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民族盛会六月六(侯文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民族盛会六月六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民族盛会六月六》中国当代作家侯文君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民族盛会六月六

六月六恰好一年过半,此时各种庄稼迅速生长,成熟在望,农人自然喜上眉梢。不管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就在六月六日约定俗成,形成节日。各地联欢,热闹非凡。习俗多多,诸如半年节、洗晒节、虫王节、晒秋节、天贶节、晒谱节、洗澡节、晒红节、禾苗节、姑姑节、嫘祖节、尝新节、赶歌节、花儿节、洗象节等等,过节用意在于:一是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二是期盼祛除晦气,消灾辟邪,祈求家人平安幸福;三是祭祀先祖,团结宗亲,弘扬姓氏文化。

这天大早,全家老少都要互道恭喜,并吃一种面粉糖油的糕屑食品,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长了肉”的说法。六月六,寺庙还时兴施舍冰水、绿豆汤以及汤药;而主妇们当天的饭食则准备清淡素食,诸如炒韭菜、煎茄子和烙煎饼。但也有的地方却“六月六,吃鸭子。”“六月初六,吃鸡吃肉。”幅员广大的国度,风俗不尽相同也是必然。一年已经过半了,又值麦收在即,正当轻闲之时,正如谚语所言“六月六看谷秀”,此时庒稼长势正好。“六月六挂锄钩,请完大姑请小姑。”出阁的姑娘就回娘家,探视父母,汇报麦收年成年景和秋季庄稼长势。除了父母“六十六,父母吃闺女家一口肉”那是必须之外,有道是“麦稍黄,妞看娘”,此日就是姑姑节了。这在汉人地区最为普遍,闺女女婿大多也都拿上一刀肉礼,这就有了“六月六,吃闺女家一刀肉”的说法,但不拘泥,也有的拿别的礼物孝敬父母。俗语曰:“丈母娘伺候女婿,为的是闺女。”女婿那是被岳父母当大客对待的,都是几遍席地好好地招待。这天还是杀羊祭祀山神的日子,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宰杀山羯羊,煮上一锅全羊,面对青山绿水,对酒当歌,其乐融融。这是多数地方的风俗人情。 由于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区域,习俗方式特点也不相同。

一是暴晒物品和作物。南方,此日是晒秋节,就是在房前屋后窗台屋顶挂晒农作物;寺院,则叫天贶节,就是在寺院翻检暴晒藏经阁的经书和物品;晒谱节,就是后人暴晒家谱祭祖,教育后人勿忘根本;谚语曰“六月六,晒红绿。”这就是晒红节了,就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暴晒衣物被褥书籍。这些都跟六月天容易连阴有关,意在暴晒,避免霉晦损烂。如果为老人准备了寿衣,也要在这一天拿出来晒。

二是洗涤沐浴身体和物品。水族则过洗澡节,就是成千上万的人众,此日齐聚温泉洗澡;北京则喜欢过洗象节,就是给大象洗浴,如赶庙会,观者如潮,寓意太平有象,万象更新;朝野观象,此时大象的戏水声,观者的讶叹声以及观众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场面人声鼎沸。而有些地方还在此日给狗和猫洗刷身体,叫做“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当然动物园今天更该讲究卫生了。

三是祭祀人祖和祖先。嫘祖节,此日是人文始祖号称蚕神、祖神和人文女祖的嫘祖结婚的日子,为纪念她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人们定为节日,年年庆祝;而嫘祖故里新郑则在此日举办嫘祖文化节;禾苗节就是农人舞稻草龙,捕抓虫王,在农田或庭院焚香祭祀,用来祭祀田神上天;祈求天神保佑,五谷丰登。 四是结伴对歌赛歌,加强情恋交流,甚至定下终身。土族时兴花儿会,就是万人大聚会,青年男女赛歌,甄选佳偶;苗民则过赶歌节,就是男女结伴对歌;青海的青年男女,则喜欢过花儿节,他们成群结队对歌赛歌,热闹非凡。

这些习俗有些跟传说故事紧密相连。譬如“六月六,晒龙袍。”说的是乾隆皇帝巡游扬州,路遇大雨,淋湿外衣,等待雨过天晴,晒干再穿,此日正好是六月六,就有此说传世。翻经节则跟唐僧西天取经有关,他取回的经书不慎丢落海里,他捞出来后,经过暴晒方才保存下来。而姑姑节则跟春秋晋国功臣狐偃和赵衰有关。狐偃曾跟随重耳流亡国外十九年,受尽磨难,后来帮助重耳成为春秋五霸,封相后也是精明强干,恪尽职守,功高志伟。但他却居功自傲,一逢六月六寿诞,就变相受贿礼金,人们敢怒不敢言。其亲家又是一块流亡的同朝功臣赵衰,曾经多次直言劝谏;但狐偃还是我行我素,置若罔闻,甚至还当众责骂了狐偃。赵衰羞愤交加,竟被活活气死。其子怨恨岳父,筹划借六月六岳父生日之际,准备大闹寿宴,杀狐偃,报父仇。事先,他透露了刺杀计划,就连脸上一红一白的狐偃女儿也说:“连你我都恨他,何况外人?”但总归是父女,念及父亲的好处,亲生女儿不能见死不救。六月初五,她就跑回娘家,泄露了机密。六月六一早,女婿发现夫人连夜逃跑,只能坐等狐偃收拾自己。但此时狐偃幡然醒悟,亲赴女婿府邸,翁婿并马回到相府。寿宴上,狐偃自我检讨,原谅并且当众礼拜了女婿,两相和好。从此以后,狐偃真心改过,翁婿关系亲密。为了吸取教训,狐偃每年六月六都接回女儿女婿团聚,以后百姓效仿,应了消仇解怨、免灾祛难的吉利。沿袭成俗,六月六后来也就叫姑姑节了。

至于很多少数民族在六月也有诸多类似节日,这说明全国各个民族是一家,早就已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汇成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传统文化就是维系国家统一的根本基石,没有民族文化的国家,就是一团散沙,就会民族分裂。而中国几千年来所以保持大体的国土区域,正是中华文化具有经久不衰的凝聚力。在此,我们还得感谢儒家和道家文化的优秀传统在我国根深蒂固。[1]

作者简介

侯文君,山东沂源人,中学退休语文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