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水墨石门(黎采)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水墨石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水墨石门》中国当代作家黎采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水墨石门

施南第一佳要,即石门,位于湖北省建始县高坪镇石门村之石门河山腰。

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天,四川铜梁举人贾思谟出任宣恩县知县,途经石门,于石门稍下右侧崖壁上题刻“施南第一佳要”。斑驳而遒劲的字迹穿越悠悠时空,勾勒出一个男子挥凿刻字的激情与豪迈。石屑纷飞,峡谷回响,笔笔凌厉,字字蕴情。他一见倾心,他神魂颠倒,他驻足留痕,他快意万分。于石门,他只是匆匆过客。他走后,石门一如既往地沉默。然,沉默是一种无边的力量,当它经过一个人的时候,那甚至像一种慈悲。而慈悲,是多么珍贵。

追溯石门的过往,掀开石门的面纱,还得从更多相关文字记载中去一一探寻。

嘉庆、道版《建始县志》均对石门进行了记载。嘉庆志记载说:石门,在县治东一百二十里。巨若碖硱,下临绝涧,人穿石中。右壁若,左柱若,上楣若,俨然圆扉焉。出门,右石壁穹隆上覆,如屋垂溜。乾降三十九年,抚宪陈公因石壁作寺,塑佛像,前装棂槅,庄严幽奥,疑自灵鹫飞来。立寺外,望隔岸白石如虎伏,谚谓“石门对石虎”也。两岸侧耸若相趁,可超可越。由西百折千回而下,逾涧复百折千回而上,约七八里而遥。涧底有石桥,桥上有亭,旁有石栏。憩坐其中,望两岸悬崖万仞,烟雾迷漫,林木阴翳,仰视天光。一缕泉虢虢乱石间,令人骨悚魂惊,殆“别有天地非人间”矣。东岸上有庙,名“对佛寺”,四十三年,王制台创修供佛观。制宏广,与西岸寺俱称胜境云。

明代御史黄襄曾到石门,其《过石门》有云:磴道崎岖涧水分,动行俯仰悸如焚。崖悬走马春愁雨,谷邃飞花日看云。古洞藤萝皆鸟迹,新碑墨刻半龟文。狰狞石虎山头见,更有猿啼两崖闻。从此诗来看,石门在清代以前就是江汉到施南及蜀地的必经之地。石门,曾是楚蜀咽喉,清乾隆元年改土归流,建始县由四川夔州府改隶湖北施南府,石门为省、府出入要冲,故号称“石门关”,并设有铺司、塘汛、接官亭。

清雍正末乾隆初,浙江嘉善进士、宜都县知县柯煜受朝廷委派到恩施散毛土司勘田,路过石门,在其《施州石门》中写道:石门连石屋,结构自天成。岂独堪招隐,端宜习养生。凉逾松作荫,光似月添明,鳞次余岩洞,谁同枕漱情。

乾隆三十九年(1774),抚宪陈辉祖于石门之右建佛寺一座,琢如来佛与伽蓝尊者两尊神像于寺内,其《新建石门佛寺记》有道:佛在人心亦在明,光明在眼却在树。石门石虎相对出,涧水中流无休息。这佛寺,也就是嘉庆志中提到的“抚宪陈公因石壁作寺,塑佛像”。

上海南汇进士、乾隆年间左都御史吴省钦,其《石门》诗云:前过石门滩,昨饭石门洞。千峰接万峰,骨立寒天空。

约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建始举人、江夏县(今湖北武昌)训导范述之,作诗《石门感旧》有道:石门千仞郁崔嵬,五色霓旌映上台。太守自行督属吏,中丞亲说见如来。因知虚妄无常理,转盼繁华已劫灰。剩得匡庐真面目,依然山秀水潆洄。陈辉祖修建的石门佛寺,短短十多年已被毁坏。繁华转眼成空,只有山水依旧如故。石门山水,是大自然“挥毫泼墨”绘就的画卷,那磅礴的气势,恢弘的意境,灵韵的线条,空蒙的色调,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一种神性。而一切世俗的虚妄,在这里都将分崩离析。

清嘉庆七年至十三年(1802-1808)之间,安徽进士、工部右侍郎、湖北督学使鲍桂星路过石门,作《石门歌》一诗。其序与诗,极其生动地描述了石门之美:“万峰盘回,峭壁巉绝。”“人马过者,皆穿洞出入,望若飞仙。四面峭壁危岫,紫斑翠驳,飘缈天际。”“丹岩黛壑相回抱,奇奥无如三洞好。盘云倒袅石发卷,腻乳杂结寒蛟涎。”“回顾两崖中断处,碧霭青林悬瀑注。五千磴道绕旋螺,中有飞梁架烟雾。”

约清道光二年(1822),湖北沔阳人、黄梅县教谕史铭桂途经石门,作诗三首。其《将近石门》写道:将进石门道,数峰高插云。卓立猿猱穷,孤峙青若分。另在《游石门》中有云:徘徊日向西,好景看不足。痴心订归路,三日石门宿。还于《石门叹》诗云:我行半天下,石门景独妍。

