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欠(拼音:qià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 ,其古字形像人张口出气打哈欠的样子,本义即打哈欠,即人在疲倦时张口出气。气出则不足,故引申为不够。由此引申为借别人的财物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痴呆者常呈张嘴之状,故欠又引申指痴呆。

欠是汉字部首之一。用"欠"作意符的字多与气息有关,如:欷、歔、欬。困倦时舒气会产生舒服的感觉,从"欠"的字有的表示愉悦,如:欢、欣。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欠

汉语拼音; qiàn

注音字母; ㄑㄧㄢˋ

平水韵部; 去声三十陷、去声二十九艳

部首; 欠

笔画数; 4+0

造字法; 象形字

结构; 独体字,独体结构

五笔; QWU

仓颉码; NO

郑码; RO

四角码; 27802

字级; 一级(编号0153)

统一码; 基本区-6B20

文字溯源

象形字。甲骨文作图1、图2两种方向不同的形体,其字形像一个跪坐的人张口出气之形。西周金文(图3)与甲骨文大致相同,只是跪坐的人形渐变为站立的人形。篆文再把张开大口的符号改成三曲笔表示出长气作图6。此字经西周金文、战国文字(图5),一直到秦汉简帛(图7、8),都无大的变化。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出土文字资料中,不见单独使用的欠字,但作偏旁的欠字习见。汉代印文中的欠字旁基本保持商周的写法,与之时代相同的《说文》小篆欠字及欠字旁形体也应该是这种形体。《说文》欠字及欠字旁作可能是后人根据《说文》 "欠,张口气悟也"的说解改造的,原篆不应如此。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欠部】去剑切(qiàn)

张口气悟也。象气从人上出之形。凡欠之属皆从欠。

说文解字注

张口气悟也。

段注:悟,觉也。引伸为解散之意。《口部》嚏下曰:悟,解气也。郑注《周易》草木皆甲宅曰:皆读如人倦解之解。人倦解,所谓张口气悟也,谓之欠,亦谓之嚏。《曲礼》:君子欠伸。正义云:志疲则欠,体疲则伸。通俗文曰:张口运气谓之欠㰦。按《诗》愿言则疐传曰:疐,劫也。孙毓同。崔灵恩集注云:毛训疐为㰦。今俗人云欠欠㰦㰦是也。不作劫字。人体倦则伸,志倦则㰦。玉裁谓:许说多宗毛。许释嚏为悟解气,盖用毛说也。㰦音邱据切。欠㰦古有此语,今俗曰呵欠。又欠者,气不足也。故引伸为欠少字。

象气从儿上出之形。

段注:彡与气同。李阳冰改篆作元。乃是古文兂耳。云上象人开口,下象气出。非也。去剑切。八部。

折叠广韵 去剑切,去梵溪 ‖欠声谈3部(qiàn)原列梵韵,依王韵改酽

欠,欠伸。《说文》曰:"张口气悟也。"今借为欠少字。去剑切。二。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欠·康熙笔画:4 ·部外笔画:0

古文:㣓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去剑切,谦去声。《说文》作欠,张口气悟也。象气从儿上出形。徐曰:人欠去也,悟解也。气壅滞,欠去而解也。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噫欠为飘风。

又欠伸,疲乏之貌。人气乏则欠,体疲则伸。《礼·曲礼》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侍坐者请出。亦作欠申《前汉·翼奉传》体病则欠申动於貌。

又不足也。韩愈《赠张籍》诗:今者诚自幸,所怀无一欠。

又水名,在汝南。《水经注》:沙水东分为二水,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欠字作彡下儿。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笔顺】①ノ(撇)②㇖(横钩)③ノ(撇)④㇏(捺)

【写法】❶""窄"人"宽。❷""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撇向横中线,㇖(横钩)的钩尖轻接横中线。❸"人",首笔撇从田字格中心左上侧撇向左下格,收笔撇尖略高于捺脚。[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