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小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武夷小檗 |
中文學名:武夷小檗 拉丁學名:Berberis wuyiensis C. M. Hu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毛茛目 科:小檗科 屬:小檗屬 |
武夷小檗(學名:Berberis wuyiensisC. M. Hu)是小檗科,小檗屬常綠灌木,高可達1.5米。老枝灰色,幼枝淡黃色,莖刺三分叉,葉革質,倒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花簇生;花梗帶紅色;花淡黃色;小苞片披針形,外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內萼片長圓形,漿果橢圓狀長圓形,花期5-6月,果期7-9月。
分布於中國福建、江西。生於疏林中、山頂灌叢中。海拔1900-2100米。
基本內容
- 中文學名: 武夷小檗
- 界; 植物界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目: 毛茛目
- 屬: 小檗屬
- 拉丁學名: Berberis wuyiensis C. M. Hu
- 門: 被子植物門
- 亞綱: 原始花被亞綱
- 科: 小檗科
- 種: 武夷小檗
形態特徵
常綠灌木,高1-1.5米。老枝灰色,幼枝淡黃色,具條棱和稀小疣點;節間長3-6厘米;莖刺三分叉,長1-2厘米,淡黃棕色,近圓柱形。葉革質,倒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3.5-7厘米,寬0.8-1.6厘米,先端急尖,具刺尖頭,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中脈凹陷,側脈及網脈不顯,背面淡綠色,中脈明顯隆起,側脈明顯,網脈不顯,不被白粉;葉緣中部以上具2-4(-6)刺齒,偶全緣;葉柄長1-3毫米。花6-12朵簇生;花梗長8-10毫米,帶紅色;花淡黃色;小苞片披針形,長1.8-2.5毫米;萼片2輪,外萼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3.5毫米,內萼片長圓形,長3.5-4.5毫米;花瓣倒卵形,長3-4.5毫米,先端缺裂(原始描述為全緣),基部略呈爪,具2枚腺體;雄蕊長2.5-3.5毫米,藥隔先端鈍或突尖;胚珠(1-)2枚。漿果橢圓狀長圓形,長約7.5毫米,具短宿存花柱,不被白粉。花期5-6月,果期7-9月。 未見標本,系根據原始記載轉述。[1]
近種區別
該種近似華東小檗B. chingii Cheng和豪豬刺B. julianae Schneid,不同在於本種葉倒披針形,背面綠色;漿果無白粉。
生長環境
主要生長於海拔1900-2100米的疏林中、山頂灌叢中。
分布範圍
參考文獻
- ↑ 武夷山花海景觀銷售廠家交工及時中國農業網, 20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