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是中國語言學家呂叔湘編著的語言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979年。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一書分引論、單位、分類、結構四大部分,共九十九個問題,涉及關於漢語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它以語法分析問題為綱,對學術界的疑難問題,如漢語的詞類問題、主語賓語問題、單句複句問題等,作了全面的分析;對一些基本理論特別是有關語法體系方面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經過研究所形成的見解。附註部分介紹了傳統語法、結構主義語法和轉換生成語法在語法分析上的長短得失,主張兼采各學派之長。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是作者從事漢語語法研究的經驗總結,在研究方向、語法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指導作用,是一部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語法著作。[1]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作者 呂叔湘

類別 語言學

首版時間 1979年

字數 66000

內容簡介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一書共4章。第一章是引言,介紹語法研究的原則和方法。作者主要採用傳統語法框架,同時較多吸收一些結構主義語法的方法,適當採用某些轉換生成語法的理論;第二章簡述各種語法單位,語素、詞短語、小句、句子等的特點;第三章按結構和功能分別對各種語法單位進行分類,其目的是為了講清語句結構;第四章主要講述句法結構,包括分析結構層次、結構關係及二者之間的關係。

作品目錄

一 引言

1 本書宗旨

2 實質性問題和名稱問題

3 術語

4-6 形態

7 意義

二 單位

8 單位:舊的和新的

9 語素和詞

10 語素:大小問題

11-12 異同問題

13 語素和漢字

14 語素和詞類

15 詞

16 有時是詞

17 有的義項是詞

18 語素分四種

19 -29 詞和短語

20 能不能單用

21 語法的詞和詞彙的詞

22 幾個語素的組合

23 有沒有專門意義

24 形名組合不完全自由

25-26 '短語詞'

27 能不能拆開

28 簡稱

29 省縮

30-32 主謂短語,小句,句子

33 小結

三 分類

34 分類目的

35 結構分類和功能分類

36-37 劃分詞類

38-39 大類小類

40-53 詞類

40 名詞

41 方位詞

42 量詞

43-47 動詞

43 動詞和形容詞

44 非謂形容詞

45 動詞和介詞

46 及物和不及物

47 趨向動詞,助動詞,是,有

48 副詞

49 代詞

50 介詞

51 連詞

52 助詞

53 詞類轉變

54 詞根

55-56 前綴,後綴,中綴

57-61 短語分類

58 的字短語

59 名詞性短語,動詞性短語

60 主謂短語

61 四字語

62-63 句子分類

四 結構

64-67 結構層次

68-70 結構關係

71-79 句子成分析法

72-74 句子成分和結構層次

75 句子成分和結構關係

76 句子成分和詞類分別

77 省略

78 倒裝

79 圖解和代號

80-96 句子成分

81-85 主語,賓語

86 補語

87 狀語

88 介系補語

89 述語

90 是字句

91 主謂短語作謂語

92 連動式

93-95 兼語式

96 動詞之後

97-99 句子的複雜化和多樣化

97 單句複句

98 句子的複雜化

99 句子格式的變化

附註

創作背景

20世紀60年代,漢語語法學發展已經出現了複雜的情況,首先,從學校語法方面說,由統一漸趨分歧,人們在《暫擬漢語教學語法等系統》的基礎上不斷修改增刪;其次,從研究方法上說,結構語法和轉換語法的理論和方法不斷運用於漢語語法研究中,不斷出現新的研究成果,漢語語法學有好的發展趨勢。然而伴隨着"文化大革命"的到來,這種形勢逐漸終止。在特殊的環境中,呂叔湘沒放棄語法研究,他堅持對語法研究領域中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在不斷總結中寫成了《漢語語法分析問題》,正如呂叔湘在該書的"前言"中說到的"說明漢語語法體系中存在的問題,何以成為問題,說明問題的來龍去脈,藉以活潑思想,減少執着,這是該書的主要用意。"

作品思想

該書分引言、單位、分類、結構四部分。作者首先指出,漢語的語法分析之所以分歧很大,根本原因是漢語缺少嚴格意義的形態變化。一般地講,語法分析的依據主要是形態和功能,意義只能起更小的作用。作者認為,語素的提法優於詞素。漢語的語素和漢字往往是一一對應的關係,但如果從語音、語義、字形三者的異同搭配看,情況就很複雜,可以有8種可能。漢語的詞在兩頭都有劃界問題,即詞和語素、詞和短語,這些劃分均非易事。作者還認為小句的提法優於分句,句子和短語不單是上下級問題,還有動態與靜態,使用與備用的區別。

