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武昌

移除 647 位元組, 4 年前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武昌 最早有 始于三国时期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 是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土石城,取名夏口城。该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武昌自古而今都是县、州、府、郡和省治所在地<ref>[http://m.sohu.com/a/128276738_412825/ 武汉“三镇”],搜狐网</ref>。历史上的古夏口城亦几经变迁 。汉代设有沙羡(音夷)县,治涂口(今江夏区金口)。至晋武帝以后,沙羡县治移至夏口城,故武昌一度称为沙羡县。后来因辖区扩大又改称汝南县。[[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孝武帝]]在夏口设置郢州,并在夏口城的基础上进行城垣的修葺和扩建,这就是古郢州城,至今遗址尚存。武昌在那时又称为郢城。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后任郢州刺史)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世称为“[[曹公城]]”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改[[郢州]]称[[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于城内。自此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牛僧孺为武昌军节度使,改建鄂州城,原来的夯土结构改成甓砖结构 。
 
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周围二十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据《湖广图经志书》载,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
===革命中心===
武昌城第二次大规模的改建并基本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时任江夏侯的[[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周围二十余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据《湖广图经志书》载,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聚,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的城市景观,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 武昌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地,因辛亥革命在 武昌首义一枪打响,成就了中国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个共和国的丰功伟绩  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
1927年武昌城开始拆除,保留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起义门一小段城墙,其余在1929年全部拆完。 武昌是首义之地。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从武昌开启。在新文化运动、国内北伐战争和抗战初等时期 ,武昌曾成为 革命中心。
==主要城区及景点==
242,191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