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石門(黎采)
![]() |
《水墨石門》是中國當代作家黎采的散文。
作品欣賞
水墨石門
施南第一佳要,即石門,位於湖北省建始縣高坪鎮石門村之石門河山腰。
乾隆四十年(1775)的一天,四川銅梁舉人賈思謨出任宣恩縣知縣,途經石門,於石門稍下右側崖壁上題刻「施南第一佳要」。斑駁而遒勁的字跡穿越悠悠時空,勾勒出一個男子揮鑿刻字的激情與豪邁。石屑紛飛,峽谷迴響,筆筆凌厲,字字蘊情。他一見傾心,他神魂顛倒,他駐足留痕,他快意萬分。於石門,他只是匆匆過客。他走後,石門一如既往地沉默。然,沉默是一種無邊的力量,當它經過一個人的時候,那甚至像一種慈悲。而慈悲,是多麼珍貴。
追溯石門的過往,掀開石門的面紗,還得從更多相關文字記載中去一一探尋。
清嘉慶、道光版《建始縣誌》均對石門進行了記載。嘉慶志記載說:石門,在縣治東一百二十里。巨若碖硱,下臨絕澗,人穿石中。右壁若,左柱若,上楣若,儼然圓扉焉。出門,右石壁穹隆上覆,如屋垂溜。乾降三十九年,撫憲陳公因石壁作寺,塑佛像,前裝欞槅,莊嚴幽奧,疑自靈鷲飛來。立寺外,望隔岸白石如虎伏,諺謂「石門對石虎」也。兩岸側聳若相趁,可超可越。由西百折千回而下,逾澗復百折千回而上,約七八里而遙。澗底有石橋,橋上有亭,旁有石欄。憩坐其中,望兩岸懸崖萬仞,煙霧迷漫,林木陰翳,仰視天光。一縷泉虢虢亂石間,令人骨悚魂驚,殆「別有天地非人間」矣。東岸上有廟,名「對佛寺」,四十三年,王制台創修供佛觀。制宏廣,與西岸寺俱稱勝境雲。
明代御史黃襄曾到石門,其《過石門》有云:磴道崎嶇澗水分,動行俯仰悸如焚。崖懸走馬春愁雨,谷邃飛花日看雲。古洞藤蘿皆鳥跡,新碑墨刻半龜文。猙獰石虎山頭見,更有猿啼兩崖聞。從此詩來看,石門在清代以前就是江漢到施南及蜀地的必經之地。石門,曾是楚蜀咽喉,清乾隆元年改土歸流,建始縣由四川夔州府改隸湖北施南府,石門為省、府出入要衝,故號稱「石門關」,並設有鋪司、塘汛、接官亭。
清雍正末乾隆初,浙江嘉善進士、宜都縣知縣柯煜受朝廷委派到恩施散毛土司勘田,路過石門,在其《施州石門》中寫道:石門連石屋,結構自天成。豈獨堪招隱,端宜習養生。涼逾松作蔭,光似月添明,鱗次余岩洞,誰同枕漱情。
乾隆三十九年(1774),撫憲陳輝祖於石門之右建佛寺一座,琢如來佛與伽藍尊者兩尊神像於寺內,其《新建石門佛寺記》有道:佛在人心亦在明,光明在眼卻在樹。石門石虎相對出,澗水中流無休息。這佛寺,也就是嘉慶志中提到的「撫憲陳公因石壁作寺,塑佛像」。
上海南匯進士、乾隆年間左都御史吳省欽,其《石門》詩云:前過石門灘,昨飯石門洞。千峰接萬峰,骨立寒天空。
約乾隆五十年(1785)前後,建始舉人、江夏縣(今湖北武昌)訓導范述之,作詩《石門感舊》有道:石門千仞郁崔嵬,五色霓旌映上台。太守自行督屬吏,中丞親說見如來。因知虛妄無常理,轉盼繁華已劫灰。剩得匡廬真面目,依然山秀水瀠洄。陳輝祖修建的石門佛寺,短短十多年已被毀壞。繁華轉眼成空,只有山水依舊如故。石門山水,是大自然「揮毫潑墨」繪就的畫卷,那磅礴的氣勢,恢弘的意境,靈韻的線條,空濛的色調,無時無刻不散發着一種神性。而一切世俗的虛妄,在這裡都將分崩離析。
清嘉慶七年至十三年(1802-1808)之間,安徽進士、工部右侍郎、湖北督學使鮑桂星路過石門,作《石門歌》一詩。其序與詩,極其生動地描述了石門之美:「萬峰盤迴,峭壁巉絕。」「人馬過者,皆穿洞出入,望若飛仙。四面峭壁危岫,紫斑翠駁,飄緲天際。」「丹岩黛壑相回抱,奇奧無如三洞好。盤雲倒裊石髮捲,膩乳雜結寒蛟涎。」「回顧兩崖中斷處,碧靄青林懸瀑注。五千磴道繞旋螺,中有飛梁架煙霧。」
約清道光二年(1822),湖北沔陽人、黃梅縣教諭史銘桂途經石門,作詩三首。其《將近石門》寫道:將進石門道,數峰高插雲。卓立猿猱窮,孤峙青若分。另在《游石門》中有云:徘徊日向西,好景看不足。痴心訂歸路,三日石門宿。還於《石門嘆》詩云:我行半天下,石門景獨妍。
