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建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建军,号石竹斋,1962年10月出生,汉族,河南省陕州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会员,荣获2003年度“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美协副会长,河南省嵩山书画院副院长,现居郑州市。部分作品被海内外友人收藏,在《求是》、《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美术作品100余幅,并有作品入编多部《中国书画艺术》、《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
获奖经历
多幅作品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美术展览及大赛,并多次获奖;
作品《溪水欢歌入海流》荣获全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u2018中国·嵩山杯u2019摄影美术艺术大赛”美术作品一等奖;
《水资源保护》荣获水利部全国第六届水法宣传画美展三等奖;
《豫西秋韵》入选河南省第二届美术新人新作奖;
《厚塬》荣获全国“建国50周年丝绸之路书画展”二等奖;
《黄土地》荣获河南省首届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
《碧水清音》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新农村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溪水人家》荣获中国电建集团书画展二等奖。
出版著作
《竹影墨韵》,北京墨溪画苑出品,2016年;
《水建军画集》,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
艺术评论
《黄土高原的呼唤》---读水建军的山水画
文/林英印
十余年前,我初识建军的时候,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聪明、精干,随着对他不断的了解,又知其勤奋、好学。他的工作很忙,却能抽出时间来“玩墨”作画,确切讲他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并且创作出了大批以黄土高原为题材的作品来,佩服。黄土高原为什么如此牵动他的心魂?为什么让他如此为之倾情?以艺术家的独到眼光,建军感悟到:个体的生命是美好的,但个体的生命也是娇弱的。只有把个体的生命放在民族这个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才能揭示生命的来源和本质,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黄土高原,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博大、沉雄、苍茫、厚重的黄土精神和深厚的黄土文化,蕴育了一个勤劳、智慧、诚实、纯朴、执着、勇敢的民族,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在建军笔下,黄土高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于是,在他心灵深处,衍生出一种超越故乡情节,探求民族之魂的渴望。他画的黄土高原浸染着对山乡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在他的作品中,把黄土抒于了生命,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感触和故事,那一座又一座的山,有的是苍浑、凝重,有的是奔放、律动,有的是安宁、凄凉。我认为艺术家风格的形成绝对离不开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事实上,建军笔下的黄土高原,沟沟、壑壑,就是他身边黄土地的一片最鲜活的印迹。在他的几十幅作品里,流露出了画家的心绪与感受,他充满了情感的画笔在涂抹着山乡人民纯真与悲辛的生活。同时充满了对山乡人民的温情与爱,关注与忧患。他的作品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赞颂山乡人民一种与大自然拼搏生存的精神,在呼吁人们去耕耘,去开拓。他用极富个性的语言,毫不厌倦地叙述着一个永恒的人生主题,一段蕴含哲思的黄土情缘。
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画家不会把目光停留在客观景物上,更不会在大自然中猎奇,对于水建军,即是一座土丘一片草地也可能引发起激情和深思,他对艺术境界的探求也是人生的探求。艺术无止境。如果说作为一个欣赏者,我对建军的山水画还有什么要说的话,那就是希望他: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丰富感受和激越的情感加以浓缩、提炼,以最强烈而又最精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来。
( 2007年春于郑州清音堂上)
林英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国画院画家。
游走在自然与文化深处?——访书画摄影家水建军
文/吴仲怡(《河南日报》郑州观察记者)
水建军近来一直忙着整理自己的绘画作品。临近年关,他想在新年之前为自己早期所画的国画花鸟、墨竹题材的作品出一本画册。12月4日,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群星讲堂”国画公开课上,水建军带着他的作品为郑州市民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讲座,他大气又文艺的山水画作品备受现场书画爱好者们的青睐。
水建军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基础分局党委副书记。繁忙的公务之外,他潜心在山水国画、摄影艺术等领域摸索和追求了几十年,取得的成果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他的国画作品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100余幅,并有多幅作品入编多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12月1日,记者走近书画摄影家水建军,一探其“8小时”之外的艺术创作空间。
