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汉书·王莽传

汉书·王莽传,是一本编撰历史人物的书籍,《王莽传》作为《汉书》的"第一巨篇"、"第一变体",在历史编撰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

汉书·王莽传

体例上"名为列传,例依本纪",纪年上"纪莽事用莽年",篇目安排上"传终全书,别为一代",且"广收文诰,为文增色"。这些别识心裁的编撰特色,使史家能更全面、真实、深入、客观地反映历史进程,也使《王莽传》成了体现《汉书》历史编撰成就的典范之作。[1]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汉书·王莽传 [2]

内容 历史人物

来源 《汉书》

朝代 汉

成就 《汉书》"第一巨篇"

王莽

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新朝的建立者。公元8年-23年在位。身高约合现今1.62米。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 )。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侍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四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薨。

汉哀帝继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的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无子而薨。王政君掌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

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开始,不断有人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

他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削夺刘氏贵族的权利,引发豪强的不满。由于他看不起边疆藩属,削王为侯,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族的战争。赋役繁重,刑政苛暴。11年,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反抗,形成赤眉、绿林大起义。

地皇四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混乱中他为商人杜吴所杀,新朝灭亡。他是被割去舌头的皇帝。 王莽是一个乱世篡位者。西汉自宣帝以后,连续元、成、哀、平四个皇帝都是极端荒淫无道,腐朽无能的。把文景之治、昭宣之治苦心经营的昌盛局面,逐步糟蹋的一片衰败,民不聊生。达官贵族穷奢极欲,下层民众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了。

而当权的皇帝一个个不是九岁,就是两岁,皇权完全操纵在外戚和后宫手里。此时要靠刘氏皇权扭转败局,只能是望梅止渴。而此时的王莽是手握大权的大司马,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庞大的权力网。再加上王莽一向有孝悌之名,在朝野上下有较好的人缘。当时的人们甚至把王莽当成圣人、周公来歌颂。

所以当大臣们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倒不是慑于王莽的权威,而是寄希望于王莽出来撑起天下,扭转惨局,造福于民。此议提出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反对,刘氏后宫和小皇帝也不好说什么。王莽就比较顺利的当上了新朝皇帝。他提出了很多项不切实际的改政, 比如:土地国有:私人不准买卖,恢复一千二百年以前已废除了的古代井田制。

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了的土地,一律没收,或由地主直接分给他的邻居或家属。耕地重新分配:没有土地的农夫(佃农),由政府分给土地。

以一对夫妇一百亩为原则,不满一百亩的,由政府补足。冻结奴隶制:虽没有马上废止,但禁止所有奴隶婢女继续买卖,以限制奴隶的范围和数目不再扩大,使它最后自然消灭。强迫劳动: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罚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由政府强迫他劳役,在劳役期间,由政府供给衣食。

实行专卖制度:酒专卖,盐专卖,铁器专卖,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货币(从前任何富豪,都可制造银钱,新政府收回这种授权)。山上水中的天然资源,都为国家所有,由政府开采。实行计划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以消除贫富不均。食粮布帛之类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收买。求过于供时,政府即行卖出,以阻止物价上涨。

性格分析

他从小就谦逊有礼,勤奋好学,孝顺母亲和寡嫂,也精心照顾亡兄的孩子。他佰父王凤年老生病在家,王莽侍奉左右,几个月没有解衣宽带好好休息。凡给伯父喂药,王莽必先亲口尝一尝,以免太烫。在乡临中有极高的威望。即使长大当官后,他也严格要求自己,经常把 家财拿出来分给下属和穷人。

任大司马摄政后,他广泛听取意见,招有贤德的人做官。他儿子杀了人,他命儿子抵命。生活上艰苦朴素。有一次,他母亲病了,大臣们让自己的家眷去他府上探视,王莽的夫人到门外迎接,结果众人以为那是个仆人。因为她穿的是粗布衣衫。然而王莽的这些优点,到后来全都成了伪装、做秀。

这是很不客观的。近代也有人认为:说王莽沽名取直很难成立,他未在位时因自己儿子杀了奴婢,要儿子抵命;而且王莽并没有表面吃素菜,背后喝参汤;也没有公开将钱财散发,暗底下又去搜刮回来;即使东汉史学也没有对王莽的清廉怀有异议。

历史原因=

王莽之所以被歪曲和否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受"成者王,败者寇"传统定论影响。如果新朝成功的维持上百年,我看史官们就不会这么诋毁王莽了。就该歌功颂德,对王莽神话连篇了。王莽就不是篡位,而是"天降大任于斯人",是"奉天承运"的"真命天子"了。

想想看,当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篡位吗?朱元璋一个叫花子,刘邦一个小乡镇官,起兵造反,推翻"真命天子"的统治,不是犯上吗?不是逆贼吗?不算!因为他们成功了。成功者一切都是正确的,凡是他们的对立面则是贼寇。这就是历史。王莽之冤,根子就在这里。

白居易有诗曰: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