清道光三年(1823),江苏长洲县监生顾羹梅任建始县大岩岭县丞署县丞,作《道经石门用香山游石门涧韵》诗,他如此绘景:“路绝通石门,幽深骇仙迹。”“藤萝蔓垂垂,松杉树历历。”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左右,河南光山县举人、建始县知县袁景晖,作《石门怀古》一诗,“夹岸瑶峰晕新绿,石门小立证前因。儒家自喜开汤网,佛老曾闻驻法轮。邃洞苔纹封古隶,曼桥流水送余春。便从此结烟霞凭,未了苍生系望生。”

多少个春去秋来,石门就这样惊艳着时光。石门,惹了又一位又一位过客的心。刻字,赋诗,不尽情怀在其中。不刻字,亦不赋诗,无限思绪空萦绕。多少个路过石门的人,心门与石门相遇,一刹那就燃起火花,不由得驻足、徘徊、流连,万语千言,奔涌在心,写出来也好,没写出来也罢,都留在了石门之中。石门,从不孤独。

石门,这个名字,在深深浅浅的岁月里一再回响,在来来往往的过客心中反复闪亮,在远远近近的乡民口中代代传扬。石门,既指山腰那独一无二的巨大石门,也是石门山水以及整个石门村的别称。

石门,还是巴盐古道的一段。石门河两岸的巴盐古道由一座古桥相连。此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24米,宽4.9米,高16.3米,始建于明朝天启五年(1625年),原称通济桥。

传说此桥为“八大王”(明末大西将领张献忠)屠川时,为摆脱追兵,令将士各带石头一块,一夜功夫将桥修起,还将身佩宝剑悬于桥下。今人只见桥,不见剑。剑何去何从,或者说,是否曾有剑悬于桥下,都是无解之谜。但行至此桥,眼前还是不免闪过一群将士修桥的身影,他们过惯了刀光剑影的生活,修桥简直不算什么事,他们的动作干净利落,他们的眼神里藏不住阴冷的杀气、不灭的欲望以及丝丝的迷惘、缕缕的落寞。他们没有退路,哪怕前面没有路,也得修出路来。桥是路的延伸。也有传说“石曼桥”为仙人所造。仙人不都腾云驾雾吗?或许是仙人为了石门河两岸的凡人所造吧。凡人,总是把许多美好的事物与仙人扯上关系,好像看见过仙人似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始县典史亢嗣基督工重建后,更名为石曼桥,又称石睘桥,是建始县内现存桥梁中修建年久最早的石拱桥。

桥东,一棵近千年的川黔紫薇挺立于悬崖之上。在河畔乡民心中,这是一棵“神树”。关于这树,当地也有许多传说。其中,有一个传得最广的,就说曾经有一个农夫想砍倒紫薇树,刚举起雪亮的斧头,岂料天空就乌云翻卷、电闪雷鸣,农夫吓得魂不附体,赶紧逃窜回家。从此,再也没有哪个人敢动这棵仿佛从天上落入凡间的受神灵护佑的树。说不清的敬畏,隐隐地映在了乡民们的心里。

巴盐古道,是盐道,也是官道、商道、兵道。巴盐古道石门段,千回百转自肃然。石门石桥石阶,商人官人兵人。古道忽陡忽缓,脚步或快或慢。数百年来,古道之上,人来人往,时而喧嚣,时而寂寞。古道漫漫,人间沧桑,一茬一茬的人走过它,最后都消失在无尽的时空之中。而古道上从未消失的,是所有过客活着时的某个剪影,是某种人生的片段,是关于生存或者使命、生活或者远方、无奈迷惘或者意气风发、马蹄声声或者山歌串串,刀光剑影或者谈笑风生、尘土飞扬或者白雪纷飞、血雨腥风或太平安宁等各种色彩的生命历程之痕迹。古道空空,古道盈盈。空则是盈。盈亦是空。你随便伫立于古道的任何一处,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一粒飘浮不定的尘土,就在跟你讲述一些久远的故事,传递某种厚重的情怀。你忽然发现自己仿佛顿悟了很多东西。却又仿佛什么也没弄懂。你在古道上邂逅了一个全新自己,从此,你也是古道上的过客,你的身影你的心跳你的幻思都一一镌刻于古道之上。这就是你与古道的缘。一邂逅,就深陷。一铭记,就永恒。

石门,铺展着无尽的悬念与诱惑。哪怕我出生在石门河畔,我很清楚,就算我穷其一生,也无法将其完全读懂。在我眼里,在我心里,在我梦里,石门始终透着宗教般神秘的圣洁与光辉。我一次次徜徉在石门的古风里,奇迹般地忘了繁华与喧器。慢慢地,石门的山水在我心里凝成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石门,则是画中最为凝重最具神采的部分。是点睛之笔。

石门古风,水墨荡漾。

[1]

作者简介

黎采,写散文的女子。

参考资料

  1. 跳转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