探寻自然之根本,研习传统之精髓
走进中国水电十一局基础分局办公大楼,大厅悬挂的一副巨幅山水国画十分吸引记者的目光。水建军告诉记者,这是他最近新创作的作品《旭日东升》,前几天才被单位挂在这里。赫赫山脉连绵蜿蜒、悬崖矗立巨石危耸、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墨色群山中竟有粉色桃花点缀其间……这磅礴大气的人间仙境,便是记者对水建军绘画风格的第一印象。
谈及少年学画经历,水建军仍记忆犹新、感慨颇多,那时候受自然条件所限,从小喜欢画画的他既没有专业美术老师教画,又没有参考资料。他的母亲是三门峡市一所学校的老师,他就跟着母亲学校里一位略懂美术的老师学。“《芥子园画谱》是我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参考书,《儿童文学》杂志的漂亮封皮,也成为临摹的主要资料,就这样慢慢入了道。”水建军说,当时在那个年代石膏像都属于四旧,全都要砸碎砸烂,素描只匆匆学了15天,算是打下个基础。
条件虽苦,耐不住人的刻苦。参加工作之后,水建军因工作性质的缘故跟着单位的工程项目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条件和丰富的素材。“我在洛宁故县水电站项目待了十年,那里属于秦岭的余脉,山啊水啊树啊,雾气腾腾,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水建军回忆,因为着实迷恋那原始的自然风光,每天一下班忍不住地背起画板就离开工地,到大山里写生去了。回来之后就开始根据记忆创作完整的画作。
早些年,水建军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的三门峡市。三门峡三面环山北邻黄河,那时他创作了许多以当地特有风光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形成具有中原西部浓郁特色的“黄土画派”风格。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作品曾被时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方兆华发现,方老师爱才,不时为水建军的作品做具体分析指点,使其绘画水平提高很快。
水建军水建军水建军,号石竹斋,1962年10月出生,汉族,河南省陕州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会员,荣获2003年度“中国优秀摄影家”称号,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中国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美协副会长,河南省嵩山书画院副院长,现居郑州市。部分作品被海内外友人收藏,在《求是》、《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美术作品100余幅,并有作品入编多部《中国书画艺术》、《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
获奖经历多幅作品参加国家和省部级美术展览及大赛,并多次获奖;
作品《溪水欢歌入海流》荣获全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u2018中国·嵩山杯u2019摄影美术艺术大赛”美术作品一等奖;
《水资源保护》荣获水利部全国第六届水法宣传画美展三等奖;
《豫西秋韵》入选河南省第二届美术新人新作奖;
《厚塬》荣获全国“建国50周年丝绸之路书画展”二等奖;
水建军
《黄土地》荣获河南省首届山水画作品展优秀奖;
《碧水清音》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新农村美术作品展二等奖;
《溪水人家》荣获中国电建集团书画展二等奖。
出版著作《竹影墨韵》,北京墨溪画苑出品,2016年;
《水建军画集》,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
艺术评论《黄土高原的呼唤》---读水建军的山水画
文/林英印
十余年前,我初识建军的时候,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聪明、精干,随着对他不断的了解,又知其勤奋、好学。他的工作很忙,却能抽出时间来“玩墨”作画,确切讲他的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并且创作出了大批以黄土高原为题材的作品来,佩服。黄土高原为什么如此牵动他的心魂?为什么让他如此为之倾情?以艺术家的独到眼光,建军感悟到:个体的生命是美好的,但个体的生命也是娇弱的。只有把个体的生命放在民族这个宽广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才能揭示生命的来源和本质,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而黄土高原,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博大、沉雄、苍茫、厚重的黄土精神和深厚的黄土文化,蕴育了一个勤劳、智慧、诚实、纯朴、执着、勇敢的民族,繁衍着生生不息的华夏子孙。在建军笔下,黄土高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于是,在他心灵深处,衍生出一种超越故乡情节,探求民族之魂的渴望。他画的黄土高原浸染着对山乡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在他的作品中,把黄土抒于了生命,在诉说着他内心的感触和故事,那一座又一座的山,有的是苍浑、凝重,有的是奔放、律动,有的是安宁、凄凉。我认为艺术家风格的形成绝对离不开养育他的那片土地。事实上,建军笔下的黄土高原,沟沟、壑壑,就是他身边黄土地的一片最鲜活的印迹。在他的几十幅作品里,流露出了画家的心绪与感受,他充满了情感的画笔在涂抹着山乡人民纯真与悲辛的生活。同时充满了对山乡人民的温情与爱,关注与忧患。他的作品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赞颂山乡人民一种与大自然拼搏生存的精神,在呼吁人们去耕耘,去开拓。他用极富个性的语言,毫不厌倦地叙述着一个永恒的人生主题,一段蕴含哲思的黄土情缘。?