清道光三年(1823),江蘇長洲縣監生顧羹梅任建始縣大岩嶺縣丞署縣丞,作《道經石門用香山游石門澗韻》詩,他如此繪景:「路絕通石門,幽深駭仙跡。」「藤蘿蔓垂垂,松杉樹歷歷。」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左右,河南光山縣舉人、建始縣知縣袁景暉,作《石門懷古》一詩,「夾岸瑤峰暈新綠,石門小立證前因。儒家自喜開湯網,佛老曾聞駐法輪。邃洞苔紋封古隸,曼橋流水送余春。便從此結煙霞憑,未了蒼生系望生。」
多少個春去秋來,石門就這樣驚艷着時光。石門,惹了又一位又一位過客的心。刻字,賦詩,不盡情懷在其中。不刻字,亦不賦詩,無限思緒空縈繞。多少個路過石門的人,心門與石門相遇,一剎那就燃起火花,不由得駐足、徘徊、流連,萬語千言,奔涌在心,寫出來也好,沒寫出來也罷,都留在了石門之中。石門,從不孤獨。
石門,這個名字,在深深淺淺的歲月里一再迴響,在來來往往的過客心中反覆閃亮,在遠遠近近的鄉民口中代代傳揚。石門,既指山腰那獨一無二的巨大石門,也是石門山水以及整個石門村的別稱。
石門,還是巴鹽古道的一段。石門河兩岸的巴鹽古道由一座古橋相連。此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4米,寬4.9米,高16.3米,始建於明朝天啟五年(1625年),原稱通濟橋。
傳說此橋為「八大王」(明末大西將領張獻忠)屠川時,為擺脫追兵,令將士各帶石頭一塊,一夜功夫將橋修起,還將身佩寶劍懸於橋下。今人只見橋,不見劍。劍何去何從,或者說,是否曾有劍懸於橋下,都是無解之謎。但行至此橋,眼前還是不免閃過一群將士修橋的身影,他們過慣了刀光劍影的生活,修橋簡直不算什麼事,他們的動作乾淨利落,他們的眼神里藏不住陰冷的殺氣、不滅的欲望以及絲絲的迷惘、縷縷的落寞。他們沒有退路,哪怕前面沒有路,也得修出路來。橋是路的延伸。也有傳說「石曼橋」為仙人所造。仙人不都騰雲駕霧嗎?或許是仙人為了石門河兩岸的凡人所造吧。凡人,總是把許多美好的事物與仙人扯上關係,好像看見過仙人似的。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建始縣典史亢嗣基督工重建後,更名為石曼橋,又稱石睘橋,是建始縣內現存橋樑中修建年久最早的石拱橋。
橋東,一棵近千年的川黔紫薇挺立於懸崖之上。在河畔鄉民心中,這是一棵「神樹」。關於這樹,當地也有許多傳說。其中,有一個傳得最廣的,就說曾經有一個農夫想砍倒紫薇樹,剛舉起雪亮的斧頭,豈料天空就烏雲翻卷、電閃雷鳴,農夫嚇得魂不附體,趕緊逃竄回家。從此,再也沒有哪個人敢動這棵仿佛從天上落入凡間的受神靈護佑的樹。說不清的敬畏,隱隱地映在了鄉民們的心裡。
巴鹽古道,是鹽道,也是官道、商道、兵道。巴鹽古道石門段,千迴百轉自肅然。石門石橋石階,商人官人兵人。古道忽陡忽緩,腳步或快或慢。數百年來,古道之上,人來人往,時而喧囂,時而寂寞。古道漫漫,人間滄桑,一茬一茬的人走過它,最後都消失在無盡的時空之中。而古道上從未消失的,是所有過客活着時的某個剪影,是某種人生的片段,是關於生存或者使命、生活或者遠方、無奈迷惘或者意氣風發、馬蹄聲聲或者山歌串串,刀光劍影或者談笑風生、塵土飛揚或者白雪紛飛、血雨腥風或太平安寧等各種色彩的生命歷程之痕跡。古道空空,古道盈盈。空則是盈。盈亦是空。你隨便佇立於古道的任何一處,一塊長滿青苔的石頭,一粒飄浮不定的塵土,就在跟你講述一些久遠的故事,傳遞某種厚重的情懷。你忽然發現自己仿佛頓悟了很多東西。卻又仿佛什麼也沒弄懂。你在古道上邂逅了一個全新自己,從此,你也是古道上的過客,你的身影你的心跳你的幻思都一一鐫刻於古道之上。這就是你與古道的緣。一邂逅,就深陷。一銘記,就永恆。
石門,鋪展着無盡的懸念與誘惑。哪怕我出生在石門河畔,我很清楚,就算我窮其一生,也無法將其完全讀懂。在我眼裡,在我心裡,在我夢裡,石門始終透着宗教般神秘的聖潔與光輝。我一次次徜徉在石門的古風裡,奇蹟般地忘了繁華與喧器。慢慢地,石門的山水在我心裡凝成一幅詩意盎然的水墨畫,石門,則是畫中最為凝重最具神采的部分。是點睛之筆。
石門古風,水墨蕩漾。
作者簡介
黎采,寫散文的女子。
參考資料
- 移至 ↑ [中國作家網 (chinawriter.com.cn)中國作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