關於詞的分類,由於漢語沒有嚴格意義的形態,劃分詞類就不得不主要依靠功能,這就存在單一標準和多重標準問題。漢語中理想的單一標準往往找不着,多重標準的結果又總是參差不齊,這就給詞類的劃分帶來很大困難。作者批評了過去把詞類跟句子成分的關係固定下來的簡單化做法,主張按不同的情況分別對待。其大致有4種情況:(1)在一定的條件下,同類的詞都能這樣用,因而這種用法可以列入這類詞的功能之內;(2)語義的變化比較特殊,只是偶爾這樣用,沒有經常化,這算是臨時活用,不同於永久性的詞類轉變;(3)語義有明顯的變化,同類的詞不能隨意仿效,是詞類轉變;(4)語義沒有明顯的變化,但是語法特點有不同程度的改變,改變到什麼程度就該認為詞類已經轉變,情況相當複雜,需要進一步研究。短語可按結構分類,也可按功能分類。句子一般只按結構分類,不按功能分類,作者認為句子其實也能按功能分類,即看該句子在一組句子裡的地位分為始發句、後讀句等。

作者在結構部分指出,詞和短語的結構只要弄清楚其層次和關係就行了,而句子結構卻問題較多。作者評判了三種主要析句方法,即句子成分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轉換生成派的分析法。認為層次分析法較好,因為層次是語言結構的基本屬性,但不能拋棄句子成分。關於句子成分,作者認為六大成分中其實只有主語和謂語是直接成分,賓語、定語、狀語、補語不是句子的成分,而是句子成分的成分。因此分析句子應該守住層次的原則:先把一個句子分成主語和謂語。這主語或謂語如果只有一個詞,不需要再分析;如果不止一個詞,就說這是一個什麼詞組(或者什麼結構),再進一步分下去,這是層次分析法和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結合,按層次分析,但是不拋棄句子成分。此外,作者還指出了傳統分析法的兩個缺點:一個是附加成分和連帶成分沒有加上去以前,兩個中心詞(主語和謂語)往往是講不通的;一個是以詞為句法單位,因此不得不把賓、補、定、狀都作為句子成分,但實際上一個句子成分常常是,甚至可以說更多的是短語。

關於句子成分,書中主要討論了主語賓語的糾紛以及補語的問題。作者認為主語賓語問題的癥結在於位置先後和施受關係的矛盾,而要解決這個矛盾關鍵在於認清兩個事實:第一,從語義方面看,名詞和動詞之間,也就是事物和動作之間,可以有多種多樣的關係,決不限於施事和受事;第二,主語和賓語不是互相對待的兩種成分,主語是對謂語而言,是就句子的格局說的,賓語是對動詞而言,是就事物和動作的關係說的。由於主語和賓語不相對立、不相排斥,因而一個名詞可以在入句之前做動詞的賓語,入句之後成為句子的主語,可是它和動詞之間原有的語義關係並不因此而消失。不但是賓語可以分別為施事、受事、當事、工具等等,主語也可以分別為施事、受事、當事、工具等等。也就是說,一定程度上賓語和主語可以互相轉化。

作者在書中還討論了主語和賓語的糾紛以及補語的問題。認為主賓糾紛的癥結在於位置先後和施受關係的矛盾。為了避免把賓語看成與主語對立的成分,作者建議把賓語改稱"補語",原來所稱補語的成分,有的看成是複合動詞的一部分(走出來),有的劃歸狀語(好得很),有的仍歸補語(學三年)。作者還指出,單句和複句的劃分是漢語語法中的難點之一。它涉及三個因素:(1)只有一個主謂結構,還是有幾個主謂結構;(2)中間有沒有關聯語;(3)中間有沒有停頓。這三個因素正負交錯,能有8種情況,且主語有時不易確定,使問題更加複雜。作者認為,以往對單句複句的討論眼界還不夠寬闊,應該研究一下句子結構的複雜化和句子格式的多樣化問題。指出這項工作"可以說是在靜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動態的研究,是不僅滿足於找出一些靜止的格式,而是要進一步觀察這些格式結合和變化的規律。怎樣用有限的格式去說明繁簡多方、變化無窮的語句,這應該是語法分析的最終目的,也應該是對於學習的人更為有用的工作。"另外,該書還揭示了一些漢語語法的比較深刻的特點。如漢語由於缺少發達的形態,許多語法現象是漸變而不是頓變,在語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種中間狀態,難於一刀切。指出語言單位有靜態、動態之分,詞有詞彙的詞和語法的詞之分,認為漢語詞彙的虛、實兩大分類既無明確的結論,也無太大實用意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