一个有思想有修养的画家不会把目光停留在客观景物上,更不会在大自然中猎奇,对于水建军,即是一座土丘一片草地也可能引发起激情和深思,他对艺术境界的探求也是人生的探求。艺术无止境。如果说作为一个欣赏者,我对建军的山水画还有什么要说的话,那就是希望他: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丰富感受和激越的情感加以浓缩、提炼,以最强烈而又最精彩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进一步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品来。
( 2007年春于郑州清音堂上)
林英印,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中国画院画家。
游走在自然与文化深处?——访书画摄影家水建军
文/吴仲怡(《河南日报》郑州观察记者)
水建军近来一直忙着整理自己的绘画作品。临近年关,他想在新年之前为自己早期所画的国画花鸟、墨竹题材的作品出一本画册。12月4日,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开办的“群星讲堂”国画公开课上,水建军带着他的作品为郑州市民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公益讲座,他大气又文艺的山水画作品备受现场书画爱好者们的青睐。
水建军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一工程局有限公司基础分局党委副书记。繁忙的公务之外,他潜心在山水国画、摄影艺术等领域摸索和追求了几十年,取得的成果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认可。他的国画作品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中国书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100余幅,并有多幅作品入编多部《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建筑摄影研究会会员,河南美术家协会会员。12月1日,记者走近书画摄影家水建军,一探其“8小时”之外的艺术创作空间。
探寻自然之根本,研习传统之精髓
走进中国水电十一局基础分局办公大楼,大厅悬挂的一副巨幅山水国画十分吸引记者的目光。水建军告诉记者,这是他最近新创作的作品《旭日东升》,前几天才被单位挂在这里。赫赫山脉连绵蜿蜒、悬崖矗立巨石危耸、云雾缭绕似人间仙境,墨色群山中竟有粉色桃花点缀其间……这磅礴大气的人间仙境,便是记者对水建军绘画风格的第一印象。
谈及少年学画经历,水建军仍记忆犹新、感慨颇多,那时候受自然条件所限,从小喜欢画画的他既没有专业美术老师教画,又没有参考资料。他的母亲是三门峡市一所学校的老师,他就跟着母亲学校里一位略懂美术的老师学。“《芥子园画谱》是我少年时期最主要的参考书,《儿童文学》杂志的漂亮封皮,也成为临摹的主要资料,就这样慢慢入了道。”水建军说,当时在那个年代石膏像都属于四旧,全都要砸碎砸烂,素描只匆匆学了15天,算是打下个基础。
条件虽苦,耐不住人的刻苦。参加工作之后,水建军因工作性质的缘故跟着单位的工程项目跑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这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条件和丰富的素材。“我在洛宁故县水电站项目待了十年,那里属于秦岭的余脉,山啊水啊树啊,雾气腾腾,真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馈赠,”水建军回忆,因为着实迷恋那原始的自然风光,每天一下班忍不住地背起画板就离开工地,到大山里写生去了。回来之后就开始根据记忆创作完整的画作。
早些年,水建军的生活和工作都在地貌以山地、丘陵和黄土塬为主的三门峡市。三门峡三面环山北邻黄河,那时他创作了许多以当地特有风光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形成具有中原西部浓郁特色的“黄土画派”风格。上世纪90年代初,他的作品曾被时任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方兆华发现,方老师爱才,不时为水建军的作品做具体分析指点,使其绘画水平提高很快。
水建军从内心深处对大自然有一种炙热的情感。每到一处,他都迫不及待地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仔细探寻。新疆喀纳斯、四川九寨沟、黄山、武夷山、嵩山、华山……他走遍祖国山河大川,深入大自然的边边角角,去发现、去感受、去创作。很多地方他都去过不止一次,往往被当地乡土文化的气郁和气势所震撼,陶醉其间。“有人比喻说画画的人都是傻子、疯子,真的就是那么情不自禁。我在画画过程中常常激情澎湃,像这么冷的天都会汗流浃背啊,”他笑了笑继续说,“浑身的情感都溶在笔尖上,想全部爆发出来把它表现在画纸上,就是这样的想法。”
