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樱花雨(唐德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樱花雨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樱花雨》中国当代作家唐德武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樱花雨

读书时就知道了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国民对之甚是喜爱和崇尚。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把日本本土的樱花描写得很美:“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里,先生同时也表达了另外一种情绪。然爱美、趋美乃人之常情,面对草木芳华,就连鲁迅这样忧国忧民的用功学子怕也忍不住会去看几眼,更何况那些借留学为名的大清公子哥们呢!

一直以来,我对樱花是只闻其名而不识其形,读到类似的描写也只好尽可能发挥联想和想象。不过,就算樱花开到家门口我也不认识,失之交臂的遗憾不是一回两回了。这几年,武大的樱花节动静很大,吸引了许多人忙中偷闲、不惜舟马劳顿花钱赶去观赏,到底是看到了花还是看到了人也说不清。其实,几年前我所在的单位里就植有两三棵樱花,在我上班必经的休闲公园里也有十来棵,只是天天见面却不认识,还张冠李戴地把她们当成海棠了。后来忍不住问了人才大悟:“噢,这就是樱花啊!”连忙自嘲“无知”。

我所见的樱花,每年都在清明前盛开,此时正是“鱼在水底爱情,蛙在田间繁殖”的缤纷季节,但不无夸张地说,眼前景有了樱花的加盟,更增添了几重繁华。樱花的香气很淡,美艳之处在于色泽和花瓣。樱花呈粉红色(可能还有其他颜色),与垂丝海棠桃花的颜色有些像,花瓣粉嫩娇艳,仿佛天上的云霞飘落在樱花树的青枝绿叶间。直面如许粉颜玉颊,我想到“红颜”一词。樱花的雍容华美还在于她的花瓣。樱花是重瓣花,开放时花瓣层层叠叠,繁盛无比,明媚夺目,宛如青春少女的笑靥。相比海棠和桃花,樱花的花朵虽然硕大、富态,但给人的观感却是清丽、灵动的。樱花盛开之时,一眼望去,满树上下都是花啊,那种热烈奔放、无畏无惧的投入态势直击人的心扉,不能不让人沉思而为之亢奋,进而感叹美之力的神奇!

从盛开的樱花下经过,我常默生出一个意念,希望这样美的花朵永远不谢就好了,可我知道这是痴人呓语。樱花的花期很短,大约只有一周多的时间。正因为花繁瓣重,所以樱花的凋零剧烈而迅猛,叫人不忍目睹。娇艳依旧,鲜活依然,但是说落就落说走就走,毫不观望徘徊。无数的花瓣,往往就在你眼前一瓣一瓣地栽下枝头,你舍不得却又无力挽回。一阵阵风吹来,纷纷下落的花瓣就像下了一场花雨,落在你的头发和衣衫上,一会儿地面便氤染出一片红云。小园香径,人怎能下脚!春天雨多,要是碰上凄风苦雨,那种衰败的景象更如江河日下,要不到一两天,满树的热烈即归于冷寂,厚厚的一层还未败色的花瓣儿,已在路人的脚下融入泥水之中……樱花毅然决然的刚烈,不经历如此的变故,从她柔弱的外表上是看不出来的。

每年这个时候,我都愿意在樱花树下站立几个片刻。此时,我总是无端地把樱花和那个飘散在历史烟云中的绿珠联系起来。如果要找媒介的话,中间的桥梁应该是杜牧的那首《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金谷园是西晋集文人、高官与富豪于一身的大腕石崇在洛阳的别墅。石崇与王恺斗富的典故天下尽知,流传很久,金谷园正是石崇为了炫富而修筑的。据说该园林方圆几十里,景色无限,华艳绝伦,宛如宫殿,其“金谷春晴”当时被誉为洛阳八景之一。绿珠呢,是石崇的爱妾,相貌美艳,善于吹笛,色艺双绝,与金谷园并为石崇最爱。石崇与赵王司马伦是政敌,司马伦的党羽孙秀派人到金谷园来索要绿珠,石崇哪肯,勃然动怒,得罪了孙秀,孙便假托圣旨逮捕石崇。当时石崇正在楼上喝酒,便对绿珠说:“我今天为你而获罪。”绿珠哭着说:“我应当效死来报答你!”说完,便在石崇眼前纵身跳楼而死……不难看出,孙秀要的不是绿珠,而是石崇的敌国财富和政治生命,绿珠只是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死得多少有些冤。然而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没有对错,只有结果。

花跌枝头,人坠高楼;花为春归,人为情去。二者多么相像。花像人还是人似花?无法分得太清楚,清楚的是这些天然的美的杰作竟刹那间香消玉碎,湮于尘土,令人何其痛惜!而当使命完成,为了保守一份美丽和清白,她们了却尘缘的无畏与果决,比壮士断腕还要来得痛快,其超常的刚性和勇气,又令人何其钦佩!

“落花犹似堕楼人”,这样的诗句是能够打动人的。我从来没把花只作植物视,因为花木都有灵性。面对一树繁花零落,自然勾起人的幽思。有时候,人不一定似花,但花一定像人。长恨天地既然创造了美,为什么又要急于毁灭它?“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春光不能永驻。但花落燕归是自然规律,人有什么办法?只能顺应——顺天应时,循规守责,我们必须如此才能生活得更好。

跳出来看,红雨纷飞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蓬蓬勃勃地来,轰轰烈烈地活,潇潇洒洒地走,真实,坦荡,灿烂,或许远远胜过庸碌百世。 [1]

作者简介

唐德武,男,安徽肥西人,中学教师。

参考资料