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是中国语言学家吕叔湘编著的语言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79年。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分引论、单位、分类、结构四大部分,共九十九个问题,涉及关于汉语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它以语法分析问题为纲,对学术界的疑难问题,如汉语的词类问题、主语宾语问题、单句复句问题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对一些基本理论特别是有关语法体系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经过研究所形成的见解。附注部分介绍了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在语法分析上的长短得失,主张兼采各学派之长。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作者从事汉语语法研究的经验总结,在研究方向、语法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导作用,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语法著作。[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作者 吕叔湘

类别 语言学

首版时间 1979年

字数 66000

内容简介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书共4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绍语法研究的原则和方法。作者主要采用传统语法框架,同时较多吸收一些结构主义语法的方法,适当采用某些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第二章简述各种语法单位,语素、词短语、小句、句子等的特点;第三章按结构和功能分别对各种语法单位进行分类,其目的是为了讲清语句结构;第四章主要讲述句法结构,包括分析结构层次、结构关系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作品目录

一 引言

1 本书宗旨

2 实质性问题和名称问题

3 术语

4-6 形态

7 意义

二 单位

8 单位:旧的和新的

9 语素和词

10 语素:大小问题

11-12 异同问题

13 语素和汉字

14 语素和词类

15 词

16 有时是词

17 有的义项是词

18 语素分四种

19 -29 词和短语

20 能不能单用

21 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

22 几个语素的组合

23 有没有专门意义

24 形名组合不完全自由

25-26 '短语词'

27 能不能拆开

28 简称

29 省缩

30-32 主谓短语,小句,句子

33 小结

三 分类

34 分类目的

35 结构分类和功能分类

36-37 划分词类

38-39 大类小类

40-53 词类

40 名词

41 方位词

42 量词

43-47 动词

43 动词和形容词

44 非谓形容词

45 动词和介词

46 及物和不及物

47 趋向动词,助动词,是,有

48 副词

49 代词

50 介词

51 连词

52 助词

53 词类转变

54 词根

55-56 前缀,后缀,中缀

57-61 短语分类

58 的字短语

59 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

60 主谓短语

61 四字语

62-63 句子分类

四 结构

64-67 结构层次

68-70 结构关系

71-79 句子成分析法

72-74 句子成分和结构层次

75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76 句子成分和词类分别

77 省略

78 倒装

79 图解和代号

80-96 句子成分

81-85 主语,宾语

86 补语

87 状语

88 介系补语

89 述语

90 是字句

91 主谓短语作谓语

92 连动式

93-95 兼语式

96 动词之后

97-99 句子的复杂化和多样化

97 单句复句

98 句子的复杂化

99 句子格式的变化

附注

创作背景

20世纪60年代,汉语语法学发展已经出现了复杂的情况,首先,从学校语法方面说,由统一渐趋分歧,人们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等系统》的基础上不断修改增删;其次,从研究方法上说,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的理论和方法不断运用于汉语语法研究中,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成果,汉语语法学有好的发展趋势。然而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到来,这种形势逐渐终止。在特殊的环境中,吕叔湘没放弃语法研究,他坚持对语法研究领域中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在不断总结中写成了《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正如吕叔湘在该书的"前言"中说到的"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这是该书的主要用意。"

作品思想

该书分引言、单位、分类、结构四部分。作者首先指出,汉语的语法分析之所以分歧很大,根本原因是汉语缺少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一般地讲,语法分析的依据主要是形态和功能,意义只能起更小的作用。作者认为,语素的提法优于词素。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往往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如果从语音、语义、字形三者的异同搭配看,情况就很复杂,可以有8种可能。汉语的词在两头都有划界问题,即词和语素、词和短语,这些划分均非易事。作者还认为小句的提法优于分句,句子和短语不单是上下级问题,还有动态与静态,使用与备用的区别。

关于词的分类,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划分词类就不得不主要依靠功能,这就存在单一标准和多重标准问题。汉语中理想的单一标准往往找不着,多重标准的结果又总是参差不齐,这就给词类的划分带来很大困难。作者批评了过去把词类跟句子成分的关系固定下来的简单化做法,主张按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其大致有4种情况:(1)在一定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能这样用,因而这种用法可以列入这类词的功能之内;(2)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尔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3)语义有明显的变化,同类的词不能随意仿效,是词类转变;(4)语义没有明显的变化,但是语法特点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就该认为词类已经转变,情况相当复杂,需要进一步研究。短语可按结构分类,也可按功能分类。句子一般只按结构分类,不按功能分类,作者认为句子其实也能按功能分类,即看该句子在一组句子里的地位分为始发句、后读句等。

作者在结构部分指出,词和短语的结构只要弄清楚其层次和关系就行了,而句子结构却问题较多。作者评判了三种主要析句方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转换生成派的分析法。认为层次分析法较好,因为层次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属性,但不能抛弃句子成分。关于句子成分,作者认为六大成分中其实只有主语和谓语是直接成分,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不是句子的成分,而是句子成分的成分。因此分析句子应该守住层次的原则:先把一个句子分成主语和谓语。这主语或谓语如果只有一个词,不需要再分析;如果不止一个词,就说这是一个什么词组(或者什么结构),再进一步分下去,这是层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结合,按层次分析,但是不抛弃句子成分。此外,作者还指出了传统分析法的两个缺点:一个是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没有加上去以前,两个中心词(主语和谓语)往往是讲不通的;一个是以词为句法单位,因此不得不把宾、补、定、状都作为句子成分,但实际上一个句子成分常常是,甚至可以说更多的是短语。

关于句子成分,书中主要讨论了主语宾语的纠纷以及补语的问题。作者认为主语宾语问题的症结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认清两个事实:第一,从语义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决不限于施事和受事;第二,主语和宾语不是互相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是就句子的格局说的,宾语是对动词而言,是就事物和动作的关系说的。由于主语和宾语不相对立、不相排斥,因而一个名词可以在入句之前做动词的宾语,入句之后成为句子的主语,可是它和动词之间原有的语义关系并不因此而消失。不但是宾语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主语也可以分别为施事、受事、当事、工具等等。也就是说,一定程度上宾语和主语可以互相转化。

作者在书中还讨论了主语和宾语的纠纷以及补语的问题。认为主宾纠纷的症结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为了避免把宾语看成与主语对立的成分,作者建议把宾语改称"补语",原来所称补语的成分,有的看成是复合动词的一部分(走出来),有的划归状语(好得很),有的仍归补语(学三年)。作者还指出,单句和复句的划分是汉语语法中的难点之一。它涉及三个因素:(1)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2)中间有没有关联语;(3)中间有没有停顿。这三个因素正负交错,能有8种情况,且主语有时不易确定,使问题更加复杂。作者认为,以往对单句复句的讨论眼界还不够宽阔,应该研究一下句子结构的复杂化和句子格式的多样化问题。指出这项工作"可以说是在静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动态的研究,是不仅满足于找出一些静止的格式,而是要进一步观察这些格式结合和变化的规律。怎样用有限的格式去说明繁简多方、变化无穷的语句,这应该是语法分析的最终目的,也应该是对于学习的人更为有用的工作。"另外,该书还揭示了一些汉语语法的比较深刻的特点。如汉语由于缺少发达的形态,许多语法现象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态,难于一刀切。指出语言单位有静态、动态之分,词有词汇的词和语法的词之分,认为汉语词汇的虚、实两大分类既无明确的结论,也无太大实用意义。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