水建军深谙“集古为立家”的道理。他研习经典,但不拘泥。“有时候看自己以前的画就想给它撕掉!”水建军说,“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汲取传统的技法。在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情感去变化,形成自己的风格特点。有时在自己进步的过程中总想冲破一个顶点,但是很难。”在潜心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他认为,最关键的还是要多看老师的表现技巧,就是那一瞬间的关键一笔起到重要作用。
跳出“8小时”,多一双“眼睛”发现美
水建军早期在单位主要负责宣传工作。会写会画会设计,因工作需要,渐渐地又与摄影艺术结了缘。九十年代初“小浪底”建设时期,他以水电工程建设为题材拍摄的纪实作品被国内众多报纸刊登;建国40周年时,河南省举办重点项目伟大成就摄影展,他的很多作品入选并引起强烈反响。
“美术和摄影同源,摄影为我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美术造诣也使我善于扑捉美的瞬间。”水建军说,相机是他的另一双“眼睛”。然而,一碗酥油,是用千滴牛乳制成的;一碗糌粑,是用万滴汗水换来的。这丰硕成果的背后,凝结着水建军无数心血和汗水。
为了拍摄,翻山越岭、穿越密林、跋涉湿地,为了拍一个镜头有时要连续等待多日……水建军付出了无法计数的时间和巨大的精力。
那年他第一次来到青海拉西瓦水电站建设工地,“万里黄河贵德清”果然不是虚名,那里迷人的景色使他深为震撼。除了白天参加当地水电站建设工作,他早起晚睡,拿速写本去画画,用镜头去记录。有一次他一个人带了一瓶娃哈哈矿泉水进了黄河大峡谷,“本来想着是去玩会还要回来工作,没想到被黄河大峡谷的丹霞地貌壮美奇观深深吸引。太迷人了!出不来了!早上进去晚上才出来。”他说,“当时任何食物都没有带,在峡谷里越走越深,后来又饿又渴根本找不到水,真是想象到了红军长征时那种饥渴难耐。傍晚走出来时已经筋疲力尽,发现一个水沟里面还有羊屎蛋,顾不上那么多蹲在地上捧起水就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水建军感慨万千。
前景是绿色的西北草原,中景是红色的丹霞地貌,远景是青涩的大山,再远就是蓝天白云。凭这组照片,2003年水建军一举被评为“中国第二届优秀摄影家”。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水建军说,“生命是有限的,仅限于日常8小时之内是不可能有这些成果的。”跳出8小时,是他多年来在艺术之路上阔步前行畅通无阻的又一份“独家秘笈”。
融会“杂艺术”,贯以“家乡情”
绘画与摄影是水建军主要的创作领域,但他不拘于此。琴棋书画在他成长的年代几乎是必学,笛子、二胡、手风琴……单是乐器他就会好几样。他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学了那些传统艺术之后真是情不自禁就想去做,与绘画结合在一起,有时候陶醉在里面就好像进入画境一般。”
一幅好的作品的韵味与一个人的文化积淀有很大关系。水建军倡导研习艺术既要“专”,又要“杂”。“艺术同源,画家也要注重诗书典籍等传统文化的学习。”他说,“意境相生,诗歌与书法的气与韵,与绘画意境是相互贯通的。”
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痴迷,对自己的家乡河南,水建军内心也藏着浓浓的“中原文化情结”。
很多身边的“圈内”朋友曾劝水建军“下海”,这么多年不止一次。“在企业干什么呢,到北京去吧,到南方去吧,可以加入更高的组织,艺术氛围更浓还可以捞金子”,他们说。水建军说“不!”。他告诉朋友,人的追求不同,公司的工作氛围和环境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平台,他很满足。他说,齐白石50多岁学画,什么协会什么组织也没有,但功夫了得。那时很多一起学画的同学北上,现在都已在更高的平台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他从没打算去北漂,那时在单位里,水建军从美学的角度开展企业宣传、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他认为这也是学有用武之地。
常年随工程建设全国跑,有时说起河南,当地百姓会或多或少流露出偏见。每每遇此情形,水建军就会真诚地告诉他们,河南是文化大省,俗话说,世界的文化看中国,中国的文化看河南。“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这样说,远的不说,北宋那么强大,当时的汴梁也就是开封是世界主要城市之一,文化是很先进很繁荣的。”每次从中原文化这方面说起来,当地人也就理解了。“其实在历史上,河南的山水是非常漂亮的,从过去的古画就可以看到河南山水的灵秀和大气。”水建军说。
水建军对记者讲,传说大禹治水有功,被赐水为姓,我们都是禹王的后代,正好我又在水电系统工作,是水电工程建设大军的一员,与山山水水结下了不解之缘。
水建军号石竹斋,他的家里有石有竹。实实在在,磊石成山,高风亮节,这便是他心境的最直接体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