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汉城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城街道,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地处未央区西北部。东与草滩街道徐家湾街道张家堡街道连接,南与末央宫街道相邻,西与六村堡街道接壤,北与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毗连,总面积29.8平方千米汉城街道境内历史古迹有汉长安城遗址、明光宫和长乐宫遗址、敦煌寺等。截至2020年6月,汉城街道下辖16个社区、14个行政村。2011年,汉城街道总人口6.23万人,农业总产值达到4142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亿元,财政总收入4149万元,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亿元。

中文名: 汉城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地理位置: 未央区西北部

面 积: 29.8 km²

下辖地区: 16个社区、14个行政村

政府驻地: 东杨善村

电话区号: 029

邮政区码: 710021

车牌代码: 陕A

人 口: 6.23万人(2011年)

历史沿革

地名由来

因地处西汉长安城遗址内而得名。

建置沿革

汉城街道历史悠久,历为京畿之地。

西汉高帝五年(前202年),长安县辖今汉城街道一带。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属万年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属长安县。

清设杨善廒,驻地东杨善寨,辖8坊58村,即今汉城街道所在地。

民国十年(1921年),杨善廒改为杨善乡。

1949年5月,设杨善区第三乡,属长安县。

1951年12月,改第十乡。

1956年3月,改杨善乡,辖48村。

1957年4月,改汉城乡。

1958年8月,成立公社。

1966年5月,改名五星公社。

1976年6月,复名汉城公社。

1984年7月,改设乡。

2002年1月,改设为汉城街道。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96年,辖贾村、郭家等41个行政村和汉城社区。

2002年,辖汉城街社区,东杨善、郭家等42个行政村。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辖海红、朱宏堡、长乐西苑、蔡家、三九、贾村、青东、北李、刘家、郭家、青西、南党、杨家13个社区,北玉丰、南玉丰、樊寨、雷寨、罗寨、西查、东查、中查、高北、高中、高南、惠东、惠西、西扬善、东扬善、店子、庞马、三官庙、吴高墙、张道口、楼阁台、席王、全家、麻什字、东长吊、西长吊、北党27个行政村;下设18个居民小组、61个村民小组。

区划现状

截至2020年6月,汉城街道下辖16个社区、14个行政村 。办事处驻东杨善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汉城街道地处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西北部。东与草滩街道、徐家湾街道、张家堡街道连接,南与未央宫街道相邻,西与六村堡街道接壤,北与西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毗连。距区人民政府5千米。辖区东西最大距离7.3千米,南北最大距离5.5千米,总面积29.8平方千米。其中陆地27.2平方千米,占91.2%;水域2.6平方千米,占8.8%。

地形地貌

汉城街道地处渭河冲积平原二阶地,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位于樊寨,海拔396米;最低点位于西兴隆。

自然灾害

汉城街道境内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洪涝、暴雨、病虫害及冰雹等,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灾害发生在1991年7月28日晚,境内突降暴雨,导致漕运明渠、沣三干渠流量猛增,水位超过警戒线,渠水位超过堤岸40厘米,洪水涌向沿岸12个村庄。重灾面积3000余亩,倒塌房屋68间,14户村民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70余万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辖区总人口6.2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4326人,城镇化率55.1%。另有流动人口28022人。总人口中,男性31991人,占51.3%;女性30357人,占48.7%;14岁以下10225人,占16.40%;15—64岁46431人,占74.47%;65岁以上5692人,占9.13%。总人口以汉族为主,达61787人,占99.10%。2011年,汉城街道人口出生率8.7‰,人口死亡率2.4‰,人口自然增长率6.3‰。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75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汉城街道财政总收入4149万元,比上年增长37.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3232.7万元,企业所得税163.3万元,个人所得税122.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4%、128.7%、6.7%。人均财政收入1212.2元,比上年增长31.6%。

第一产业

2011年,汉城街道耕地面积10984亩,林地面积1401.5亩。农业总产值达到4142万元,比上年增长1.9%。农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0.1%。农民人均纯收入9893元。2011年,汉城街道粮食生产3600吨,人均57.74千克。其中小麦3320吨,玉米280吨。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桃、苹果等。2011年,汉城街道生猪饲养量7684头,年末存栏6608头;羊饲养量460只,年末存栏369只;牛饲养量1238头,年末存栏1150头;家禽饲养量10100羽,畜牧业总产值36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9%。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累计造林1401.5亩,其中绿化防护林1401.5亩。

第二产业

2011年,汉城街道工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境内拥有工业企业243家,职工3200人;实现工业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9.0%。

第三产业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商业网点176个,职工1260人。2011年,汉城街道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8%;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2亿元。2011年,汉城街道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8亿元,比上年增长9.5%;各项贷款余额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5%。

交通运输

汉城街道境内西安地铁2号线、西安地铁4号线、西安机场城际铁路通勤。G5贯通东西,朱宏路贯通南北,主干道有凤城七路、凤城九路、凤城十路、凤城十二路、X307等。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幼儿园16所,在园幼儿473人,专任教师51人;小学10所,在校生1563人,专任教师15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090人,专任教师9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1090人,专任教师99人;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生18000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2个,各类文化专业户18户,各类图书室20个,藏书2.1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人员达7人。

卫生事业

截至2011年末,汉城街道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3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个,村卫生室22个。专业卫生人员87人,其中主治医师8人,执业医师9人,注册护士8人,乡医24人。2011年,汉城街道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1.2/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6%,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7518人,参合率100%;孕产妇死亡率4/10万,5岁以下儿章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3.2‰、2.5‰、2.3‰。

社会保障

2011年,汉城街道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73户,人数360人,支出96.5万元,比上年增长117.3%,月人均223.3元,比上年增长111.9%。城市医疗救助2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481人次,共支出1.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61户,人数481人,支出43万元,比上年增长69.2%,月人均74.6元,比上年增长46.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0万元。敬老院3家,床位383张。社区服务设施1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6609人。新增就业人员908人,有28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9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历史文化

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建制完整的统一帝国的都城,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长安城、未央宫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城市和宫殿建筑的代表,是人类创造精神的杰作。自张骞通西域后,汉长安城又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和著名的国际都会,与西方的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荣的历史名城。它见证了自西汉建立至隋统一全国期间,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史。汉长安城选址科学,布局完整、功能齐备,其营建过程反映了中国古代建设规划思想和理论的实践与创新,具有极高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汉长安城与西汉时期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以及汉民族、汉文化的形成历史直接关联。它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经济水平等,对了解、认识中国古代文明有着重要意义。1961年3月4日,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景名胜

汉城湖公园

汉城湖公园位于未央区凤城四路与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为团结水库(古漕运明渠),水面最宽处为80米,最窄处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亩,是集防洪保安、园林景观、水域生态、文物保护和都市农业灌溉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公园。2011年5月1日开始景区开放范围为北到封禅天下片区,沿霸城溢彩、汉桥水镇、角楼叠翠等片区,南到崇威桥,以及入水口的安门盛世广场。在3千米长的湖面两岸游览封禅天下广场、大汉疆土地雕、汉武大帝铜像、汉城湖展厅、音乐喷泉、水车水磨、景观桥梁、天汉雄风浮雕、神明台、安门主入口广场、入水口等42处水文化、汉文化主题景观。2010年12月1日,汉城湖景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013年,通过水利部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技术评审。2013年4月,汉城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

视频

汉城街道办落实多项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健康有序复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