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水稻土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方块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气承当。四平八稳,神州永昌。她讲究字体的间架结构,平衡布局。也讲求字形的沉稳厚重,大气端庄。横要平竖则直,切不可头重脚轻根底轻飘[2]

目录

名词解释

水稻土是指在长期淹水种稻条件下,受到人为活动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而产生水耕熟化和氧化与还原交替,以及物质的淋溶、淀积,形成特有剖面特征的土壤。这种土壤由于长期处于水淹的缺氧状态,土壤中的氧化铁被还原成易溶于水的氧化亚铁,并随水在土壤中移动,当土壤排水后或受稻根的影响(水稻有通气组织为根部提供氧气),氧化亚铁又被氧化成氧化铁沉淀,形成锈斑、锈线,土壤下层较为粘重。

分布与形成条件

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耕作土壤之一。由于水稻的生物学特性对气候和土壤有较广的适应性,因而水稻土可以在不同的生物气候带和不同类型的母土上发育形成。主要分布于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其中以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I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最为集中。

特征

(1)油性:它是土壤腐殖质和粘粒含量适中的表现,有机质含量约29.2 g kg-1 (土0.46),粘粒含量.一般为16%左右,油性也是指具有良好结构等的一个综合肥力较高的土壤性状。

(2)烘性与冷性。它是指含有机质较多,且C/N比高的土壤的温度变化的综合反映。

(3)起浆性与僵性:一般质地粘重,主要由于粘土矿物不同而在水分物理性状方面的反映,前者以2:1型为主,后者以1:1型为主。

(4)淀浆性与沉沙性:一般质地较沙(SiO2 含量在70%以上),主要由于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的差异而形成不同的水分物理性状。前者的粗粉沙与粘粒之比约为2∶1;后者多为5:1

(5)刚性与绵性:它是粘粒与粉沙的不同含量在土壤水分处于风干状态下的一种土壤结持性,前者粘粒含量>40%,后者粉沙含量>40%。

形成过程

水稻土的形成过程包括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等。

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

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土壤中易变价显色的铁氧化物和锰氧化物被还原,并产生一定数量的铁、锰有机络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耕作层土壤的基色。当耕作层排水落干,活性低价铁化合物和锰化合物,一部分随耕作层的静水压力向下淋移;一部分随地表水流失;还有一部分储积或滞留在耕层土壤孔隙或土块裂面而被氧化淀积,形成棕红色的锈纹或与有机物络合形成“鳝血”斑。

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

与母土(不包括有机土)相比,水稻土有利于有机质累积,故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母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其HA/FA之比、芳构化程度和分子质量均较低。

盐基淋溶和复盐基作用

种稻后土壤交换性盐基将重新分配,一般盐基饱和的母土盐基将淋溶,而盐基不饱和的母土中发生复盐基作用,特别是酸性土壤施用石灰以后。不同母土上形成水稻土后,土壤酸碱向着中性演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