通的小亭時時牽動着汕頭的神經,甚至成為聯結海內外的「臍帶」。自小公園中山紀念亭重建以來,這一帶經常會看到這種場面,平靜的街區突然間停下了旅行團的大巴,走下來的大多是來自海外的潮汕人,這時老城的中心又熱鬧了一陣。在回鄉觀光、探親的華僑眼裡,她像故家的門楣一樣難忘,像祖母的笑顏一樣可親,總是那樣令人魂牽夢繞。儘管有些旅客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故鄉的一景一物只是在前輩的講述中得到一些零星碎片,但眼前的一切使他們頓感自己原來也是故鄉人。 意義:一名參與重建小公園亭的施工人員說,小公園亭是汕頭比較早的建築。所以對於汕頭來說也可以算是一個標誌,是汕頭百載商埠的標誌,特別是對僑居在東南亞一帶的老華僑,對汕頭這個小公園亭的印象比較深,所以重建小公園亭在聯結潮籍華僑的鄉情鄉誼有一定的意義。汕頭青旅的導遊告訴記者:很多華僑出去南洋,以前叫做「過番」,時間是比較久,那麼他們的記憶里就記得在這小公園在這「四永一昇平」這一帶,並且很多華僑到這一帶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公園附近的飄香,蚝烙,糕果等小食。並且他們以前住的租屋大多在這一片。每次來這裡,他們的感觸都很深。
老媽宮
老媽宮又稱天后宮,是歷史博物館,位於廣東省汕頭市外馬路頭,與毗連的關帝廟是汕頭開埠前最早的建築。其始建於清朝嘉慶年間,1992年重修開放。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
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是該市一張文化名片,濃縮展示了1860年1月1日汕頭開埠以來的發展,在陳列布置上反映了汕頭開埠的歷史脈絡、開埠的意義,以及開埠帶來的繁榮氣象。
汕頭郵政總局大樓
汕頭郵政總局大樓坐東北向西南,二層建築,石、鋼筋、洋灰的三合一結構,是廣東保存最完整的兩座採用歐陸式建築風格的郵政建築實體之一,也是汕頭開埠以來的第一所自建郵局,見證了汕頭、廣東乃至中國郵政通信發展歷史。其占地面積1449平方米,建築面積1042.8平方米,整幢建築保留完好,是遊客多至之地。2005年被汕頭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汕頭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公園片區歷史
城市和人一樣,也有記憶,因為它有完整的生命歷史。」而小公園歷史文化街區,正是上世紀30年代老汕頭經濟繁榮的象徵,是「百載商埠」歷史見證。 獨具一格且全國城市中少有的環形放射狀的路網結構、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群、布局合理的「四永一昇平」等,更有很多汕頭人「生於斯、長於斯」的共同記憶。潮汕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商業文化、建築文化,在這裡融合匯聚、相得益彰,如同一道多姿多彩的風景線,放射出奪目的光芒。
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騎樓街道
條條道路通碼頭,既是終點,又是奔向海洋的起點。小公園放射狀的路網格局,正象徵着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海洋文化特點。很多人不知道,這裡正是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也是中國大陸面積最大的一片騎樓群,規模遠超廣州的「上下九」等地。騎樓建築科學規劃,它以小公園為中心向四周伸出蛛網狀騎樓街道形成放射格局,縱向為主街,橫向為次街,縱橫交叉形成網格。沈陸澄所著《汕頭市小公園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特徵》一文中指出,「這種以放射形設計而稱道的嚴謹布局在國內外城市中並不多見,是結合汕頭自然地形向西南沿海不斷推進而逐步演變改造而成的結果。」
趣事
發展
以小公園中山紀念亭為中心的街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形成,由當年拆建開闢的安平路、國平路等幾條大馬路構成。據專家介紹,這種市中心作放射狀的城市規劃格局,在中外大城市中,僅有巴黎等極少數城市可見到。這裡交通便利,人流匯聚,隨着汕頭開埠的步伐,自然成為寸土寸金的商家寶地。
而今小公園的黃金時代雖已逝去,但舉目依然商戶林立。誰曾想到,當年區區一座公園亭建亭之前,地方當局曾募款攤派,揚言要在此構築清幽園林和樹立北伐紀念柱,錢財到手後,只用一塊石頭應付了事。 據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顧問王琳乾介紹,小公園當年並沒有中山紀念亭,有一個水池與公園的噴水池一樣,豎有一塊大石,石旁種有幾棵樹,這塊石刻四個大字,叫「萬寶朝宗」,就是做生意的地方。及後,大小商戶在此倡建偉人紀念亭,理由堂而皇之,其實,內里出自商業競爭的動機。這裡面還隱藏着一段有關商業競爭的精彩故事。
故事
原來,自從南生公司新樓開業後,此處商機日漸興旺,遂傳來香港大新公司派員來測地規劃、擬在小公園興樓營業的消息,這就驚動了鄰近大小商戶。當時的南生公司的老闆李柏恆預感到這樣不好,因為大新公司是財勢力足的,在香港、廣州、上海都有分號,所以必須阻止它選擇這個地方來開展競爭。李柏恆想出一個用「死人」壓活人的辦法,這個主意,其實是當時綏靖公署秘書楊幼敏為他設計的。建亭「報告」一呈上,當然裡應外合、立刻批准。於是,南生公司帶頭,中小商戶也紛紛解囊,建亭之舉便緊鑼密鼓展開了。
當大新公司叫人來看,看到小公園興建中山紀念亭,也就打消了來汕頭設商業點這個念頭。大新公司一「退兵」,小公園周圍商號鬆了一口氣,建亭一事便半途而廢。建亭工程擱置,輿論譁然,始作俑者欲罷不能,李老闆等只好想方設法,用認捐廣告石椅、攤送募款戲票等手法繼續籌資興建。小公園亭後來終於1933年開始建設,直到1935年才建成。
一位自出嫁後就一直住在順昌街的老人,仍記得當年看戲的情景。她回憶說:「(公園亭)建後(馬路)還崎嶇不平……」———老市區每條大街小巷,條條通向小公園,當年亭子建成後的景象,老一輩的汕頭人最清楚。
感悟
商業活動造就了汕頭小公園。同樣,由於商業網點的變遷,如今的小公園已消褪了昔時的氣派榮華。但每個知道汕頭這座百年滄桑歷史的人們,對這一處令人再熟悉不過的老地方,留存着美好的記憶。因為她和生息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一同經歷了風雨歲月、離合悲歡,汕頭人無法忘記她。尤其是年事較長的汕頭人,面對這小小亭台,都常常禁不住感慨低徊。
交通
可乘坐2路; 5路; 7路; 14路; 35路; 36路到達小公園
視頻
打卡汕頭小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