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武川乡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区西北部,包兰铁路东侧。东临靖远县刘川镇,西接皋兰县黑石镇,南连白银市区,北通景泰县中泉镇,包兰铁路和白景公路纵穿武川乡。[1]

中文名称: 武川乡

外文名称: Wuchuan Township

行政区类别: 乡

所属地区: 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

下辖地区: 1个社区、7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

政府驻地: 崖渠村

电话区号: 0943

邮政区码: 730911

地理位置: 白银区西北部

面 积: 481平方千米

人 口: 11986人(2017年)

火车站: 红沙岘站,窦家沟站,吴家窑站

车牌代码: 甘D

目录

基本概况

武川乡位于白银市白银区西北部,东临靖远县刘川镇,西接皋兰县黑石镇,南连白银市区,北通景泰县中泉镇。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至高家庄又逐渐降低;处东西走向的祁连山余脉,形成鱼脊状。境内山大沟深,纵横交错,平均海拔1960米。气候干燥,雨量稀少。年降雨量150毫米。武川乡辖武川新村1个社区,武川、独山、红岘、崖渠、中山、新安、宋梁7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现有11986人(2017年)。乡党委下设1个党总支,12个党支部,58个党小组。其中村党总支1个,村党支部6个,企事业单位党支部6个。武川乡共建成“五好标兵”村党支部3个,“五好”村党支部4个。包兰铁路纵穿境内并设红沙岘站、窦家沟站、吴家窑站,白银一景泰公路穿越境内,交通方便。

1958年设武川公社,1983年改乡。1996年,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辖武川、独山、红岘、中山、崖渠、宋梁、新安7个行政村。2004年末,辖7个行政村,49个村民小组,52个自然村,共3475户14736人。

2006年全乡粮食总产值410万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753元。乡政府位于崖渠村西湾社白景公路旁,距白银市区14公里。

产业结构

武川乡地处甘肃省西部干旱区,属典型的大陆性半干旱、半荒漠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昼热夜冷,冬季寒冷少雪。农作物种植以小麦、胡麻、蚕豆、糜子等为主。

受气候、资源等因素限制,农业种植结构相对单一,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畜牧养殖业以家庭规模养殖猪、羊为主。规模养殖业发展较快,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全乡羊只饲养总量达到39200只,规模养羊户新增27户,达到251户;生猪饲养总量达到9748头,规模养猪户新增17户,达到64户。养殖业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提高了8个百分点。 

武川乡共有乡镇企业100多家,其中工业企业35家,建筑业3家,个体商铺66家。这些企业都已完成改制,绝大多数属私营企业。全乡乡镇企业从业人数3700多人。2007年底,全乡工农业生产总值完成89686万元,其中,农业增加值完成1815万元,同比增长16%。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87871万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24元,净增171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项目建设

武川乡开工建设的项目有渠、路、林、田四配套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独山村整村推进项目、崖渠、独山人饮工程,目前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武川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建设了“四大基地”,即:(1)以红岘村为主,辐射武川村的2000亩玉米制种基地;(2)以新安村为主,辐射武川、中山等村的2000亩商品洋芋基地;(3)辐射新安、武川、独山、中山、崖渠等五个村的507亩无公害甜脆豆基地;(4)辐射红岘、武川两村的1400亩旱砂地枣林基地。四个基地建设已见成效,2007年,2000亩制种玉米收入可达300万元,使制种户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2000亩商品洋芋收入可达320万元,使种植户人均增加收入600元;1400亩旱砂田枣林,成活率、保存率达95%以上,长势喜人;507亩无公害甜脆豆收益明显,亩净收入1500—2000元。“四大基地”的建立,为干旱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探索出了新路子。甘肃绿源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出口创汇高原蔬菜示范基地3000亩,建设蔬菜气调保鲜库1座6000平方米,库容量达12000吨,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建成气调库四间2292平方米,投资870万元,气调库运营正常。

社会事业

在项目建设的同时,武川乡更新思维观念,创新工作机制,以“以民为本”为主线,以“为民解困”为要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自身建设”为手段,把为民排忧解难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狠抓各项服务工作的落实。全面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各项支农惠民政策,继续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工作,继续落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继续落实电费收缴制度和配水到社、收费到户的水利管理制度,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把劳务输转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好促活,做大做强。建立了劳务输转工作站等办事机构,健全了联席会议制度,信息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按照“抓培训、建基地、促产业”的思路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劳务输转技能培训。2007年输转劳动力3500人(次),务工人员人均收入3300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503元。劳务输转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乡党委、乡政府坚持以人口与计划生育百日集中整治活动为契机,深入细致地开展了以治理人口性别比失调和二女户结扎为中心的清理清查、优质服务、宣传教育、奖励扶助等多项工作。武川乡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认可,武川乡人口与计划生育服务中心被评为甘肃省少生快富先进集体,人口与计划生育办公室、服务所和独山村计划生育工作室被评为市级先进集体。为改善计划生育办公条件,创建国家级优质服务县区,积极争取国债资金70万元,新建标准化乡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办公楼一栋,建筑面积800㎡。

工程建设

按照区委、区政府“两年打基础、五年成格局、十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武川乡移民搬迁工程分三期实施,共搬迁1270户5720人,进展顺利。

特困群众安居工程建设:为了使特困群众能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照顾弱势群体,武川乡在崖渠村罗家沟口、白景公路旁建设特困群众安居小区,占地面积300亩,规划建设住宅、种植、养殖、绿化、休闲五个区域。计划用三年时间建设一户一院式住宅90栋,安置群众90户405人。为了使特困群众能够搬的来、住的下,而且生活得到改善,规划在罗家沟内建设养殖场、日光温室,并配套建设沼气池、自来水入户等工程,通过种植、养殖等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真正使特困群众安居乐业。

文化建设

为积极响应省市关于开展人口文化宣传月活动的通知精神,白银区及早动手,结合区情实际对本区要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并于2008年7月22日在武川乡组织开展了农民人口文化书画展。

为了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庆祝建党87周年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动武川乡新农村建设和人口文化事业的发展,区人口计生局和武川乡联合举办了以“喜迎北京奥运、树立婚育新风”为主题的农民人口文化书画展。书画展共征集人口与计生方面的民间业余书画、剪纸、刺绣等作品140余幅。此次人口文化书画展吸引了大量群众前来观展,接待2000余人次。

人口文化书画展的举办,极大地提高了武川乡农民群众的文化意识和文化素质,使婚育新风进一步得到宣传和普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将为武川乡经济繁荣、社会全面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视频

白银区武川乡那些防疫的坚守时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